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精選7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精選7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詩詞大意,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詩詞大意,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宿新市徐公店》

  課時目標

  1.認識“徐、籬、疏”3個生字,會寫“宿、徐、籬、疏”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宿新市徐公店》,背誦、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哪位同學能來背一背?(《春曉》《詠柳》……)

  2.引出詩題:這些古詩都寫了春天的景緻,接下來讓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讀寫“宿”字。“宿”書寫時寶蓋頭不能寫得太寬,適當提醒。)

  3.解釋詩題:根據詩題,你覺得作者在哪裡住宿?(根據學生的回答,師點撥: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開的店。詩題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裡過夜。)再齊讀詩題。

  4.匯入新課: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鄉村,對鄉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的鄉村自然風光也特別有趣。你想知道這是怎樣有趣的一首詩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自主交流:小組內交流你覺得這首詩中應該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學習。在相應的字下面做上記號(加點),朗讀時注意。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4.自主練習:這次你一定能更有節奏地朗讀好這首詩了,趕緊自己試試吧。

  5.多種形式朗讀整首詩:指名讀、同桌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著讀著,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畫面,讓我也來讀一讀,好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說說老師讀得好在哪裡。

  (朗讀時注意前兩句語調平穩、柔和一些,渲染一種寧靜、柔美的鄉村環境氛圍;第三句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句“無處尋”讀得慢而穩一點,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2.學學老師,自己再讀讀詩歌。

  3.講詩歌,讀詩歌。

  (1)“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描寫了什麼?(籬: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陰:樹蔭。描寫景象: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一直伸向遠方,樹枝上新生出的綠葉還沒有形成樹蔭。)

  你能透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嗎?

  男生一起來讀一讀。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寫了什麼?(描寫景象: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那蝴蝶飛入金黃的油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帶著剛才的感受再來讀這兩句。

  你們讀了以後有什麼感覺?

  (感覺非常有趣)

  4.思考一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鄉村美景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5.集體朗誦,讀出古詩的趣味。

  6.誰願意把整首詩背給大家聽?

  (1)1分鐘背誦記憶古詩。(2)填空式背誦。(3)全詩背誦,背誦比賽。

  7.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四、關注細節,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詩,小朋友在幹什麼?(捉蝴蝶)

  你願意來表演一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嗎?大家仔細看,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2.依次請幾位學生表演“捉蝴蝶”。(預設:分別表演“走”著追蝴蝶和“跑”著追蝴蝶。)

  3.我們再來看詩句中寫的是“急走追黃蝶”,表演時到底是應該“走”著追還是“跑”著追?(學生討論)我們來看看古代漢語詞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現在,你覺得剛才哪位同學可以被評為“最佳小演員”呢?說說你的理由。

  5.美讀:詩中不僅有美麗宜人的景色,還有活潑可愛的兒童在追逐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簡直太有趣了,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

  五、延伸故事,感悟詩境

  1.動動手,畫一畫。

  讀了這首詩,你覺得圖上該畫出哪些景物呢?(籬笆、小路、樹、兒童、黃蝴蝶、油菜花。)趕緊動手畫一畫這美麗的景色吧。(提醒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畫和課文中的插圖作做比,辨別不同之處,適當進行修改。)

  2.這是一首詩,是一幅畫,也是一個小故事,請你回家先把詩背給父母聽一聽,再依照自己的畫把詩歌編成故事說一說。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課時目標

  1.認識“雜”字,會寫“雜、稀”等4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背誦《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3.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複習故知,匯入新課

  1.以題目匯入:齊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2.看到“田園”二字,你想到什麼?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

  3.回顧學過的有關鄉村的古詩有哪些。(《村居》《所見》……)

  4.簡介作者。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誰來說說你對這位詩人的瞭解?(2)介紹作者:播放課件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初讀正音。

  注意生字,要讀得字正腔圓、準確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認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讀通詩文。(注重糾正字音)

  2.注意節奏。

  (1)聽範讀。(出示課文朗讀)

  (2)自主練習朗讀。(朗讀詩歌,要求準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3)指名試讀,評議。

  (4)教師示範指導。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再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鄉村場景。(讀註釋)

  2.交流感想。

  透過文字與畫面你還能看到什麼場景?請同學們結合生活體驗分享一下。(農家忙)

  3.朗讀節奏。(出示朗讀的節奏)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4.理解詩意。

  自由讀文,藉助註釋或工具書查閱自己不明白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譯文: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果實肥碩;蕎麥揚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籬笆前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讀出你的喜愛與讚揚之情,並評價。指名說。(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在美麗的田園裡,果子快要成熟了,蕎麥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黃稀疏,蜻蜓蝴蝶飛舞,寄託著收穫的希望,多麼令人嚮往的生活呀!齊讀本詩。

  其實很多詩人都喜歡田園風光的美麗和農村生活的恬靜,他們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篇。請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體會又忙又樂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再讀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齊誦,感受大家在田間忙碌勞作之美。

  3.引導學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誦給父母聽。

  板書設計

  第3課時

  《清平樂村居》

  課時目標

  1.認識“鋤、剝”2個生字,會寫“茅、簷”等6個字。

  2.初步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清平樂村居》。

  一、直接匯入,明確詩題

  1.匯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3.解題:看到“村居”這個詞,你想到了什麼?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教師指著板書“清平樂(yuè)”,請再齊讀一遍“清平樂”,讀了這個詞,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給人一種寧靜、閒適的感覺。)

  4.師簡單介紹:“清平樂”是詞牌名,“清平樂”是一首曲子,是用來演奏的。用它作詞牌的詞一般給人一種寧靜、平和、舒適的感覺。

  5.那就帶著這種感覺一起來讀《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把課文讀得準確流利,富於感情。

  2.學生自讀:誰先來讀給大家聽?(教師正音)

  3.指導書寫“鋤豆”的“鋤”。

  4.指名學生朗讀。

  5.齊讀全詞,讀的同時請注意觀察,這首詞與前面的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這首詞的特點:有長短句,有詞牌名,分上下兩片。)

  6.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詞,看看有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個句子不理解。

  學生自主學習,還可以共同討論交流。

  7.討論交流。

  我們先來交流一下,經過討論解決了哪些問題?

  (1)你們是怎麼理解“翁媼”的?

  (“翁”是什麼?請大家看這個字的上面,是一個“公”字,“翁”指老公公。“媼”左邊是一個“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媼”就是指老翁、老婦。)

  (2)“鋤豆”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鋤豆”這個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聯絡上下文。聯絡上下文,你們能猜出這個詞語的意思嗎?“鋤豆”就是鋤豆田裡的雜草。)

  三、再讀課文,感受韻律

  1.我們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之後,再來讀一讀這首詞,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聽到你們讀,老師也特別想讀一讀。教師入情入境地範讀。

  3.教師朗讀,學生注意老師朗讀的方法。

  教師簡單介紹:請讀這三個字,“小”“草”“媼”(課件閃爍),發現了什麼?(這三個字最末有相同的韻母,都有“ao”。)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古人寫詩、寫詞講究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

  大家讀讀詞的上片,感受一下。(生練習讀)

  看看詞裡面還有哪些字押韻?(“東”“籠”“蓬”)讀一讀,再次感受一下。

  我們再一起讀一讀。

  四、品讀詩詞,展開想象

  1.品讀鄉村美景。

  好詞需要細細品,下面用我們的想象去品出詞中的圖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家的居住環境。誰來讀詞的.一、二兩句?你從這兩句中體會到了什麼?

  美麗的風景不僅要用眼睛去欣賞,還要學會用耳朵去聆聽!(課件播放潺潺的溪流聲)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吧。

  其實“茅簷”透露的是用泥巴壘的牆,茅草蓋的房,又矮又小,很簡陋,為什麼還能帶給我們美的感覺呢?(老師簡介:很多詩人都有“茅簷”情結,“茅簷”這個詞在詩人的筆下頻頻出現。)

  一個“茅簷”,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寧靜的、詩意的小鄉村裡去。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生一齊朗讀。

  想象畫面: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畫面:一所茅屋又低又小,緊靠著一條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草。聽見茅屋裡有人操著柔媚的當地方言,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老翁、老婦?)

  2.品讀人物畫面。

  在這樣美的環境裡住著怎樣的一家人呢?請接著讀下片。

  這一家你最喜歡誰?為什麼?(預設:我最喜歡小兒,因為他很可愛。)

  從哪裡可以看出小兒可愛呢?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那作者為什麼說小兒“亡賴”呢?(“亡賴”同“無賴”,實際上是說小兒頑皮、淘氣。)

  哪個字最能看出小兒可愛呢?(從“臥”字可以看出小兒可愛。)

  想象“臥”是什麼樣的姿態?“臥剝蓮蓬”的樣子你能想象出來嗎?

  (學生想象:小兒很專注,很認真,還會哼著歌,還可能仰著,高興了就打個滾,搖頭晃腦,晃動著小腳,側著身子,用手託著頭……)

  師小結提升:是的,小兒臥的姿勢可多了,他願意仰著就仰著,願意側著就側著,願意趴著就趴著……他是多麼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愜意……難怪冰心奶奶說,“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透過你們的聲音來表現出這種愜意吧。

  想象畫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畫面:茅屋外,老夫婦的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忙著編織雞籠。可愛調皮的小兒子最討人喜歡,他正趴在溪邊剝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師講解:詩中的翁媼雖然青春不再,容顏已老,可是他們的童心未泯。人們常說老小孩兒,其實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樣可愛。同學們來仔細看圖,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親熱地聊天,這就是——“相媚好”。

  五、多層朗讀,品讀詩詞

  1.帶著感情來朗讀。

  (1)學生自己練習朗讀。(2)在小組內展示朗讀。(3)選代表全班展示朗讀。

  2.師生合作引讀。

  喜歡老人們,這麼親密地、甜蜜地說著話,聊著家常,讀出他們的——“相媚好”。

  喜歡大兒,讀出他的——勤勞。

  喜歡中兒,讀出他的——心靈手巧。

  六、展開想象,拓展延伸

  1.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時大兒、中兒、小兒聽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一家人生活得怎麼樣?(溫馨幸福、美好)

  你們看,他們每個人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幹自己喜歡乾的活,真是各得其樂。讓我們帶著這種快樂來讀一下吧:

  師引讀——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僅僅是“翁”和“媼”醉了嗎?還有誰醉了?(詩人、我們)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樂,配樂朗讀)

  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誦這首詞。

  聽了同學們的吟誦,老師彷彿看到了一幅畫,彷彿聽到了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美美地吟誦一遍!

  2.延伸補充。

  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會對這樣一個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如此嚮往呢?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資料吧。

  (補充資料:辛棄疾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那時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佔領,辛棄疾從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復河山。但是軟弱無能的南宋朝廷卻一味地向金人求和。由於主和派的排擠、打壓,辛棄疾被髮配到江西上饒等偏僻的小鄉村。在小鄉村,辛棄疾一待就是二十年。然而,在這二十年裡,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鐵蹄的踐踏下生活,辛棄疾很想救民於水火,卻無法施展抱負。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僵臥病榻,高呼:“殺賊!殺賊!”然後憤然離世。)

  3.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清平樂村居》。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讀懂三首古詩,感悟每首詩中描繪的獨特景色,體會表現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並由此想象畫面。

  3. 會認讀本課中“螺”“諳”等生字,會寫“亭”“庭”“潭”“螺”“諳”5個生字,理解“閒”“厭”“和”“諳”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5. 蒐集、背誦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重難點:

  1. 感悟詩中描寫的景色,想象美好畫面。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詩,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預習:

  1. 自學生字,讀熟三首詩。

  2. 藉助註釋試講詩意,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3. 蒐集別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課時:2—3節

  第一節

  教學目標:掌握生字詞,讀熟三首詩,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假期裡,很多同學都出去旅遊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風光一定在你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簡要的話語介紹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嗎?

  今天,我們還要從三首古詩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詩人筆下的山山水水是什麼樣的。

  二、讀課題,指名讀三首古詩。(檢查透過預習對課文熟悉的情況)

  三、指名認讀生字,提示應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導讀準後鼻音

  諳——暗:區別音、形、意

  四、分組學習

  1. 讀熟三首詩

  2. 藉助註釋在組內試講每首詩大意。

  3. 交流預習中的疑問,組內解疑。

  五、班內交流彙報小組學習情況。

  六、作業:

  1. 抄寫生字。

  2. 讀、背三首詩。

  第二、三節

  教學目標:透過想象,進一步感受每首詩所表現的美好意境及表達方法,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一、吟誦、理解〈獨坐敬亭山〉

  1. 議:詩中除了敬亭山還提到哪些事物,分別是什麼樣的?

  鳥:多、高飛無影

  雲:少(孤)慢慢飄走(閒)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

  2. 在詩人筆下,萬物似乎都與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請你從詩中找出這樣的詞句。

  閒、相看兩不厭——體會詩中擬人的表現手法。

  3. 教師簡介寫作背景,讓學生粗略瞭解詩中寄寓的情感。

  此詩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鬱悶時所作,因此透過眾鳥高飛、孤雲閒浮、人與山“相看兩不厭”來表達自己抱負不得施展,有志難酬的無奈。讀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失落、孤獨之感。

  4. 指導背誦《獨坐敬亭山》

  二、吟誦、理解〈望洞庭〉

  1. 試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洞庭湖景色,看誰描述得最美。

  此環節注意提示學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諧;湖面的光亮平靜。

  (2)白銀盤和青螺分別所指。

  ——從詩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還看出那天夜裡的月色很美。

  2. 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詩人是站在湖邊往遠處看的?

  3. 詩人透過恰當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寫得惟妙惟肖,請找出詩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靜的湖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銀盤,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導背誦《望洞庭》

  三、吟讀、理解《憶江南》

  1. 釋題:憶,在此當回憶講。“憶江南”為詞牌。

  2. 根據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補充註釋。

  舊:過去勝:超過

  3. 說說你從這首詞中體會到怎樣的景色,詩人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樣的景色的。

  (太陽昇起的時候,天空佈滿火紅的朝霞,江邊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燒著的火焰還要紅;那一江春水像藍草一樣青綠,像晶瑩的翡翠。

  ——比較、比喻)

  4. 請聯絡前面幾句詩的意思,把最後的反問句寫完整。

  江南的景色,讓我怎能?

  5. 指導背誦《憶江南》

  四、交流蒐集的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1. 白居易所作《憶江南》另兩首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 其它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參考篇目:《鹿砦》《望廬山瀑布》《滁州西澗》《山行》《小池》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

  五、作業:

  1.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2.選畫一首古詩所表現的畫面。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3

  課型: 古詩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透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詩詞的內容,想象詩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詩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 課文插圖。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1.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區別?

  2.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瞭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二、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麼?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麼不想回家?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三、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範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四、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揹你喜歡的詞。

  3. 默寫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透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談話匯入。

  1、出示兩首古詩題目,自讀,思考:你從題目中瞭解到什麼?

  2、你還想了解什麼?

  3、簡介詩人及背景。互相交流資料。

  二、學習《鄉村四月》,

  (一)、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二)、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三)、背誦,積累語言

  三、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一、情景匯入:

  1、欣賞唐宋名家名詞。對比: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古詩有什麼不同?

  2、解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簡介:①漁歌子 詞牌名 ②作者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2、自學、對照註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4、全班交流: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麼不想回家?他心裡想著什麼?

  5、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五、總結昇華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揹你喜歡的詞。

  七、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八、默寫兩首古詩。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

  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四、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裡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裡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裡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匯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裡?可先讓學生來回答。

  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裡,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1、朗讀的感情基調: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裡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四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三首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⒈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⒈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裡?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⒉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⒈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1)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2)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透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師:透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1)“獨”坐是“誰”獨坐?

  (2)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3)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裡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4]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透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後,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後誦讀效果會更好。

  第二課時

  一、簡介洞庭,引入課題

  1.齊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寫景也寫情;看《望洞庭》,又寫了什麼景什麼情呢?揭示課題並板書《望洞庭》。

  2.介紹洞庭湖。

  [設計意圖]由上一首古詩引入,除有複習作用外,主要體現前後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絡。

  二、初讀正音,多讀明義

  1.學生初讀古詩。“螺”,常見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聲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橫折折撇”和“平捺”的筆勢。

  2.再讀古詩,藉助註釋初步理解詩句。

  “和”,和諧。水天一色,和諧漂亮。

  青螺,這裡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狀,因為“君山”上樹木蔥蘢,故稱“青螺”。

  3.互讀古詩,相互交流。同桌互說對詩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問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自讀,再透過註釋讀懂詩句,然後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詩句意思。

  三、再讀古詩,啟發想象,釋疑解難,深化理解

  師:讀古詩要會悟,而悟來源於多讀多問多想象。

  1.讀古詩,想象畫面:你頭腦中有哪些美麗的圖畫?邊讀古詩,邊想象,再說說頭腦中的畫面。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交流。

  (1)望洞庭能改為“看洞庭”嗎?

  (2)“和”是和諧的意思。你頭腦中,怎樣的“湖光秋月”畫面才“兩相和”呢?

  (3)古代“鏡”是由銅磨平而成的。“鏡未磨”是一種什麼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絕對的平,有粼粼波紋的景象)。這與“潭面無風”有矛盾嗎?

  (4)“翠”是什麼顏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麼回事呢?

  (5)“白銀盤”指什麼?這裡的湖水“白”,與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嗎?

  (6)文中幾處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全班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提出幾個疑問,抓住幾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體會詩的意境。

  四、誦讀古詩,畫出意境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誦讀古詩,想象畫面,畫出意境。

  各組合作畫一幅簡筆畫,一幅圖配一句詩,看哪組畫得更符合詩意。

  [設計意圖]畫圖是進一步體會詩意詩境的一種手段,因此畫得漂不漂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體現詩意。畫配詩,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實現了默寫古詩的目標。

  第三課時

  一、簡介詞牌知識,引入本首詞的學習

  師:前兩首都是詩,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憶江南”是詞牌名。什麼是詞牌?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

  [4]

  師:現在我們開啟書讀一讀這首詞(板書課題“憶江南”)。

  [設計意圖]第一、二學段涉及的古代詩文以詩為主,因此,要給學生點明“憶江南”不是詩名,而是詞牌名。《憶江南》不是詩,而是詞。

  二、自讀正音,初知大意,反覆練讀,背誦古詞

  1.自讀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這裡讀céng,是“曾經”的意思。諳,ān,熟悉。“能不憶江南”是反問句,要注意讀出反問語氣。

  2.反覆練讀,背誦古詞。

  自主練讀,試背古詞,然後同桌互考。

  3.說說詞的大意。

  [設計意圖]白居易的詞《憶江南》通俗易懂,對詞句的理解並不難。這首詞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歷來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後人廣泛傳誦,因此,背誦是很重要的任務。

  三、藉助前兩首詩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誦讀古詞,探究其義

  1.藉助註釋,理解詞句。

  2.互相提問,釋疑解困。

  3.教師提問,討論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裡呢?朗讀相關詞句來回答。

  (2)“風景舊曾諳”,既然作者對江南再熟悉不過了,為啥只說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來表現江南春色的寫法。)

  (3)“紅勝火”,你想到了什麼?

  “綠如藍”又寫出了什麼景緻?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想象“紅”“綠”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體會詩人對江南風景由衷喜愛之情。)

  (教師提疑要以學定教,如學生已經提出並解決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就不必再提出)

  [設計意圖]教師提問,主要是檢驗學生思考體會的程度,同時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四、以問引讀,深化情感

  師引問:你現在知道“能不憶江南”的原因嗎?

  師引: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用詞來回答)

  師引(語氣變化,情感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仍用詞來回答,語氣要有變化。)

  師再引(語氣變化,情感進一步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還用詞來回答,學生情感要有進一步的變化)

  [設計意圖]教師引讀語氣的一次次加強,目的是要喚起學生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一次比一次強烈的情感體會。

  五、綜合比較(異同),總結全課

  1.師:學完了這三首古詩詞,你能將三首詩詞連著背一遍嗎?

  2.比較異同。(老師板書)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詩人寫的)

  景物地點同(都屬於江南)

  詩詞內容同(都寫景,都是寫景抒情的)

  異:體裁形式不同(前兩首是詩,後一首是詞)

  詩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調寫景言意,後兩首熱情頌景抒情。)

  表現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運用了擬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對比非常強烈。)

  3.再讀古詩詞三首。師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綜合比較異同,便於學生綜合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及表現手法,可以加深對詩詞的進一步理解。

  【板書設計】

  1.古詩詞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點同

  詩詞內容同

  異:體裁形式不同

  詩人情感不同

  表現手法不同

  [設計意圖]板書三首古詩詞的異同,既檢驗了學生對三首古詩詞的理解程度,又是對三首詩詞內容情感以及表現手法的總結梳理,是對詩詞理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