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

“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

“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

  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農曆八月初三),誕生於浙江紹興,小名阿張。為什麼叫“阿張”呢?據說,魯迅出生那天,正好張之洞來訪,於是祖父周介孚便用張之洞的姓為其孫取名“阿張”。如果此說成立的話,那隻能說明魯迅的祖父追求功名,圖慕吉利。事實上,魯迅的小名“阿張”同他的生日有關,同當時浙江一帶的民風民俗有關。原來,民間傳說,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也誕生於八月初三,“乃一家司命之主”。為表示對灶王爺的敬重以及祈求灶王爺能保佑魯迅平安成長,故取小名“阿張”。“阿”字,在江浙一帶,是稱呼人的流行語。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為字首詞,表示親暱或敬重。由此可見,“阿張”這個小名,具有濃厚的地區色彩、民俗色彩,當然也傾盡了強烈的感情色彩。

  不久,魯迅的祖父又以同音異義的'字為魯迅取大名“樟壽”,號“豫山”。“樟”與“張”諧音,屬化引,仍有敬重灶王、祈求降福佑護之意。“樟”為常綠喬木,香氣濃郁,質地上乘。周家世代詩書,取此顯然是為了暗喻魯迅天資不凡,將來必成大器。“壽”,則是按家譜中排列的順序而定。魯迅屬“壽”字輩,故曰“樟壽”。樟木樹齡長,終年常綠,與“壽”搭配,有長命百歲之兆。“豫”與“樟”有內在聯絡。據古書記載,豫指樟樹。“豫”即“樟”,“樟”即“豫”。從意義上分析,這兩者都含有祝願周家子孫興旺、人才輩出、光宗耀祖之意。魯迅7歲進私塾,跟隨叔祖玉田讀書。老師嫌其字“豫山”同“雨傘”諧音,有傷大雅,加之同學也常以“雨傘”取笑他,魯迅很不喜歡,便請祖父為他改名。祖父乃將“山”字去掉,改為“豫才”,取“具有優異才能”之意。

  魯迅17歲時,因家道中落,經濟拮据,遂去南京投考不收學費的江南水師學堂。當時,魯迅寄居在叔祖周椒生家。周椒生時任江南水師學堂管輪堂(即輪機科)監督,他深受封建觀念影響,認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侄孫魯迅報考水兵有辱門庭,不宜將家譜裡表示輩分順序的名字記入兵冊,於是將“樟壽”改為“樹人”,取“百年樹人”之意。這樣便有了“周樹人”這個名字。為表示不忘祖輩之期望,魯迅此後一直用“周樹人”作正名,直到逝世。

  “魯迅”作為筆名首見於《狂人日記》。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從此,默默無聞的周樹人成了赫赫有名的“魯迅”。魯迅在《自傳》中曾說:“一九一八年‘文學革命’運動起,我始用‘魯迅’的筆名作小說,登在《新青年》上,以後就時時作些短篇小說和短評;一面也做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講師。因為做評論,敵人就多起來,北京大學教授陳西瀅開始發表這‘魯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將我撤職,並且還要逮捕我。”在《阿Q正傳的成因》一文中又說:“魯迅就是承迅行而來的,因為那時的《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

  對於“魯迅”這個筆名的含義,許壽棠先生曾向魯迅做過詢問,魯迅的回答是:“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一是母親姓魯,二是周魯是同姓之國,三是取愚魯而迅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