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1

  一、匯入:

  我給同學朗讀一段現代詩,這段詩寫的是一個古代偉大的詩人,“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冠蓋滿途的車騎的囂鬧/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水晶絕句輕釦我額頭/當地一彈挑起的迴音”大家說這個詩人是誰啊?

  李白用手中的筆抒發“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凌雲壯志;暢談“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達“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豪放灑脫。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的詩聯想豐富,想象奇特,誇張大膽,有著放蕩不羈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麗飄逸、自然雋永三者完美和諧的統一,充滿著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如果說唐詩是白雪皚皚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詩是奼紫嫣紅的百花園,李白便是餐花品葉的擷英客。李白憑藉其如泉湧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詩情,登上了唐代詩歌聖殿的最高處,成為盛唐氣象的形象代言人。為什麼李白的詩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這就需要我們瞭解李白的生平經歷,他的思想,瞭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創作背景。所謂的“知人論世評文”就是這個道理。

  李白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這樣一個天才從小就有著他的異於常人之處,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年輕時仗劍任俠,在他和朋友敘舊時,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自說“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

  開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李白一生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

  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至山東。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天寶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長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薦引,唐玄宗下詔徵李白入京,並待以隆重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應召入京時,頗為躊躇滿志,《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業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這位傲岸的詩人很快就遭到了宮廷權貴們的忌恨。一年後他就開始遭到讒毀,“白璧竟何辜?青蠅遂成冤”(《書情贈蔡舍人雄》),“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玉壺吟》),這些詩句都是他當時險惡處境的寫照。天寶三載春,李白被賜金還鄉。這一次他在朝中任職的時間只有一年多,但卻使詩人對社會的認識發生了深刻變化。

  李白離長安後,沿商州大道東行,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後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遊開封,濟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寫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遠別離》等詩中,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遊,飄泊在梁園、魯郡和金陵一帶,還到過幽薊等地。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地東南,來往於宣城、當塗、金陵、溧陽一帶。後隱居於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師由江陵東下,“辟書三至”,以復興大業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間又禍起蕭牆,李璘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今貴州銅梓一帶)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寶應元年(762),李白病死於當塗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李白被賜金放還,南下江浙時,向朋友傾吐衷曲的一首詩作《夢》。

  題解:《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個題目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夢遊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別。為何要夢遊天姥?稍候在課文的學習中請同學們來回答。

  我們先來看吟是什麼意思?跟誰作別?吟,是古代詩體歌行體的一種,她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就如同散文中的隨筆一樣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遊子吟》,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我們在前面說過這首詩寫於李白李白被賜金放還,南下江浙時,那留別的是東魯諸公。由這個題目,同學們可以看出:寫夢是主體,留別是最終的目的,以次向東魯諸公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寫夢來作別的實為罕見,我認為這是本詩的一個獨創,同時也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過程:1範讀(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奏感,朗讀時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奏、音調、情態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連天向天橫”,一句用三個“天”字,很能加強氣勢。主體是七言,夾用幾句五言,就足以使詩的節律靈活多變,足以顯示那種輕快、歡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腳著謝公屐,身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等。在詩的情景、節奏到了緊張、急迫時,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無不聲情一致,情隨聲出。寫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於《楚辭九歌》,語言也就出現以“兮”字為特徵的騷體句法。詩通常多為兩句配合,雙句押韻。本詩基本如此,但結尾時卻出現“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三句全押以單數配合的特殊情況。這種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顯示詩人內心情緒的激動不平。全詩有兩句用九字句:一是“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恰好借長句表現神仙紛至沓來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虛詞,又使節奏舒緩;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用以表達詩人毅然不顧的昂揚態勢。)

  2:同學自由朗讀。朗讀過程中瞭解詩的大意。3分章朗讀4學生串講看看全詩各節主要都寫了什麼?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詩的內容,那麼我們這節課共同來品味一下一代詩仙的浪漫情懷。同學們說一說詩歌主要是用來做什麼的?也就是說詩人為什麼要寫詩啊?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那我們就來看看詩人是如何運用他那清新飄逸的語言,豪邁奔放的激情來構造出如此奇偉瑰麗意境,在這樣的意境之中又蘊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同學們誰先來說一說詩中都出現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

  第一段:在前面留給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會夢遊天姥山?有哪個同學能回答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訴了我們詩人之所以會夢遊天姥山的緣由(入夢緣由)。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這裡用“瀛洲”來陪襯“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霞中時隱時現,勝似仙境,瀛洲難尋而天姥山卻可一見。這裡以虛襯實,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下面緊接著寫天姥山的山勢,“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此處的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襯,說天台之高“一萬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卻顯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樣高大雄偉的天姥山,難道不能引起詩人夢遊之念嗎?這一段運用了誇張的修辭及對比、襯托的手法,描繪了天姥山的橫亙長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詩人夢遊天姥的情景是什麼樣的呢?是人為什麼要寫這樣的夢中奇景呢?

  四個層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頂奇觀(到列如麻)⑷夢醒長嗟

  我們先來看第一層:詩人因越人之語而“夢吳越”,這兩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夢”字點題,既交代了“夢”的所由,也申述了“夢”之所向。接著便寫夢境進入一個神幻空靈境界,這裡的鏡湖風清月朗,隨即詩人以清風為伴,明月相隨,一夜之間飛過鏡湖,來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說“花間一壺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飛翔,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想一想此時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此時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層:詩人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剡溪清水盪漾,山猿啼嘯。詩人穿上了謝靈運當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當年曾攀登過的'石級——青雲梯,就像腳下生風,直向高聳入雲的山徑攀登。山徑盤旋,到山腰時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只見海日生空,天雞高唱,這就點明瞭夢遊的時間從夜晚轉到了拂曉,景色也由清幽到壯美。此處道路宛轉,山花爛漫,詩人倚石賞花,迷失其中,流連忘返,不覺間暮色降臨。

  第三層:此時天氣驟變,狂風大作,雷聲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巨大的聲響在山岩和泉水間傳開,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天空黑雲沉沉,水中波翻浪湧,煙氣升騰。這時詩人所見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變成了令人恐懼戰慄的昏暗世界。

  詩人正在驚疑不定的時候,夢境中出現了更為可怕的景象。一道電光,一聲霹靂,山巒崩塌,轟隆一聲,石壁中開,簡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門打開了。在那一望無際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的樓臺。這裡先後使用四字短句與七字對句,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景色和驚天動地的響聲,把洞天石門開啟的雄偉之勢,充分表達出來,為神仙們的出賣場拉開序幕。緊接著,神仙們都“霓衣”“風馬”而至,此處借長句表現神仙紛至沓來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虛詞,又使節奏舒緩下來。老虎為他們奏樂,鸞鳥為他們駕車,浩浩蕩蕩,其樂融融。凡此種種,一個一片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就呈現於我們眼前了。這便是詩人的夢寐以求的樂土,當然就成了夢遊中的高潮。

  第四層:可惜,一覺醒來,夢景陡然消失。(板書:夢醒)

  本章句式變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韻節奏跌宕多姿,讀來琅琅上口,頗有氣勢的特色。第三段:詩人因夢而悟,因夢有感。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且放”二句,表達了詩人的放達情懷,併為結尾兩句作鋪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才是全詩的主旨。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解放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顯示了詩人對封建社會現實的憎恨,對自由樂土的理想的追求。

  藝術特點:

  1、想象豐富。

  透過夢境的描繪,藉助仙界的出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詩中所寫的,是夢遊而不是真遊,卻又以現實為基礎。天姥山神仙的出現,是作者對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辭》及一些神話故事中的內容與藝術特點,運用比喻、對比、襯托、誇張等方法,描繪的仙境,活靈活現,引人入勝,耐人尋思。傳說中的瀛洲與現實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夢境與醜惡的現實比,以光明與黑暗比對比。寫天姥的高而且大“連天向天橫”、“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誇張。連用五嶽、赤城、天台,又一起用來襯托了天姥的高大襯托。

  2、構思新奇:

  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醜惡,抒發對天姥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恨;為惜別而賦詩,卻寫遊訪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後的戰鬥意志,別開生面。作者為表達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讓句型多變化,節拍有緩急,顯出了一派獨特的風格

  小結:一代詩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廬山瀑布水一瀉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間、散發弄扁舟的仙風道骨,乘風破浪、橫渡滄海的自信灑脫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個無愧我心的大寫的人!

  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典型代表。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鑑賞夢遊的意境;

  3、情感目標: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

  教學難點:鑑賞夢遊的意境。

  主要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抓關鍵字把握文脈,抓關鍵句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用具:朗誦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回憶李白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詩句。

  二、整體把握

  1、學生試讀,看註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

  ②以時間順序概括全詩的每節大意,把握總體脈絡。

  三、品味鑑賞

  1、賞析第1節:

  ①問題背景設計:夢遊的原因是什麼?文中哪一處的關鍵詞語暗示了第1節是夢遊的原因?

  ②寫五嶽、天台的作用是什麼?(板書)

  ③最後四句,作者為了突現天姥山的高峻挺拔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④析或,雲霞明滅或可睹給在夢境中才能遊覽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層什麼樣的色彩?

  2、賞析第2節:

  ①匯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緻呢,讓我們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②學生齊讀。思考:請找出本節中寫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層:

  A、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B、學生隨朗誦帶齊讀,把握節奏,感受意境,

  C、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D、檢查預習情況:以抒情散文的筆調譯寫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譯原文;

  b.文筆要流暢優美;

  c、要能體現意境的特徵。

  E、交流點撥;

  F、其實,詩人在登上天姥山後至夢見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許多奇異景象,雖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這與仙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G、體會浪漫主義創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關詩句,學生歸納;

  b.在讀過的1、2兩節中,其浪漫主義創作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別(帶講背景),這首詩是為留給東魯的朋友而作的,那麼詩人要告訴東魯朋友的真意是什麼?(板書)

  ②找依據;

  ③但詩人夢醒之後的感受是什麼?(找依據)

  A、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

  B、哪幾句詩體現了詩人對此採取的做法?

  C、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板書)

  四、教師小結,學生背誦仙境部分。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2.完成練習冊。

語文教案:夢遊天姥吟留別3

  教學目標

  1、瞭解七言古詩的一般特點,體會李白作品的藝術風格。

  2、正確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不與權貴妥協的反抗精神和傷感情緒。

  3、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難點

  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詩壇上,李白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巨星。他壯遊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詩境界壯闊,想落天外,既有奇異瑰麗的浪漫筆調又有著真摯、質樸的人情味。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夢遊:說明內容的虛實。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⑶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並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哪一種呢?(屬於前一種,即“歌行體”)

  2、作者簡介

  李白素有“詩仙”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最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藉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東),生於碎葉(今巴爾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歲始離川在各地漫遊。較廣泛地接觸現實,認識到朝廷的腐敗、官僚貴族的奢侈腐朽,寫出不少抨擊黑暗現實的詩篇。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感情熱烈,性格豪爽,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較多地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藉助非現實的幻想來表現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經歷具有傳奇性,不論生、死還是經歷都存在很多謎,其創作也出奇。前人評李白思想及創作,多用一個“奇”字。如“以奇文取稱”(元稹)、“才大語終奇”(錢起)、“才矣奇矣”(白居易),這類評價語很多。其他如賀知章所說“謫仙”、杜甫所謂“佯狂”,以至諸如令力士脫靴和騎鯨飛昇之說,雖不言奇,但“奇”寓於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憶李白》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詩中所表現的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這種個性,有些用“豪放飄逸”“豪爽感激”“豪邁俊逸”來概括,雖說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個“豪”字。聯絡他的《將進酒》《蜀道難》。等等詩歌,可以看出他的詩往往透過“豪”的表面寓於“悲”的實質,在悲感至極就以豪語出之。這正是李白個性的基本特徵。

  3、作品背景

  這首詩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聽出感情基調。

  消極情緒寓於積極豪邁之中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合註釋理解。

  解釋下列加點詞

  ⑴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⑵慄深林兮驚層巔:使……驚,

  ⑶虎鼓瑟兮風為馬:演奏⑷失向來之煙霞:代神異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服侍(6)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⑺煙濤微茫信難求:的確、確實

  3、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語句,理清思路。

  ⑴從全詩看,哪些是寫實,哪些是寫虛(夢)?

  入夢緣由(現實)→夢境路線(夢中)→夢中仙境(夢中)→夢醒留別(現實)

  ⑵夢中仙境寫了哪些圖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4、理清本詩結構

  一、入夢緣由 現實天姥 神奇雄峻

  二、夢遊幻境 夢到剡溪 清幽寂靜

  白天景象 壯美奇絕

  夜間景象 離奇險怪

  神仙洞府 壯麗輝煌

  夢境消失 無限留戀

  三、抒情表態 蔑視權貴 反抗現實

  四、課時小結

  這首詩作者用奇特的誇張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筆墨藉助想像描繪了夢遊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全詩透過夢境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對權貴的不妥協態度。同時,也反映了他消極的避世態度。

  五、作業佈置

  ⑴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

  ⑵整理文言字詞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指名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文字研習

  1、研習第一節

  ⑴齊讀第一節

  ⑵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2、研習第二節

  匯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

  ⑴學生齊讀第二節

  ⑵小組交流: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l-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明確:月夜→寂靜清幽 白晝→壯美奇絕傍晚→離奇險怪夜晚→壯麗輝煌

  ⑶學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參考: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雲裡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⑷自由熟讀“夢遊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3、研習第三節

  ⑴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明確: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合於超脫現實,更便於發揮其想象和誇張的才能。

  進步性:反映詩人傲視權貴、渴望自由的精神。寫神仙世界的美麗,反襯出現實世界的醜惡,表明對現實、對權貴的的憎惡。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立場服務。

  侷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夢幻,行樂須及時的消極避世思想。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⑵鑑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複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願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悅於世而苟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3、藝術特色

  ⑴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⑶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別詩舉例,體味李白的積極浪漫主義風格。(聯想和誇張)

  《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七、作業佈置

  閱讀文字中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一篇500字左右的鑑賞文章。

  將進酒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調,透過朗讀體會作品豪邁奔放的特點。

  2、引導學生透過對詩句的鑑賞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李白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中詩人情感並把握其變化。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願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2、作品背景

  這首詩是一首勸酒歌,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即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時唐玄宗耽於女色,先後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用消極的辦法進行反抗,借酒銷愁,“但願長醉不復醒。”詩人借題發揮,盡吐鬱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這種反抗方式,跟《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借尋仙表現不事權貴的意志的寫法頗為相似。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聽出感情基調。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合註釋理解。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對月⑵烹羊宰牛且為樂

  ⑶鐘鼓饌玉不足貴⑷斗酒十千恣歡謔

  四、鑑賞情感

  1、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作者在這首詩中的情感有著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明確: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悲→歡→憤→狂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歎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誇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但詩人深知“白髮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儘管詩人在政治上並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於是連呼“烹羊宰牛”,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於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藉此把長期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洩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汙行徑,因而說“但願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聖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讚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極點。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詩歌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明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成為主旨句的原因: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3、詩人說到“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單舉曹植為例?

  (欽佩他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況。)

  4、為什麼“愁”令李白難以釋懷,要借酒來消?

  為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傷嘆息;為古來聖賢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嘆。

  5、從這首詩的哪些語句你能讀出李白的豪放飄逸的詩風?

  詩中的有些誇張寫法是憑藉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於感覺的誇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成雪”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誇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橫放傑出,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

  五、比較閱讀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者在感情和寫作技巧上有什麼不同?

  *感情:內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現了詩人對權貴的鄙棄和蔑視的態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謂“開心顏”包含著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後者所謂“長醉不復醒”顯得消極一些。總起來說,前者於憤激中略見低沉,後者於憤激中略見昂揚。

  *技巧:在表達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顯的。前者是直白,鋒芒直指“權貴”;後者是曲達,以“鐘鼓饌玉”借代權貴。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和所選用的題材有關。《夢遊天姥吟留別》寫於初離長安之時,詩人餘恨未消,又以遊仙為題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顯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當地說出詩人心中的意願;而《將進酒》作於此後約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歡聚飲酒,盡吐胸中塊壘,也要跟飲酒合在一起說,因而只能採用曲達。

  六、作業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