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魯迅 讀後感500
《祝福》是魯迅寫得最能反映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的小說。他用“我”的眼光,把祥林嫂這個人物鮮活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
1祝福 魯迅 讀後感500
上中學時,喜歡讀魯迅小說。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劇,是對封建勢力的控訴。魯迅的一生,是與千百萬勞苦大眾站在一道的,這一點,在《祝福》裡面反映的很明顯。
一般人閱讀文學作品,常常是從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換,如果我們是魯鎮村子裡的一個人,我們會對祥林嫂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如果我們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對那麼多的精神苦難和身體苦難會怎樣?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對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魯迅筆下的“無聊的看客”,對同一階層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麼的無所謂!很多人也不過是把祥林嫂當成是茶餘飯後的談資,魯鎮人對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視與戲笑,這是一種對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經典作品可以穿透時間與空間直達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認出我們的原型而湧出悲天憫人的情懷,理解人世間的痛苦。那麼這思想的成長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我想人們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與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間朋友間兩輩間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傷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關懷,當然我們的理解是在法律與道德的'範疇內。
一個人如果不懂愛別人,不去資助受難的人們,不同情弱者,那麼這樣的人就是低階的人。從魯迅作品中,要讀出人性的根本,讀懂自己的為人處世方式,更要認出自己的缺點,看出社會的不公。起碼要明白,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為人都一樣。
《祝福》堪稱一部經典之作,歷經時間的考驗,人們仍能常讀常新。魯迅作品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思想內涵,的確是博大精深。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仍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今天的我們身上的劣根性。
2祝福 魯迅 讀後感500
當我看完了魯迅先生的《祝福》之後,心十分的沉重,本文講了祥林嫂因為自己的兩個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而被大家所鄙視,儘管她捐了一個門檻,但還是沒有改變大家對她的鄙視,最後她在新年中死去。
因為當時的人都相信好女不嫁二男,因此對於祥林嫂便充滿冷淡,鄙視,那時的人們多麼愚昧,無知。不光是他們,連祥林嫂也相信好女不嫁二男這一句話,這是多麼的可悲啊。
祥林嫂·用自己的血汗錢,買來了門檻·,讓成千上百的人從上面跨過,為的就是贖罪,不讓自己死後被砍成兩半,分給兩個丈夫,可是人們還要那樣對待她,四嬸打發她走,不讓她在這工作,讓她成為了乞丐;當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鑑了許多天,便變成了渣滓,不但不給予她同情,反而讓人覺得厭煩。
看完了這本書,我厭惡當時的封建社會思想,但又感到十分幸福,因為我出生在這樣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中。
3祝福 魯迅 讀後感500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開啟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
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製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4祝福 魯迅 讀後感500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於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個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魯四老爺的兇殘以及冷酷無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對於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
喪夫後逃到魯鎮做工;被婆婆出賣強嫁到賀家;後夫死於傷寒,兒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趕出屋;重返魯鎮做工遭歧視,被看成是”傷風敗俗“的女人。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從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絕境。在走向絕境的過程中,魯四老爺自然要負主要責任:他吩咐四嬸不讓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毀。逼她再嫁,將她賣進深山裡的婆婆,趕她出門的大伯,用地獄之類的迷信來恐嚇她的柳媽,薦她又合夥搶她的衛老婆子,還有鄙視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魯鎮一些人,所有這些人對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擊,將她逼上了絕路。
另外以柳媽為代表的大眾的愚昧無知,對祥林嫂的毀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柳媽一個和祥林嫂同樣受魯四老爺欺壓的下層人民,不但沒有覺悟、沒有反抗,反而又成為了統治者手中的幫兇,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媽為祥林嫂所開的”良方“——捐門檻。不但沒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毀滅了她。以”我“為代表的新知識青年的無力援助,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貞節觀、婚戀觀像箍一樣禁錮著婦女的命運。封建社會女子,夫在隨夫,夫亡隨子,可憐的祥林嫂最後竟然落的沒有了立錐之地。可以說是這個社會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絕路。
使祥林嫂走上絕路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個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應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透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