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陸游的詩歌特點

陸游的詩歌特點

陸游的詩歌特點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陸游的詩歌特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陸游簡介:

  (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現存有詩歌9300多首,內容覆蓋了南宋前期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陸游詩特徵之一,是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萬死不辭的犧牲精神。這在他一生的詩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歲,他還高唱“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的詩句。陸詩第二個特徵是,對投降派尖銳的諷刺和堅決的鬥爭。另外,他也有壯志未酬的感嘆和對理想境界的寄託,如《書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此外,他還有不少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詩句。陸詩的基本特徵是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對客觀事物做具體刻畫,而是抒寫個人的主觀感受,因此,他的詩概括性、抒情性強。

  陸詩在現實主義基礎上,還極富浪漫主義情調。這主要表現在詩人對復國理想追求時的瑰麗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對抗金戰爭的想象,包括戰鬥的陣勢、敵軍的潰敗及朝廷的中興。誇張也是構成陸詩浪漫主義特徵的一個因素。如“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傾斗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弋陽道中遇大雪》)等詩句,與表現陸詩悲壯、奔放的風格特徵極有關聯。

  陸詩語言不尚粉飾、奇險,追求明白如話,自然而精煉。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

  陸游陸游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高祖陸軫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官至尚書右丞,所著《春秋後傳》《爾雅新義》等是陸氏家學的重要典籍;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轉運副使。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詔入朝述職,偕夫人唐氏由水路進京,於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同年冬,金兵南下,並於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滅亡(靖康之恥),陸宰遂攜家眷南遷山陰(今浙江紹興)。[6]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陸宰改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時陸游年僅四歲。

  陸游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初入仕途

  陸游自幼聰慧過人,先後師從毛德昭、韓有功、陸彥遠等人,十二歲即能為詩作文,因長輩有功,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之職。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進京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後取為第一,因秦檜的孫子秦壎位居陸游名下,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陸游參加禮部考試,秦檜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從此陸游被秦檜嫉恨,仕途不暢。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逝,陸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不久,調入京師,任敕令所刪定官。陸游進入朝中後,應詔上策,進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應隨意封加王爵”[19];高宗酷愛珍稀玩物,陸游認為“虧損聖德”,建議皇帝嚴於律己。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陸游以楊存中掌握禁軍過久,權威日盛,多有不便,進諫罷免楊存中,高宗採納,降楊存中為太傅、醴泉觀使,升陸游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負責司法工作。

  陸游詩的藝術特點:

  一、創作風格,既有現實主義特徵,又有浪漫主義色彩

  他能夠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成功地結合起來,完成了他表現時事、寄託理想、突出主題的抒情藝術。陸游詩歌的現實主義基調,不是或者很少對客觀現實生活作情節完整的敘事性描寫,而是善於用高度概括和夾敘夾議的手法反映現實,並注重抒寫個人的主觀感情和見解。他往往透過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把巨大的社會現實內容濃縮在一首短詩里加以表現。如“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關山月》)。全詩只有12句,卻用對照的手法描寫了皇帝下詔主和,將軍臨邊不戰,朱門歌舞,士兵報國和遺民渴望收復失地等多層面的內容,成為整個南宋時代主和與抗戰鬥爭的`高度藝術概括;並且作者又把他反對議和,斥責權奸,同情遺民的感情融於其中,直抒胸臆,使他的現實主義詩歌表現出特別的理趣和深刻性。另外,陸游愛國憂民,但由於現實和理想的矛盾,使得詩人只能藉助幻境、夢境來噴吐胸中的壯懷英氣,因此陸游的詩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如“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宮,方我吸酒時,江山入胸中”(《醉歌》)。這種幻想境界與寫實手法的結合,是陸游浪漫主義詩歌的顯著特徵,是中國古代詩歌浪漫主義傳統的新的擴充套件。

  二、藝術風格,既雄渾悲壯又清新婉麗

  陸游憑著他個人高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從各家各派中汲取營養,善於創新。從而使他的詩表現出了雄渾悲壯與清新婉麗兼而有之的獨特藝術風格。這主要和他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鬱與李白的浪漫分不開的。他善於把這兩種風格融為一體,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鬱結為體,作為抒發愛國之情的基調;以李白富於激情、富於想象、富於自我色彩,善於誇張、跳躍,善於高度概括等藝術手法作為抒情的表現手段;最終形成自己既沉鬱悲壯、又清新婉麗的風格。他的愛國詩篇,往往體現出雄渾悲壯的風格,具有氣勢宏大、瑰麗雄奇、熱情奔放、才氣豪健的陽剛美。如“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同時,陸游還善於吸收陶源明的平淡真純、王維的靜謐幽雅、梅堯臣的古樸自然,又能繼承學習中晚唐、北宋以來白居易、張籍、王建、歐陽修、以至范成大等人關切現實的精神,形成既幽美純淨,又富有生活氣息的一家之風。他的詠物寫景一類詩,則往往體現出清新婉麗的風格,具有清麗明媚、婉轉新奇的陰柔美。如“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遊山西村》。

  三、語言風格,既簡練生動,明白平易,又自然流暢

  語言方面,陸游反對雕琢,更反對追求奇險,追求曉暢平易,精煉自然。如“老雖憊甚,壯氣復有餘,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夜讀兵書》)。短短四句,把他老當益壯,願立即投筆從戎,上馬殺敵的心情表現得一覽無餘,躍然紙上。說陸詩語言明白平易,是因為大量汲取人民群眾的口語、方言、俗語,寫入自己的詩。他說:“雕琢自有文章病,危險尤傷氣骨多”。他以詩句對仗著稱,他的對仗常常能夠做到工整而不落纖巧,新奇而不至雕琢,顯得十分自然,十分流暢。如:“一身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悲憤的情緒從清麗流轉的字句中傳出,情致深婉。

  四、體裁形式無體不備,各體皆工

  陸游的律詩善於屬對,幾乎每首都有一聯佳對,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絕無生澀造作之感。如:“青山是處可埋骨,白髮向人羞折腰”,“雲歸時帶雨數點,木落又添山一峰”,“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甌北詩話》引)等,不一而足。陸游的絕句、尤其是七絕標誌著宋代最高水平。有的繼承唐人之風致,如《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的古詩“工麗更深於近體”,更適合表達陸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所以寫起來“渾灝流轉,更覺沛然有餘”(《甌北詩話》)。講究工力,注重錘鍊,是陸游詩集大成的又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