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中的香草
《離騷》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吸取和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古代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下面是離騷中的香草,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論離騷中的香草美人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離騷》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它的意象美人、香草了。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屈原很多時候是透過自擬棄婦而抒情的,所以全詩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以夫婦喻君臣形象生動,符合當時的情境。大多數人是這樣認為的,而王逸說:“女以喻臣。”李陳玉認為:“言求女者,求賢君之譬也。”我認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內外美統一的女子。屈原想尋求一個與自己一樣既有美好之心靈又有動人之儀表的女子,來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來找去,總不能如願。
《離騷》中充滿了種類繁多的香草,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像草一般樸素,這些香草作為裝飾,支援並豐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時,香草意象作為一種象徵物,它一方面指品德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徵著鬥爭的雙方。在詩人眼裡,各種香草顯得那麼可愛,詩人愛香草幾乎到了成癖的程度,他把它們佩戴在身上。王逸說:“行清潔者佩芳。”張德純說:“蘭芳秋而彌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屬。”這充分說明了香草的喻義。
詩人對香草美人的追求,不僅表現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高尚追求。屈原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靈的偉大,然後我們才倍覺其美,他的追求、愛好無不打上美的烙印。
自從屈原在《離騷》中開創“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後,貶官士人追隨者日眾。貶官人士出於自身特殊的處境考慮,貶官文學多采取比興手法,曲折地表現自己的情志。貶官士人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得他們在文學中或托兒女之情以寫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達自己內心的憂慮。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借蟬自喻,用比興手法寄託自己遭讒被誣的悲憤心情。辛棄疾在《摸魚兒》中用歷史上的美人陳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
香草美人與後世文學
香草美人系統,是對《詩經》中比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但是因為融匯了屈原的身世悲劇和人格魅力而贏得了一代代文人騷客們的認同,朝代更替,時代變遷,香草美人這一原型意象卻沒有在社會變遷的洪流中削弱。像屈原這樣壯志難酬,孤苦無依的文人士子,借用“香草美人”宣洩著自己的情感。香草美人成為一條延綿不絕的文學傳統,後雖經過漢儒文化的改造和接納,已經基本失去了它的廬山真面目,但是這些由深邃的原始文化所凝聚成的原始意象,是一種隱藏在文化和人心深處的情感力量,不時地從詩人的心中噴湧而出。
後世文人對香草美人傳統的繼承,很明顯地分成了香草與美人兩類:一是以男女喻君臣,這因與廣大失意文人的情懷相切合,所以影響最廣。《離騷》中的美人,無論是自比還是作為被追求的物件,都沒有明晰的形象,而是一種文化的符號,是一種象徵。在曹植的手中,這種傳統有了創新,曹植突破了僅僅把美人視為一種文化符號或象徵的侷限,將其變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使其神采面貌與精神世界同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代表作品如《洛神賦》、《美女篇》。在《洛神賦》中,作者與洛神之間的人神殊途,暗示了自我與理想之間的隔斷,哀怨悲傷,“常繫心於君王”的洛神有著極為鮮明的形象。
“後來杜甫的《佳人》、孟郊的《烈女操》、張籍的《節婦吟》、陳師道的《妾薄命》,以及一切寄託於婦人女子以抒寫作者情意的詩篇都是屈原這種作風的繼承。”(遊國恩《楚辭女性中心說》)。辛棄疾對於國家的愛和憂,與屈原有著相似的情感體驗,他的詩詞中渲染氣氛的境界建構和語句的表達也受到楚辭的影響。如:
自古娥眉嫉者多,須防按劍向隋和。
此身更似滄浪水,聽取當年孺子歌。
以眾女嫉妒象徵群小中傷,這是一首完全脫胎於《離騷》的“眾女嫉餘之蛾眉兮,遙琢謂餘以善淫”的詩。
另一類是以禽獸花草比諂佞賢良,後世學者雖各有其所選擇的具體的意象,但是都遵循著“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諂佞”的基本模板。辛棄疾有詩“有美玉於斯,雕琢那可廢,芝蘭生當戶,雖芳亦芨刈。……”以芝蘭象徵頑石,將自身寄予頑石,實際就是在象徵自身。
不僅是在詩詞領域中,在小說中,香草美人也有發揚,尤其是在蒲松齡的筆下,鬼狐世界的跨時空陰陽地界的愛戀,顯然受了楚辭的影響,《聊齋》中的花妖,啟用勃發了香草這一原型意象。《竹青》、《香玉》、《荷花三娘子》等等,都顯示了蒲松齡對於“香草美人”的情有獨鍾和獨到發揮。
《楚辭》中的"香草美人"的說法大約是來自《楚辭》原文中的,如《離騷》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一般來說,"香草美人"主要是指《楚辭》中的一種特殊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的特點主要在於它具有政治抒情的意味。正如王逸在《楚辭章句》序中所言:"《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其所論當否,姑置不論。但由此可知"香草美人"在作為《楚辭》中一種表現手法的意義上,大抵是要象徵詩人的政治理想與高尚人格。這種意義上的"香草美人",最典型的主要存在於《離騷》《九章》以及《遠遊》等幾篇中。
拓展閱讀:《離騷》語言藝術特色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徵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其一: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徵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主;用採摘和披掛江離和秋蘭比喻修身養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變卦比喻君主失信。
其二、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其三、全詩以四句為一節,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迴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
如: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朝搴陂之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對後世的影響
《離騷》是中國愛國主義詩篇的開山之作,開闢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以及對後世文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後世文人無不對這首長詩推崇備至。唐代大詩人李白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許多作品同《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雲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徵意義的雄奇圖畫。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在1926年出版《彷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顯示出《離騷》所體現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
《離騷》在文學史上開創“楚辭”(即騷體詩)體裁。漢魏以後甚至以“騷”概稱楚辭。晉郭璞《山海經注》引用《天問》《遠遊》,都稱《離騷》;梁劉勰《文心雕龍》有《辨騷》一篇,所論包括全部《楚辭》作品;梁蕭統《昭明文選》列“騷”類,包含《離騷》《九歌》《九辯》等篇;宋朱熹《楚辭集註》卷一到卷五總稱《離騷》,之後稱《續離騷》。其他像明吳仁杰《離騷草木疏》、明黃省曾《騷苑》、明張之象《楚騷綺語》、清賀寬《飲騷》等書,都是就全部楚辭而言的。《離騷》已經成為楚辭的代名詞,“騷人”也成為詩人的代名詞。
《離騷》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殉身無悔的態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託和悲秋傷逝的傳統等方面。《離騷》詩中包含的殉身無悔的執著和堅韌,激勵著後世詩人在詩歌中以這種頑強執著的態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社會,追求理想的人格和愛情。後世詩人還從詩中繼承了對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理想的追求精神,繼承發展了詩中以香草美人喻美好品質的比興手法。此外,中國古代詩歌的“悲秋”傳統,當亦源於《離騷》。
《離騷》不僅在中國備受推崇,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聲譽。隨著《昭明文選》的傳播,《離騷》在日本奈良時代即傳入日本。它傳入朝鮮、越南的時間也很早。在歐洲,自從1852年德國費茲曼在維也納皇家科學院報告上的德譯本《〈離騷〉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紀的兩篇中國詩歌》問世以後,法、英、意、俄、匈等譯本相繼產生,有的還不止一種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