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教案彙總五篇

《離騷》教案

《離騷》教案彙總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離騷》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騷》教案 篇1

  ▲ 知能目標

  1.體會詩歌中移情和象徵手法運用的效果。

  2.瞭解《離騷》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理解節選部分的主旨。

  3.感受《離騷》的浪漫主義色彩。

  ▲ 情感目標

  1.感受詩人在述懷反省中表現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詩人行為高尚、品格聖潔、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

  ▲ 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運用形象的比喻、瑰麗的想象、絢爛的文采表達詩人熾熱的感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詞句的理解。

  ●重新整理知識庫存

  1.關於《詩經》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雲名正則,字靈均,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詩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遠的影響。

  2.關於《離騷》

  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創作了《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鼎革圖治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鬥爭的堅強意志,抒發了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是我國浪漫主義長詩的鼻祖。

  3.關於楚辭與《楚辭》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戰國時期的一批楚國作家在學習楚國民歌基礎上,創造、發展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地,故謂之楚辭的一種詩歌形式。《楚辭》則是由西漢劉向編輯的屈原、宋玉等楚國作家作品的總集名。

  4.關於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庫》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鄰 攝:攝像

  搴:搴阰 輒:動輒得咎 阰:搴阰 懾:懾服

  ●探究互動平臺

  1.節選部分的主旨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節選部分透過詩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達了詩人的憂傷心事和對故國民生無限熱愛的深情,反映了詩人堅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和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的戰鬥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託在明君身上,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他在詩中儘管抒發了他追求美好理想,決不同流合汙的熾熱情感,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壯志未酬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詩的結構思路如何?

  ※節選部分共十二節,可分為三段。前二節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後一節言皇考為詩的主人公命名。顯示自己的高貴血統、優越感、責任感以及內在美質。這既是他日後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中間四節為第二段。詩人透過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的嘉德懿行。節末用比喻手法,表示願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這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願望與殘酷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鋪墊。

《離騷》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重點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3.學習理解本詩以比喻、象徵為主的表現手法及所與作者理想的關係。

  4.背誦全詩。

  【學習重點難點】

  1、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3、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學法指導】

  1.藉助課文註釋和古漢語字典自主理解詩的大意,掌握重點詩句的翻譯及重點字詞的含義。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屈原生平事蹟及其對後世國民精神的影響;瞭解楚辭的特點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有感情地朗誦全文,細心體會其節奏、韻律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誦、品悟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預習案

  【預習指導】

  1、走進新課: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位歷史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託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餘風波及漢湘人。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離騷》作者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紀念對聯)

  2、閱讀新課。反覆朗讀課文,對照註解弄清句意。誦讀注意以下幾點: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注意處理聲音的高低、疾緩、強弱變化,體會其節奏、韻律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對特別難懂的句子,可參照註釋,在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誦讀。

  3、課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達怎樣的思想情感?

  (2)《離騷》的語言有什麼特點?

  (3)《離騷》常運用哪些表現手法?

  【知識連結】

  關於屈原

  下列這副對聯說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創作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亞、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二、關於“楚辭”

  楚辭淵源於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西漢劉向將部分“楚辭”體的作品編輯成書,名“楚辭”。《楚辭》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詩歌作品集。

  三、關於《離騷》

  文徵明手書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其寫作年代,或以為在懷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後;或以為在頃襄王時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後。

  《離騷》的題旨,司馬遷解釋為“離憂”,意思尚不夠明白;班固進而釋“離”為“罹”,以“離騷”為“遭憂作辭”;王逸則說:“離,別也;騷,愁也。”把“離騷”釋為離別的憂愁。二說均可通。

  儘管對《離騷》的寫作年代和題旨有不同說法,一時難下定論,但仍可這樣明確地概括: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以後,面臨個人的厄運與國家的厄運,對於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

  《離騷》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異彩。詩人以熾烈的情感、堅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對屈原所說的“美政”,如果冷靜地看,我們只能說這是超越現實的理想。詩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堯舜”之治,實際是儒家虛構的產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為本、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等政治主張,在春秋戰國時代作為一般原則雖然已經得到普遍贊同,但在實際統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行。而屈原卻始終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國,並以此照出楚國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國君臣的昏庸和貪鄙。當認識到“美政”不可能實現時,他寧可懷抱這理想而死,我們決沒有理由指責屈原“偏激”,指責他的理想“不切實際”。因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類前進的光芒;為理想而奮鬥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得以擺脫平庸苟生的偉大精神。

  如果說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學說影響較多,那麼他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孤立的處境中堅持真理、勇於鬥爭的精神,卻與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們知道,屈原雖然由於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卻是骯髒的“讒言”。這意味著他所屬的社會群體對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詩人堅信自己掌握著真理,擁有美好的品格。一部《離騷》中,透過大量的關於美人、香草等富於象徵意義的辭藻鋪陳,透過上天下地驅使神靈的輝煌奇幻的場面,透過反覆表述自己的心跡,重建了崇高的詩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當詩人意識到他和自己所屬的群體——楚國貴族集團——完全處於對立狀態時,不僅沒有恐懼感,反而產生了一種自豪感。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本文節選自《離騷》,《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於敘寫現實;後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於馳騁想象,最後回到現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於現實,又富於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透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採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為後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探究案

  一、品讀全文,要求讀準字音,看準字形

  (A級)

  修姱()羈()謇()

  誶()攬茝()諑()

  偭()溘()詬()

  椒()岌()糅()

  昭()彌()朕()

  規矩()蕙纕()侘傺()

  二、整體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離騷》集中反映了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表達了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以統一中國的進步政治思想,以及獻身祖國的愛國感情,體現了決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汙的光輝峻潔的偉大人格。全詩共93節,課文節選的是第20節至第32節,共13節,52句。

  課文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7節)自述遭貶原因,表示決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汙的精神,這就是司馬遷所稱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節)表現詩人保持美好品質的願望。這六節從反省、檢查自己的行為,反省明志,以退為進、鬥志彌堅,更表現出詩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A、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B、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

  C、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

  D、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3、背誦課文第一部分

  三、第二部分(8-13節)表現屈原追求“美政”(即“聖君賢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表現追求美德,即使體解也不變的高尚德操。

  1、第八節,以行路為喻,反省自己是否沒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遠返回原路。(用原詩句填空)

  順著這條思路,檢查自己的進退、製衣、佩飾。檢查的結果是“”,“”,衣飾“”,意志、信仰“。”反省明志,鬥志彌堅。所以應該明白,所謂反省檢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帶有假設意味,並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種自我反省,反省的是當初不該輕易出仕,且無法行其道,正是有了這種自己反省,才更堅信自己的追求是無悔的,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這六節以退為進,更表現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愛國情懷。

  所以說前七節述懷明志是“進”,後六節反省自身,也是“進”,是以退為進,是一種內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進”,因而也就更顯堅定無悔。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後,繼續深入,鑑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司馬遷寫的《屈原列傳》中,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麼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

  3、應注意的詞語和讀音:“相”:xiang,觀察,選擇。“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個普通的人稱代詞,誰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步”:使……步行。“皋”:gāo,水邊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寫作“本”,“離尤”:“離”同“罹”,遭受;尤,過失;

  離尤:獲罪,遭受指責。“初服”:意含雙關,字面意為:從前所穿的衣服,實際指原來的志向,志趣,夙志。“進”:指從政,“退”指辭官致仕。“信”:副詞,確實。“高”“長”:動詞,加高,加長。“佩之陸離”:陸離,單純詞,修長貌。“之”:定語後置的標誌,即“陸離之佩”。“章”:通“彰”。“懲”:挫敗。

  4、《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徵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移情”技法的運用,後六節最為明顯。也就是說在這裡實現了“我”與“物”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蘭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陸離之佩”繽紛的“繁飾”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裡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透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鬥志。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鬥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結:忠怨之情是長詩《離騷》的一條主線,而從全詩結構上看,則可以分為兩大層次,即從開篇到“豈餘心之可懲”,可以視為詩篇的前半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寫詩人矢志報國,高潔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與楚國黑暗現實的衝突;從女嬃的責難至篇末,則主要寫詩人遭到迫害以後,繼續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動起來的內心衝突,以至於最後的抉擇。從藝術手法來說,前半部分雖然也有藝術誇張,並運用了許多象徵手法,但基本上是詩人現實生活的經歷,是實寫;而後半部分,則主要把熾烈的感情化為超現實的想像,表現了詩人的心路歷程,表現了一個苦悶的靈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虛寫。

《離騷》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學體裁常識。

  2、理解運用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3、翻譯並背誦全文。

  【教學設想】

  難文淺教,重在落實,先譯後析,趣味背誦。

  【教學流程】

  一、出示對聯和詩歌,初步感知,匯入課文

  1、對聯和詩歌: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2、闡釋對聯詩歌內容:屈原一生忠君愛國,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後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偉大的詩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屈原在詩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現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學常識,落實基礎知識。學生課前查閱資料,課堂上師生交流,進一步明確知識點

  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開創了由集體創作轉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離騷》《天問》《遠遊》《卜居》《漁父》等作品,儲存在西漢人劉向輯錄的《楚辭》中。其中,《九歌》是祭神的樂曲,充滿生活氣息;《天問》表現屈原的學術造詣和歷史觀、自然觀;其餘以《離騷》為代表,表達內心的情愫。《離騷》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也是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2、楚辭: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新詩體。源於楚地歌謠,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為主,多用“兮”字,辭藻華麗。楚辭的概念最早見於《史記》。劉向把屈原宋玉及漢代模擬這種題材所寫的作品彙輯成書,定名《楚辭》,於是,楚辭又成了詩歌總集的名稱。因為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離騷》,後人以“騷”來稱楚辭。而《詩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國風”,後人以“風騷”稱《詩經》和《離騷》所開創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

  三、翻譯全文,落實字詞句等知識點

  1、通假字:

  錯──措,措施。

  鬱邑──鬱悒,憂愁苦悶。

  反──返,返回。

  離──罹,遭受。

  章──彰,明顯。

  圜──圓。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賓語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3、詞類活用:

  步餘馬於蘭皋兮。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長、高,形容詞用作動詞。

  四、把握內容,討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前七節抒懷,揭示被排斥原因,表達堅定意志;後六節反省,檢查自己行為,追求高尚品德。詩人為民請命,遭奸臣誣陷、昏君罷斥,他堅守信念,誓死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決心追求理想人格,雖死不悔。

  2、討論詩人的形象:

  詩人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詩人的人生信條──“捨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

  詩人的愛國觀念──君國相融,君是國的化身,富國強民的希望寄託於國君一人,即“忠君愛國”。

  幻燈展示後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爭而強諫,死猶能冀其感發而改行!(蘇 軾《屈原廟賦》)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 白)

  3、教師激情演講:他是一個不吾知的富於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有理想有骨氣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屈原雖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偉大的詩人!

  五、掌握藝術特色。探討比興手法

  1、生活喻:

  “偭規矩”“背繩墨”比喻時俗背棄法度;“鷙鳥不群”“方圓不周”比喻決不同流合汙;“芳澤雜糅”“昭質未虧”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相道”“行迷”“復路”比喻政治上的進退出處,相當於現在的“仕途”“出路”。形象生動,詩意盎然。

  2、兩性喻: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諑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對國王以夫君相稱,稱朝中奸佞小人為挑撥離間君臣關係的眾女,把君臣關係說成夫妻關係,男女關係。兩性喻把政治鬥爭生活化,用男女間的感情糾葛和夫妻間的離合悲歡寫君臣、臣臣間的明爭暗鬥和權勢起伏,化抽象為具體,平添了幾分人情味。語意雙關,化俗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為衣料飾物,象徵對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髮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蘭、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詩人開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視覺上斑斕絢麗,嗅覺上馥郁芬芳,華美繁富。詩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藝術效果。

  六、在撲克遊戲中趣味記憶,背誦文章

  前後位的四個學生組成小組,讓他們分工合作,把《離騷》的13段文字分別製作成13張撲克牌,每張牌上寫出全段內容或開頭的幾個字。各組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在打牌中背誦全文。實踐表明,學生的遊戲辦法可謂五花八門,妙趣橫生。

《離騷》教案 篇4

  【教學目標】理解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共同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步驟】

  一、導引:

  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個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託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餘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二、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任楚國三閭大夫,位尊貴顯。在矛盾的旋渦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說話或是少說話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懷王猜忌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愛國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國”之命運,不一定有“君”的權威;他實在是因為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並不在意楚王愛不愛他。這些是“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思想在他行為原則中的體現。以楚王為代表的“國”不愛他,並不妨礙他的愛民和愛國……

  三、《離騷》簡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多字。《離騷》用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徵手法,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神話式的藝術形象“吾”――“靈均”。《離騷》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寫照……對“離騷”二字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裡說:“離騷者,猶離憂也。”東漢班固的《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愁也。”東漢王逸的《離騷經序》說:“離,別也;騷,愁也。”教科書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民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四、佈置學生結合文下注釋將原詩譯成現代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採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麼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麼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賓士,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五、問題探討:

  1、概括1--4句詩的大意。

  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麼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為什麼要寫降生時刻的不平凡?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於斯人。

  4、5-8句寫了什麼?

  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麼要寫這些?

  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

  6、看9-12句寫了什麼?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麼?

  體現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現。

  8、13-20句寫了什麼?

  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10、看最後4句寫了什麼?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麼?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後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六、拓展討論: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幹,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後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為什麼那樣的執著?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注意:積極發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自圓其說即可。

  七、補充背誦的名句。

  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教案 篇5

  主要的一些觀點

  屈原在幾千年來一直被視為一位“忠君愛國”、“忠信、廉潔、正直”的愛國憂民的詩人;被譽為“雖可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偉大歷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為一位詩人是成功的;但作為一位政治家卻是失敗的。他的失敗就在於他把自己的命運與楚國的國運緊密的聯結起來。他愛楚國,是愛的那麼的深沉和執著。他深深地愛著楚國的文化,這一點造就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迷戀著楚國的腐朽的、沒落的政壇,這一點鑄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而他的國家的毀滅,連帶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徹底的毀滅。

  因此,被後人所稱讚的愛國主義思想,實質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並非是一種代表先進的思想意識,而且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註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劇命運。但我們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觀念來勉強屈原!在他那個時代“愛國”只能透過“忠君”來實現,可以說,“愛國”必須忠君!屈原的愛國思想也是無可置疑的。

  我認為,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活著必須有所追求,否則,他的人生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場夢!振興楚國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當這個理想破滅,他的人生還有何意義!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氣節的。

  聞一多先生說:“如果對於當時那在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那麼,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緒提高到爆炸的邊沿。”

  從屈原的人格上進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體顯現。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壯的愛國之舉,其次是對高尚的氣節、神聖的人格的捍衛!同時又是對黑暗政治最強烈的控訴、最有力的抨擊!表面看來他是自殺,實際是奸黨小人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屈原的死沒有價值!屈原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根本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楚懷王那個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棄暗投明,輔佐秦王,或著書立說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雖說人活著要有氣節!但有氣節並不一定要以死殉國。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現於文學創作上,他完全可以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如東晉的陶淵明,寄情于山水,對他自己,對後人都更為有價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

  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楚國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起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而屈原卻自殺了。他這是為了逃避現實,是懦弱的表現。”

  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