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閒適淡泊的情懷。

  送靈澈上人⑴

  蒼蒼竹林寺⑵,杳杳鐘聲晚⑶。

  荷笠帶斜陽⑷,青山獨歸遠。

  【註釋】

  ⑴靈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蘇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⑷荷(hè)笠:揹著斗笠。荷,揹著。

  【白話譯文】

  竹林寺裡林木蒼翠,暮色蒼茫鐘聲悠遠,

  你(指靈澈)揹著斗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創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賞析】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四、五年(769—770年)間。劉長卿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拓展閱讀:劉長卿的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期間,寫有9首詩,1篇文。這些詩文真實地反映其在隨州的心情和處境。

  淮南搖落客心悲,溳水悠悠怨別離。

  早雁初辭舊關塞,秋風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賜,露冕臨人白髮垂,

  惆悵恨君先我去,漢陽耆老憶旌麾。

  這是劉長卿到隨州第一年所作。其僚友虞某,調動工作,離任返京,劉長卿得到訊息後,登漢東城樓抒發感想以寄僚友的。詩中表達了惜別之情以及叨恩未報白髮先垂的人生感慨。

  不敢淮南外,來趨漢將營,

  受辭瞻左鉞,扶疾抗前旌。

  井稅鶉衣樂,壺漿鶴髮迎,

  水流餘斷岸,烽至掩孤城。

  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

  孔璋才素健,早晚檄書成。

  這首詩是劉長卿在隨州刺史任上所作。該詩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以及隨州的處境。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大削弱,藩鎮割據愈演愈烈。軍閥梁崇義割據襄陽。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南節度使李希烈奉詔討伐,大軍進駐隨州。隨州人民“壺漿鶴髮迎”,尚書呂某眼見隨州“鄰寇賊”,“有水火”而又“迫於徵稅”,寫詩慰勉時任隨州刺史的劉長卿,於是劉長卿作詩酬答。

  該詩前四句表明自己積極支前,未敢懈怠,帶病工作,對朝廷一片忠心。第三聯:“井稅鶉衣樂,壺漿鶴髮迎”寓意極深,耐人尋味。表面上看,隨州人提供軍需,歡迎王師,是朝廷的順民,正在為朝廷的討逆戰事作貢獻。然而,納稅人衣裳襤褸,何樂之有?而夾道歡迎,擔茶送水者,又都是一些老翁,那麼,青壯年哪裡去了?當然是充當兵丁役夫了。戰爭帶給隨州人民的貧困、災難,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水流餘斷岸,烽至掩孤城”洪水消退之後,只留下斷岸殘灘,兵火之後,只剩下孤城掩閉,寥無人煙。哪有一點生氣呢?“晚日歸千騎,秋風合五兵。”拼死搏殺計程車兵在秋風日落之間歸合,一片悲涼,令人心碎。尾聯雖託以讚揚,寄以希望。但整首詩畢竟寫出了連年戰禍民不聊生的實況,應該說是現實主義的好作品。

  劉長卿在隨州任刺史三年。由於時局動盪,戰火燃燒,63歲的他只好離開隨州,前往揚州去了。

  現在隨州城區烈山大道北段溳水飯店一帶,是古隨州城牆的北門遺址。唐朝在此城牆上曾建有譙樓,名遷仁樓。城門外護城河上有橋名遷仁橋。現今古城牆及護城河已毀,僅能在市消防支隊院內見到城牆殘址遺留。劉長卿任隨州刺史的第二年,登遷仁樓感慨系之。寫了一首酬子婿李穆的詩,全詩如下:

  臨風敞麗譙,落日聽吹鐃,

  歸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

  非才受官謗,無政作人謠。

  儉歲安三戶,餘年寄六條。

  春蕪生楚國,古樹過隋朝。

  賴有東床客,池塘免寂寥。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