黃帝內經的簡介
中醫學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瑰寶,越來越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重視和興趣。中醫從人的整體著眼,辨證施治,常常能夠治癒被西醫宣判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著作。它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宏大基礎。
《黃帝內經》,成書約在秦漢時期,即公元前2世紀左右。它並非出自某人之手,而是醫家共同編寫的成果。全書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包括《素問》和《針經》各九卷。唐以後,《針經》改稱《靈樞》,其內容是以黃帝和岐伯相互問答的形式記載的。現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內經》彙集了我國古代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闡述了人體的內臟部位和血脈循行情況,提出了病理學說,介紹了三百一十種病症和湯液、針灸、接摩等治療方法,為我國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經》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是陰陽說和藏府經絡說。
陰陽是中醫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內經》提出“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的中醫生理和病理、臨床和治療的總綱。它強調整體和區域性的辯證關係,強調預防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內經》提倡早期治療,“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這些醫療原則在今天仍在施行著。
“藏府經絡說”是關於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論。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腎;(2)六府,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筋。
《內經》認為“心主身之血脈”,氣血“總流於肺”,血依賴氣而執行,氣血病變互有影響。《內經》對人體的體迴圈和肺迴圈作了較為正確的論述。它比公元2世紀羅馬醫學的血液如潮汐的說法,要先進得多。
此外,《內經》介紹了內服、外治、針灸、按摩、導引等多種療法,對腹腔穿刺術治療腹水病作了詳細記載。《內經》還敘述了傷寒、咳嗽、氣喘、腹瀉、糖尿病、精神病、麻風病、黃膽型肝炎、腎炎、腫瘤、各種出血性病症以及婦科、五官科等病症,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
《內經》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拓展:
五臟六腑指的是什麼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髒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髒”,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在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透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髒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髒,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統稱為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洩糟粕的功能。
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裡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裡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現在醫學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臟六腑,而女性則有六髒六腑。女性的第六個髒即為子宮。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代人體內的各種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