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魯迅 教學反思
魯迅的《雪》不僅是一支不同凡響的雪之絕唱,更是一曲響徹雲霄的人的精神的讚歌。下面是小編收集《雪》的教學反思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雪 魯迅 教學反思1
《雪》這篇課文,文章雖然比較短,但備課的時候越備課就越覺得難。後來,經過年級備課組的討論,教案和導學卷總算出好了。上完這節課後,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課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最為明朗的一篇,然而對於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錢理群說,魯迅在博大的、運動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自己;有人說,《雪》不僅是一支不同凡響的雪之絕唱,更是一曲響徹雲霄的人的精神的讚歌。但是對於初三的學生,如果對課文主旨的把握脫離了學生的生命體驗和可接受程度,是沒有價值的。倒不如簡單理解為,作者透過筆下的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託魯迅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並讚美了這樣一種戰鬥精神——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這樣有助學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認識魯迅——體驗魯迅的情感,感悟魯迅的精神。
二、對教學環節的設計
在《雪》這片文章裡,作者對南方雪景的描寫是那麼色彩豐富:血紅的山茶花,白中隱青的梅花,深黃的蠟梅,冷綠的雜草,所以我認為本文教學的設計重點應該是語言教學,只有基於語言品味的領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課的教學設計首先應該從品味語言入手,才到體驗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字的探究,比如透過對一些修辭、字詞的品味等等,使學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從而領悟文章內涵。緊扣文字進行“細讀”,也許有點老套,但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方面卻是最實在最需要的。
三、對課堂教學的反思
從課堂教學的效果看,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嚮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
比如:
1、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表現不出魯迅的戰鬥豪情。
2、對最後一段“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夠到位,許多學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記硬背。
3、對魯迅獨立、奉獻、戰鬥精神的分析不夠完整,顯得有些割裂。
4、缺少課外延伸,可以的話,不妨從《野草》中挑出描寫自然景緻的幾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徵的不同。
雪 魯迅 教學反思2
初讀《雪》這篇文章只覺得一個字“美”!江南“滋潤美豔”的雪給我了無盡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紅”“深黃”“冷綠”點綴的雪野中。但當讀到文章的後半部分,感覺陡然發生變化,朔方的雪給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強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細想來,這滿天飛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結晶,有人說:景由心生。“滋潤美豔的南方的雪”,寄託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熾烈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育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精神。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語言比較隱諱,深刻的思想內涵的對學生的理解來說有些困難。該如何基於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可接受程度去實施教學呢?我想,在教學程式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深文淺教,由淺入深,讓學生走進文字,幫助學生在思想上自然內化作者的寫作情感。
我想教師的問題應但成為本節課堂的主線,對學生啟發引導。對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組織、引導、啟發,將眾多衍生的新問題準確判斷,迅速納入且與主線絲絲入扣,推動主線問題緩解深入進行,使課堂主線分明、張弛有度。
在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了這些問題:
第一個環節中有兩個問題:
⑴江南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徵是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這裡的每個問題都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尊重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文字主體,尤其是後面的這個問題“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們的學生,要獲得認識必須從文字的字裡行間去尋找去探究。“滋潤美豔”、“活潑”、“生機”、“熱鬧”、“乾燥”、“升騰”、“奮進”等等,諸如此類的詞語句子,在學生完全沉入文字後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在第二個環節,師生共同分析了兩種雪的特徵之後,用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追問了一句“魯迅筆下的雪僅僅是雪嗎?”再次促使我們的學生一頭扎進文字,從雪的表象裡思考抽象出內在的東西。這裡的雪不僅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畫面,而朔方:雪和曠野、天宇──孤獨,孤獨中紛飛。此時此地的雪,其實就是魯迅自己的內心思想的寫照。雖然孤獨,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靜、停留?不,它仍然旋轉、升騰,旋轉、升騰。在這個旋轉升騰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雪的精魂,魯迅的精魂。
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所以學生的“走進雪”“走近魯迅”,自然順利,並沒有很大的障礙, 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記得唐朝詩人盧廷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可見一斑。其實設計語文課堂的提問也是如此。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樣,只有找出最佳的提問角度才能讓問題的價值發揮得最好。設計問題更要“恰如其分”,提問“過高”難以誘發學生的認知,冷場不可避免;提問“過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熱鬧成了假象的外衣。問題只有切合了文字,切近了學生,才能生成很好的課堂對話,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