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及詩歌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及詩歌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及詩歌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了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及詩歌,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詩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習俗

  一:禁火寒食

  在韓國清明節這天,跟華人一樣人們也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並在重耳重病體弱時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健康,因此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介子推因傷心晉文公忘記他對他特殊幫助便揹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雙雙抱莊大樹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後悔,於是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為了紀念晉國臣子介子推,每逢寒食節這天大家都會不舉煙火,吃冷飯。

  二:祭祀掃墓

  韓國祭祀一般就是擺上酒、鮮花、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然後規規矩矩地行禮祭拜。但是祭品裡的酒不是白酒,而是韓國清酒,這種酒用純米釀造,口味清冽醇香;艾草年糕是以糯米粉和艾草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而鮮花則都是用像蘭花類的高貴素色花。

  韓國掃墓一般就是將不完善的地方修繕一下,將墓地周圍雜草清理乾淨。

  三:植樹

  韓國清明節和華人一樣都有在墓地附近植樹的習慣,但不同的華人喜歡種植柳樹和松樹,而韓國人一般喜歡種植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