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教案
[教學目的]
一、簡單瞭解小說的三要素。
二、理清課文的結構,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好!今天,咱們的旅行是到農村去看戲,請翻開書第86頁《社戲》。(大螢幕顯示)
二、簡介作者及課文相關資料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我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於浙江紹興,外婆家在農村,少年魯迅常隨母親探省,所以能和農民及孩子親近,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關於農村和農民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社戲》就是一篇,這是作者41歲時寫的一篇小說。小說是一種虛構的作品,但它卻有生活的真實性,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小說有三大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大螢幕顯示)
三、複述課文
概括複述課文,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四、研習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1)這篇小說人物眾多,誰是貫穿始終的人物?小說再現了他什麼時候的生活情形?
明確:貫穿始終的人物是“我”——迅哥兒。小說再現了他少年時候在平橋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橋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什麼?除此之外,文中還寫了什麼活動或事情?試據此梳理課文結構。(大螢幕顯示)
明確:“我”在平橋村“第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戲”。文章在寫“看社戲”之前還寫了“我”在平橋村的生活,之後又寫了六一公公送豆。據此可知課文結構是這樣的:看戲前——看社戲——看戲後。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人物性格
(1)平橋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明確: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得到優待,免於唸書,還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釣魚、放牛。換句話說,在平橋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2)“我”能夠實現看社戲的願望,靠的是一群小朋友的幫助,想一想,課文圍繞他們展開了怎樣的故事情節?從中表現出他們什麼美好的品質?(大螢幕顯示)
明確:“看社戲”這個中心情節可分為四件小事來理解: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午夜歸航。從小朋友們幫“我”實現看戲願望的一系列活動中可知,他們熱情友好、聰明能幹、淳樸無私。
(3)“看戲後”的主要情節是“六一公公送豆”,想想看這件事體現了他什麼品質?
明確:體現了他熱情好客、寬厚仁慈的品質。
3、齊讀最後一段
討論:在你看來,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戲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為什麼?(大螢幕顯示)
明確:不是。因為豆只不過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戲也很令我失望——從前文中就可知道,如“我”想看鐵頭老生翻筋斗而他終究沒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卻沒看著,“我”最怕老旦坐著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個不停。“我”之所以認為是最好的',那是因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戲中,“我”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們熱情、友好、聰明、能幹、樸實、無私的真摯情懷。流露出“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戀和嚮往。這其實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五、課文總結
前面說過,小說是一種虛構出來的作品,但它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前面分析可知,《社戲》這篇小說,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了“我”十一二歲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戲的一段生活經歷。作品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無私友愛美好的品質,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六、課堂收束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今天的學習之旅只能到此為止了,請同學們利用課外時間多讀一讀這篇課文,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這即將分別的時刻,我真誠地祝願大家,在未來的學習中收穫多多、快樂多多!
板書設計:(大螢幕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