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說課稿
我說的課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課型為誦讀課,內容分為說大綱和課標,說文字和位置,說思路和教法三個部分。
一、說大綱和課標
2002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時,新課標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體驗,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學生與文字、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注重學生直接經驗和感受,從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內涵,受到感染和啟迪。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其想象的瑰麗奇特、誇張的大膽離奇,特別是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愛,若能教學 得法,將不僅能 很好地貫徹大綱的思想,還能帶領同學們進行獨特的審美感受,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
二、說文字及位置
1、先說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舉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躍而成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他以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遺憾的是,此時的唐玄宗只是把他當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寫些“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類的粉飾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只好日日花錢買醉,以至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後因醉酒得罪權貴,招致排擠,被唐玄宗以“賜金放還”名義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朽,宮廷鬥爭的血腥殘酷,第二年,他借離開東魯之機,寫下這首離別詩,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與宮廷生活徹底決裂的態度。
2、再說抒情特點: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大多數寄託感情尋求解脫的詩歌一樣,《夢》的抒情結構大致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託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東魯借越人之口,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嶽、赤城、天台與之相比,烘托其雄偉巍峨,以抒發其對天姥的無限神往。此為“物我相對”。神奇的天姥強烈地誘惑著他,於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飛渡萬水千山,目睹淥水盪漾,耳聞清猿長鳴;於是乎,登青雲,賞山花,倚奇石,既而電閃雷鳴,烏雲四合,雲氣瀰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盡現眼前:神仙如麻,仙樂陣陣。此時,作者完全融入其中,遠離萬丈紅塵,擺脫世俗的羈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煩惱,已隨風而散,此時的作者以與天姥融為一體,此為託夢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高潮就意味著結局,魂悸魄動之後,作者重回現實,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此為“直抒胸臆”。通讀全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夢遊為線索,借寫遊歷天姥來抒寫心志。
3說位置
《夢》作為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編者意在要求學生在前一單元系統學習四言詩、騷體詩、早期五言詩並瞭解意象的基礎上,感受唐詩的意境,明瞭表現手法。故而,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於把握意境,明瞭手法,結合背景理解夢境與詩歌的內在聯絡。
三、說教學思路和方法
根據大綱、課標的要求及詩歌教學的特點,我確定採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誦讀為主,點撥為輔,同時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具體教學流程:為:
1匯入,創設情境。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匯入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他們帶到特定的氛圍中。為此,我製作了一幅天姥山風景圖片,意在上課伊始,就能讓學生產生一種神遊天姥的夢幻般的感覺,同時擬就幾句導語,引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來激發他們的詩情。
2美讀,體會感情:詩歌的語言是形象可感的語言,因而誦讀顯得猶為重要,因為不讀就不能身臨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佈局謀篇的精巧和譴辭造句的妙處。可以說誦讀是將讀者過度到詩歌王國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因是美讀,故而講究誦讀方式的多樣。先是個別朗讀,既而集體評議並在此基礎上小結本詩的誦讀要點,再分聲部朗讀,如:以女聲的清麗表現天姥的神奇美麗,以男聲的雄渾來表現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齊讀,以讀出其與權貴徹底決裂的決心;還有,老師配樂朗讀,以感染學生,激發起競背的熱情等。這樣,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獲得讀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獨特感受。
3品讀,揣摩語言。我注意到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欣賞是個人的活動人的說教不能代替個人的感受,不同的學生應有自己體驗,詩歌教學一貫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個性化的鑑賞內容:找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練習。透過這種方式來品味語言內化詩境。這樣,既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抓住了詩歌鑑賞意境的特點。
4研讀、明瞭手法: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詩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思考:本文采用什麼樣的抒情方式抒發作者的感情?這樣,他們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視權貴嚮往自由的精神。然後,再讓他們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為何又要描繪夢境?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抒情方式?同時,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內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長安的音像資料,並引導他們回顧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及蘇軾的《江城子、乙卯記夢》,從而溫故知新,明瞭本文託夢言志的寫法。最後,再問,既是記夢,中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為何偏要遊歷天姥?這樣引導他們歸納文中的對比、襯托的'手法。這樣,設計了三個環環相扣的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他們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達到另一主要學習目標:明瞭手法。
5擴讀、比較異同。投影《西上蓮花山》,比較二詩在抒情方式上的異同,設計這一題,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脈搏、連結高考。
6學海導航:正如葉老所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學習中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方法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這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另外,詩歌鑑賞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故而在這一環節中引導他們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從而獲舉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練習:作業佈置也應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鞏固所學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學內容的渠道,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改寫題,選取夢遊的一個片段,把它改寫成散文;另外李白作為自屈原之後,我國文史上又一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的詩風是由他的浪漫的個性決定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課堂教學中對這一環節涉及較少故安排這一練習以彌補不足。
8、除上述內容外,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請激情。當代詩人海子曾說:“詩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說“情”是詩歌的生命,那麼,“情”也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教學中,我們只有投入真情,設身處地的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融入詩人的情感空間,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感染學生暢遊詩的海洋。
二、語文課應有語文味,詩歌教學猶應如此。在教學實踐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點燃學生詩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認為,這堂課,不僅要書聲朗朗,還要詩意盎然,故應注意各個環節的過度。如學習“夢境”的內容之後,我們可以這樣小節:仙人如麻,仙樂陣陣,祥風慶雲,融融怡怡,可這畢竟只是一個夢,魂悸魄動之後,夢醒了,夢斷了,夢碎了,重回濁世的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再如 ,結束可以這樣小結:一代詩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廬山瀑布水一瀉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間、散發弄扁舟的仙風道骨,乘風破浪、橫渡滄海的自信灑脫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個無愧我心的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