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鑑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瞭解,並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地判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1、愛情詩

  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

  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

  特點:

  在人類文明史上,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表現這個主題最為精練的文學形式便是愛情詩。古往今來都不乏膾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愛情詩歌精品,並且擁有大量的讀者,這在中國或者外國情況都是如此。

  愛情沒有模式。有歡樂的愛情也有痛苦的愛情,有清純的愛情也有壓抑的愛情。愛情的多種多樣,使得詩人筆下的愛情詩也千姿百態。不管怎樣,這些愛情詩都是詩人的觀念、詩人的訴求、詩人的願望、詩人的評價等等的反映。

  愛情因時代不同而異。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狀況,愛情的情狀和愛情的觀念也因之千差萬別。正是這種千差萬別,給詩人提供了豐富無比的創作源泉,文學寶庫也因此增添了許多閃光的愛情詩篇。這裡編譯的名詩百首,不僅在英美國家的文學史上有著廣泛的代表性,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有的愛情詩則是世代相傳、家喻戶曉的珍品。讀者在欣賞這些愛情詩精妙的同時,還可以領略到原汁原味的英語原文的語言魅力。

  2、諷刺詩

  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

  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

  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特點:

  用語包含諷刺內容的詩歌。以嘲諷、譏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後、消極、反動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戰鬥性。它的特點是:形式短小精悍,富於幽默感。常用誇張的手法塑造諷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節,也不強調意境和含蓄。語言口語化、通俗化,鮮明犀利,明快有力。同雜文、漫畫相似,像匕首、投槍,能迅速反映現實生活。作品如《詩經》中的《新臺》、《相鼠》,現代的如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等。

  3、哲理詩

  這是一種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

  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特點: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一至四句均有出現。

  哲理詩分兩類,一是有一定的詩意,但不夠含蓄,往往是“概念大於形象”。

  二是具有生動意象。但含蓄,寓理於形象中。

  4、送別詩

  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

  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絡,故又稱“山水送別詩”。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特點:

  託物寓情 形象生動

  就是採用託物或比物的手法來表達某種情誼或情懷。情誼是一種無形的東西,要把無形的東西變成形象的東西,就需要施展多種藝術手段,包括託物寓情在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名家讚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較有名的託物寓情的詩句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這是託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這是借托玉壺、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親友。這比通常的帶口信報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於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別詩,表面上看猶如一幅幅秀美的風景畫,沒有什麼情誼。但仔細一品味,便可以從中體驗到一股濃濃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過於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笙帶夕陽,青山獨歸遠。”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送靈澈返竹林寺,雖不長,卻句句如畫。雖然字面上找不出一個情字,但從畫面中仍可感受到詩人的情意。首先,全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摯的情誼。如“青山獨歸遠”這句,“青山”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則顯示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之情。其次,這首詩勾勒的是一種閒淡的意境。這種意境又是和詩人當時官場失意、萌生歸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說是當時詩人心情的寫照。由此可以說,該詩看似無情卻勝有情。

  所含情感:留戀、安慰、囑咐、祝願、傷感、惆悵、期待。

  5、羈旅詩

  又稱記遊詩、行旅詩。

  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

  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特點:

  羈旅詩的創作手法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樂景襯哀情

  如杜甫的《絕句》,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卻勾畫出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側面落筆

  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淒涼。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人設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懷遠的畫面,憶之深,故望之久,將妻子寫得嬌美動人,也襯托出詩人的思之切,愛之深,讀來格外動人。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親人在思念、談論自己,從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6、邊塞詩

  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特點:

  一是濃郁的漢代情結。唐代邊塞詩有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以漢代唐,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將領稱為漢將,邊塞稱為漢塞,就連天上的月亮也稱為漢月。不僅如此,一般的邊塞詩在提及周邊少數民族時,也往往沿襲漢代的稱謂,把交戰對方稱為匈奴,把其首領稱為單于、左賢。在稱頌戰地英雄時,常常提到的也是漢代的霍去病、李廣、班超、馬援等,以呼喚英雄精神的迴歸。這種漢代情結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又是對歷史的超越。

  二是鮮明的邊地風貌。自然景觀多是黃沙白雲、冰川雪山,地理區域多是塞外、雁門、漠北、玉關、黃河,異域風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戰馬,人物多是戍卒、將帥、胡人,用典多是投筆、長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濟)、樓蘭,樂曲多是與邊塞軍旅生活有關的《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等。

  7、詠史詩

  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

  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後不斷髮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特點: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起於班固,但只詠史事,不聯絡自己。”魏晉時期的左思有《詠史》八首。《世說新語·文學》記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牛渚,月夜聞客船上有人詠詩,遣人訊問,乃是袁宏在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到了唐代,懷古詠史詩的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

  懷古詠史詩首先是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蹟。因為是詩歌,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必如史書中的“歷史”那麼確切。《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提到赤壁之戰,可後人對蘇東坡是否到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頗多爭論,其實,就詩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詠懷歷史,而不是在記述歷史。

  這當然不是說懷古詠史詩可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詩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歷史,表情達意,就需要創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形象。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因就在於此。

  8、詠物詩

  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託物言志,象徵比擬是其常用手法。

  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

  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特點:

  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箇中有我也。”

  屠隆在《論詩文》中認為:詠物詩“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

  如:古詩中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蟬》等詠物詩。

  又如左河水的《詠棉花》:“不戀虛名列夏花,潔身碧野布雲霞。寒來舍子圖宏志,飛雪冰冬暖萬家。”短短四句託物言志特徵明顯。

  充分運用形象思維

  無論是虞世南想表達高潔也好,駱賓王想表達怨情也好,李商隱想表達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說,都是透過對蟬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出來的,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夠讓人有生動的想象。

  寫詩,必須注重形象思維,必須寫得鮮活生動,只有這樣,才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報告也不是論文。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詩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類特點。

  形象思維都是經過理性思維燭照過

  想透過一首詩表現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作者是應當明白的。在形式上怎麼才能表達好這樣的思想內涵,用什麼樣的構思和章法安排,這也離不開理性思想。當然,這樣的思維,有些是在潛意識中完成的。

  寫詩,不僅要有對詩的感覺,而且要掌握寫作的要領,對所寫內容本身的規律及詩的文字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從理性上理解了,認識了,才能從形象上更好地感覺和表現。

  詩都是物情交融的產物

  上述三首詩都寫到蟬,也都表達了情。雖然有的是直接表達,有的是曲折表達。

  詠物詩,必須有物,沒有物就稱不起詠物詩。但只簡單寫物不行,還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靈魂。沒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寫的物就會蒼白無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詠物詩應有的境界。

  9、詠懷詩

  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

  如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特點:

  中國古代的詠懷詩,如果要再進一步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型別。第一個型別是淑世情懷,第二個型別是超世情調,第三個型別是遊世情趣。 如送別詩《渭城曲》、《別董大》、《送武判官歸京》等,鑑賞時要分清楚誰送誰,表達情緒是依依惜別之情還是別後思念。又如羈旅行役詩,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君子于役》等,一是出門在外的人思念家鄉;一是婦女對前線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10、懷古詩

  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詩就是懷古詩。

  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蹟而抒情言志,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就可以寫作。

  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遺響千古。

  特點:

  方虛谷雲:“懷古者,見古蹟,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3)手法: 用典,對比,借古諷今,弔古傷今。

  (4)語言: 含蓄蘊藉。

  (5)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吳鉤,烏衣巷,淮水,柳營,後庭花。

  (6)表現手法:運用典故,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即事議論。

  (7)思想感情:弔古傷今,昔盛今衰,懷才不遇。

  (8)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

  11、山水詩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

  在一首山水詩中,並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有的只寫山景,有的卻以水景為主。

  但不論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經過詩人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須保持耳目所及之本來面目。

  當然,詩中的山水並不侷限於荒山野外,其他經過人工點綴的.著名風景區,以及城市近郊、宮苑或莊園的山水亦可入詩。

  特點:

  “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其實還有一種因果關係,就是“樂水者智,樂山者壽”,這樣說似乎可以充分顯示山水怡情養性的功能。另外,與山水親近還可豐富知識,培養和提高審美情趣以及模山範水的能力。古今詩文大家、藝術巨匠大抵都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讀萬卷書”正好可以彌補“行萬里路”的不足。由於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遍覽全國各地的山水勝蹟,便可持山水詩集為“臥遊”之具,作紙上的觀瞻。這間接得到的知識和印象,與親身所歷、親目所見自然隔了一層,但收穫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詩總是包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不單是模山範水而已。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以理勢入詩,兼有教化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它表現出的求實態度和奮進精神,對讀者無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勵。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動再現山林特有的幽靜氛圍,還揭示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有啟迪智慧、拓展襟懷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還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是執簡馭繁、化難為易的範例。遠水不可視之以目,卻能表達得如此氣勢壯闊。為雨幕所籠罩的山色朦朦朧朧,無法分辨,詩人用“有無中”三字予以示現,精當無比,顯示出非凡的觀察、體驗和表達的功力。”

  優秀的山水詩大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徵。所謂“詩中有畫”,就是用畫筆把山水風物中精深微妙的蘊涵點染出來,使讀者獲得直接的審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把登高的“怡悅”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其中有詩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隱者張五的怡悅之情,還有闊遠的視野以及閃爍於其間的種種景物。它的突出特點就是表現在一個“遠”字上,用遠景烘托遠意。“遠意”沒有明說,只是影影綽綽地表“心隨雁飛滅”的描摹上。勾畫遠景的筆墨也不多,卻很有層次,顯示出和諧的韻律與虛靜闊遠的美,像“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清新淡遠,與隱者(包括詩人自身)恬淡高遠的情趣相表裡,幾乎達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12、田園詩

  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物件的詩歌。田園詩和邊塞詩並稱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兩大詞派,前者恬淡疏樸,後者雄渾豪邁。

  代表詩人: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甚至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他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文學潮流。他的詩文充滿了田園氣息,他的名士風範和對生活陶淵明是簡樸的熱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深受其影響。 陶淵明在中國幾乎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他的《桃花源記》,很多人會隨口唸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老師還會給我們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然而要進一步對他說些什麼,恐怕就有點困難了。一個人之所以成為 那樣的人,總得有很多因素的影響造成。若要更進一步瞭解這位隱逸詩人,知道他 的生平、多讀他的詩文,是必不可少的。

  王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孟浩然

  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衝澹為基調,但衝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作品大多是反映田園生活.《四時田園雜興》(共計六十首)就是他的傑作.其《四時田園雜興》其中的兩首被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收錄在樂趣這個單元。

  范成大(1127-1206)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郡(郡治在今蘇州吳縣)人。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和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農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時田園雜興》,共記60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四季分別有12首。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