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祝福的讀後感

魯迅祝福的讀後感

魯迅祝福的讀後感

  【篇一:魯迅祝福讀後感】

  昨天在魯迅的《彷徨》裡又一次讀到了《祝福》也就是在不久我又在網上看了一遍同名電影。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和看《祝福》了。書中說的和影視演的是有一些出入的,但是主要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感覺影視裡祥林嫂要更加的深刻。直到現在我也無法想像為什麼在那個社會一個人竟然會那樣悲慘的死去,不知道是因為那是的人思想太保守了還是說現在人的思想太開放了。

  書裡的這樣一段讓我頗有些印象——以身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魯鎮的魯迅問魯迅: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魂靈,魯迅也不太確定當時我感覺應該是魯迅為了給祥林嫂一些精神寄託才說:可能有吧。但是祥林嫂又反問道:那也有地獄了?魯迅無法回答了就搪瓷的走了。幾天後魯迅從下人的嘴中得知祥林嫂死了,這使得魯迅很是愧疚總感覺是自己的話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見魯迅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一個人,當祥林嫂二次喪夫走投無路又一次回到魯四爺當下手的時候,同為下人的柳媽竟說祥林嫂到陰間要被那兩個死鬼用鋸鋸成兩半,這使得祥林嫂很是恐懼只有去廟裡捐門檻讓萬人踏千人騎才能減輕自己的罪孽。祥林嫂將積攢的一年的工錢去廟裡捐了一條門檻,後來總被主人打發了從此變成了乞丐,就這樣在死了兩次丈夫阿毛又被狼吃了之後祥林嫂終於沒有了氣力就在那個祝福的晚上祥林嫂死去了。

  縱觀祥林嫂的一生怎是坎坷二字了得一個那麼要強的女人到最後卻是那樣的命運在過去的社會人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思想上,現代的人也太容易死了病源來自身體上,這也許就是常說的橫豎都是一死吧。

  【篇二:魯迅祝福讀後感】

  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選事,還是從寫作方法上來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在我看《祝福》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祀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我看完這篇文章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精神力量吧。魯迅用筆和黑暗作鬥爭,用文章來解放人們的思想,魯迅堪稱中國精神領域界的教父。魯迅在文章中設計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著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那當他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吧。

  屈原曾經反覆這樣吟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想魯迅在這文章中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無奈。這種無奈是矛盾的,深深的折磨著他的靈魂,對於這樣的靈魂,我是同情他的。

  有人說,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說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

  【篇三:魯迅祝福讀後感作文】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眾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裡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裡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湧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階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為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篇四:魯迅祝福讀後感】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援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篇五:《祝福》讀後感】

  讀了魯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無數的感慨。魯四老爺說:"祥林嫂是窮死的,在我看來,用來形容一個在被封建思想統治的社會中死去的她,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因為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得出來……。"

  第一、從祥林嫂初到魯鎮,就已經註定了她一生的悲劇。她當時已經嫁人並且喪偶,是受不了婆婆的嚴格管制才逃出來做工的。更不幸的是僱主——魯四老爺夫婦是一對深受封建禮教思想毒害的衛道士,初到魯鎮的時候,魯四老爺就因為嫌棄她是一個寡婦而不喜歡她,以至於後來別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著男人才會做的重活,但她面對這樣的剝削和壓迫居然沒有反抗,而是逆來順受。只是為了能擺脫婆婆的管制而已,後來還是逃不過,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她的丈夫兒女相繼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魯鎮做工,然而這次別人對她的眼光都變了,都認為她是殘花敗柳而處處排擠她,從禁止她參加常人的祭祀活動就看得出來,最終,她被這種精神折磨給活活逼死。然而,造成這種悲劇她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她自己也認為自己不乾淨,所以才會有將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門檻的舉動,如果她敢於反抗,及時離開魯鎮的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了。

  第二、魯四老爺這樣的衣冠禽獸是直接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因為他們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首先,婚姻應該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顧其的想法,強行將其再嫁給他人。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當她再回魯鎮之時,魯鎮的人面對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斷她是一個不乾不淨的人,並且剝奪了她參加祭祀活動這樣的做人的基本權利,然而,最後一擊卻是在柳媽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認為祥林嫂不該活著,更認為她死後會受到懲罰,這一番話擊垮了她最後一點做人的希望與權利,因此,魯鎮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劊子手

  第三、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產物,祥林嫂只是千千萬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婦女中的一個縮影罷了。有更多不知名的婦女也經受著像她一樣的苦難,因此作為一個窮苦婦女的她自然也無法擺脫厄運。所謂的"窮"死的,實際上就是被封建思想剝奪了生存的權利,走投無路而死。

  在20世紀20年代,正處於新舊文化的交替時期,雖然封建帝制早已蕩然無存,但封建禮教卻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作者想借祥林嫂這個典型人物。來呼籲人們解放思想,推翻封建禮教,腐朽的事物總是要滅亡的,20年後,封建思想終於被偉大的馬列主義所取代,由封建思想組成的監牢也永遠的隨之崩塌,這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黑暗現狀,對如今生活在沒有思想壓迫的法制社會當中的我們,是有深遠意義的,它告訴我們要更加要珍惜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

  【篇六:《祝福》讀後感】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裡,我們的悲傷沒有淚。作文

  【篇七:魯迅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這裡,我們的悲傷沒有淚。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篇八:魯迅祝福讀後感】

  魯迅的《祝福》這篇文章是我在學校裡讀的一篇散文。本來我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但讀後我倍壓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能反映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這個人物鮮活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寫事還是寫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舊社會醜惡的文章。在我認知魯迅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漸漸改變,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泰斗。

  魯迅的《祝福》一開始就給人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感到荒涼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全文魯迅用一個見證人的敘述方法敘述祥林嫂的一生,沒有直接在文章中表達出對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敘述中讓讀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是極高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覺得文章最費解也最發人深思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奠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說她死的不是時候。

  魯四老爺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觀,對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說中的我是小資產階級,是萌發的新生力量和先進思想的代表,雖說唯唯諾諾,但對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從西漢至清末,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深紮在中華民族的頭腦中,男子三綱五常,女子三從四德,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兩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面臨進步思想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封建的道德準則是與社會現實脫軌,無視人權的。思想的因循守舊是當時中國落後而不奮起的根源。魯迅吶喊著,以慰籍那些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和前驅者,喚醒麻木的人們,鼓舞進步青年尋求救國之道……

  所以,我要說,站起來吧!迷茫中的人們。起來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