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林清玄> 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閱讀分析

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閱讀分析

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閱讀分析

  林清玄,中國臺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作品《月到天心》原文及其閱讀分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二十多年前的鄉下沒有路燈,夜裡穿過田野要回到家裡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藉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裡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裡就整個沉定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地延展出來。

  鄉下的月光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簷、牆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瀰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彷彿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裡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裡,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裡,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於月之隨人卻帶著一些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於我們知道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後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裡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麼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裡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捨棄教化。無非是標明瞭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裡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守仁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於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淨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有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裡談得上什麼永恆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閱讀訓練:

  11.文章前半部分寫自己童年看月的景象,作者有哪些獨特的感受?請分點分條作答(5分)

  12.如何理解“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3分)

  13.請談談對“心中之月”境界的理解。(4分)

  14.林清玄的散文極具個性,請你結合全文,從情感和手法兩方面談談其作品的特質。(6分)

  參考答案:

  11.①月亮的光明,能照耀使整條山路,使走夜路的我們的心沉定。②鄉下的月光很難形容,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③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裡有著月亮、有著光明,感覺清涼。④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⑤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12.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光明、純真的一面,只是自己不知道(1分)。真正光明磊落的人能夠感覺到內心的純真,並能感染他人(2分)。

  13.為人心胸要開闊,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就在其中(2分)。內心要明淨平和,用微細的心情體味生活(2分)。

  14.情感沖淡平和(1分)。作者借月光談人生,娓娓道來,表現出平和的心境,豁達的胸懷(2分)。多種手法相互為用,貼切自然(1分)。刻畫月光的特點,描寫細膩;精用排比

  作者簡介

  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臺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臺灣省高雄縣旗山鎮。1967年起,住在臺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遊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2]。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3]。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臺灣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