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李賀全文註釋

李賀全文註釋

李賀全文註釋

李賀全文註釋1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註釋:

  【1】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行,歌行,一種詩歌體裁。

  【2】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

  【3】摧:毀。

  【4】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5】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

  【6】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開啟,鋪開。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7】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裡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戰場血跡。

  【9】臨:逼近,到,臨近。

  【10】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1】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12】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13】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14】報:報答。

  【15】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

  【16】意:信任,重用。

  【17】玉龍:寶劍的代稱。

  【18】君:君王。

  作品賞析: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地”,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藉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李賀全文註釋2

  [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坤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註釋:

  【1】李憑:當時的梨園藝人,善彈奏箜篌。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詩曰:“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雲門》第幾聲?”“花咽嬌鶯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

  【2】箜篌引: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箜篌:古代絃樂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狀有多種。據詩中“二十三絲”,可知李憑彈的是豎箜篌。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3】吳絲蜀桐:吳地之絲,蜀地之桐。此指製作箜篌的材料。

  【4】張:調好弦,準備調奏。

  【5】高秋:指彈奏時間。這句說在深秋天氣彈奏起箜篌。

  【6】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雲”。此句言山中的行雲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

  【7】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雲:‘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一名湘妃竹。”

  【8】素女:傳說中的神女。《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這句說樂聲使江娥、素女都感動了。

  【9】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10】崑山玉碎鳳凰叫:崑崙玉碎,形容樂音清脆。崑山,即崑崙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

  【11】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迴,時而輕快。

  【12】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這句是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13】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絃。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這裡用來指皇帝。

  【14】女媧: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淮南子·覽冥訓》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15】石破天驚逗秋雨: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逗,引。

  【16】坤山:一作“神山”。

  【17】神嫗(yù):《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兗州,自稱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絃歌,輒便起舞。”所謂“神嫗”,疑用此典。從這句以下寫李憑在夢中將他的絕藝教給神仙,驚動了仙界。

  【18】老魚跳波:魚隨著樂聲跳躍。源自《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19】吳質:即吳剛。《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20】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

  【21】寒兔: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

  作品賞析:

  《李憑箜篌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作者對樂曲有深刻理解,具備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全詩語言峭麗,構思新奇,獨闢蹊徑,對樂曲本身,僅用兩句略加描摹,而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大量的聯想、想象和神話傳說,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下面是安徽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安徽大學中文系原寫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崑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彷彿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絃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一種真情實感。“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詩人憑藉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絡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乾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溼,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像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李賀全文註釋3

  [唐]李賀

  風采出蕭家,本是菖蒲花。

  南塘蓮子熟,洗馬走江沙。

  御箋銀沫冷,長簟鳳窠斜。

  種柳營中暗,題書賜館娃。

  註釋:

  1:風采出蕭家,本是菖蒲花:風采出蕭家,《南史》:"張後方孕,忽見庭中菖蒲花開,光采非常,驚報侍者,皆雲不見。後曰:嘗聞見蒲花者必貴,因取吞之,遂生梁武帝。"

  2:南塘蓮子熟,洗馬走江沙:南塘,《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子,雙關語,憐子也。

  3:御箋銀沫冷,長簟鳯窠斜:銀沫,謂銀花箋;鳯窠,織簟為鳯文也。皆天子所用。

  4:種柳營中暗,題書賜館娃:種柳,陶侃鎮武昌,營中皆種柳樹。館娃,《方言》:"呉有館娃宮。吳人呼美女為娃。"言官伎也。

李賀全文註釋4

  [唐]李賀

  秋至昭關後,當知趙國寒。

  系書隨短羽,寫恨破長箋。

  病客眠清曉,疏桐墜綠鮮。

  城鴉啼粉堞,軍吹壓蘆煙。

  岸幘褰紗幌,枯塘臥折蓮。

  木窗銀跡畫,石磴水痕錢。

  旅酒侵愁肺,離歌繞懦弦。

  詩封兩條淚,露折一枝蘭。

  莎老沙雞泣,松幹瓦獸殘。

  覺騎燕地馬,夢載楚溪船。

  椒桂傾長席,鱸魴斫玳筵。

  豈能忘舊路,江島滯佳年。

  注:

  1:潞州張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張大,張徹也。見前注。十四兄,長吉族兄,時在和州。

  2:秋至昭關後,當知趙國寒:昭關,在和州。《呉越春秋》雲:"伍子胥奔呉,到昭關,關吏欲執之。"趙國,潞州為趙地。

  3:繋書隨短羽,寫恨破長箋:系書,用蘇武事。短羽,羽書也。破,終也。

  4:城鴉啼粉堞,軍吹壓蘆煙:粉堞,女牆也。

  5:岸幘褰紗幌,枯塘臥折蓮:岸幘,戴頭巾而露額也。褰,開也。

  6:木窗銀跡畫,石磴水痕錢:銀跡畫,以銀沬彩畫也。石磴,庭前臺階也。謝靈運詩:"石磴寫紅泉。"水痕錢,水邊苔錢也。

  7:旅酒侵愁肺,離歌繞懦弦:懦弦,猶柔弦也。陸機詩:"急弦無懦響。"

  8:莎老沙雞泣,松幹瓦獸殘:沙雞,<<爾雅?釋蟲>>:"螒,天雞。"郭璞注:"小蟲,黑身赤頭,一名莎雞,又曰樗雞。"又名絡緯,俗稱紡織娘也。松,瓦松也。草本,生瓦縫中。瓦獸,屋上蚩尾狻猊之屬。

  9:覺騎燕地馬,夢載楚溪船:

  10:椒桂傾長席,鱸魴斫玳筵:椒桂,楚地酒也。《楚辭》:"奠桂酒兮椒漿。"斫,割也。玳筵,曹子建賦:"瓜布象牙之席,香薰玳瑁之筵。"

  11:豈能忘舊路,江島滯佳年:江島,言和州也。

  附:

  何義門評曰:玉溪詩大抵因此而復討源於齊梁爾。

  方扶南評曰:起筆陡忽。岸幘下四句,措語一一清脆。

  闕名評曰:此首是豫章派〈江西詩派〉所祖。

李賀全文註釋5

  [唐]李賀

  大婦然竹根,中婦舂玉屑。

  冬暖拾松枝,日煙生蒙滅。

  木蘚青桐老,石井水聲發。

  曝背臥東亭,桃花滿肌骨。

  註釋:

  石井:一作石泉。

  冬日訪趙生,言其隱居之閒適。

  注:

  1:大婦燃竹根,中婦舂玊屑:古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作,攜琴上髙堂。"玊屑,米如碎玉也。

  2:冬暖拾松枝,日煙坐蒙滅:蒙滅,猶朦朧。

  3:曝背臥東亭,桃花滿肌骨:曝背,以冬日暖背。桃花,膚色也。

  附:

  吳正子評曰:題壁如此,必皆實景。變化得不俗。此是長吉語意,託之趙生耳。

  闕名評曰:此寫山人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