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林清玄> 隨風吹笛林清玄散文閱讀答案

隨風吹笛林清玄散文閱讀答案

隨風吹笛林清玄散文閱讀答案

  微微的雨。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風裡夾著呼呼的響聲。側耳仔細聽,那像是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笛子的聲音,因為簫的聲音沒有那麼清晰,也沒有那麼高揚。由於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麼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闊的平野,穿過雨聲,在天地間擴散呢?笛聲好像沒有那麼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個音節。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後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竹林,而後面的遠方彷彿也在迴響。竹林裡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我看天色尚早,遂決定到竹林裡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撼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湧,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的關係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現,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出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每個人都會感動於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蛙蟲的鳴唱,春晨雀鳥的啾唧,甚至颳風天裡滔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讚歎的。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坐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裡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驗的美,不遜於在山中聽蟬。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那一次在竹林裡感受得那麼深刻。原來在自然裡所有的聲音都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絃,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鑼密鼓的樂章。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麼中國許多樂器是竹子製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可惜的是我沒有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後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麼好。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是要有福分的,它變化無窮,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風,竹子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成為交響樂。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畫”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目視,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全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看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那一天,我在竹林裡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早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1983年5月(選自林清玄散文集《鴛鴦爐》有刪節)

  17.文章以“微微的雨”開篇,這樣寫,有哪些作用?(4分)答:

  18.作者說“竹子和竹葉的關係便是演奏者”,他讓一種“關係”成為“演奏者”。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4分)

  答:

  19.簡析文中穿插朋友“偏愛蟬的歌唱”故事的用意。(4分)答:

  20.說說“自然是沒有結局的”在文中的深刻內涵。(4分)

  答案

  17.①引出懸念:誰在吹能夠“穿過雨聲”“在天地間擴散”的“笛聲”;②前後照應:“竹子灑過了小雨”,與風配合,摩擦生籟,成為交響樂;③語意雙關:雨,不僅是自然的微雨;還能沐浴心靈,洗去塵俗。(每答2分,答兩點即可)

  18.①事物表現:竹子是樂器,風是指揮家,便不能再做演奏家,竹子和竹葉摩擦發聲,符合演奏的條件;②研究發現:竹子有水潰、竹葉有間隙,風的作用下摩擦而發出尖利和細細的聲音,這的確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③感受獨特:自然之聲多是獨奏,多而密的竹林、竹葉才可對應“百人的交響樂團”形成交響樂章。(每答2分。答兩點即可)

  19.①深化主旨,“自然的聲音”令人“讚歎”,人應親近、感悟自然;②進行比較。用“萬蟬齊鳴”來凸顯風雨竹林之聲才成交響樂,讓人感受更為深刻。(每答2分)20.藝術家感受自然並加以表現的,其境界總是靜的、低的,(2分)因為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視覺與聽覺雙重組合的,變化無窮而使藝術有“達不到的境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