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鑑賞詩詞的表達技巧

鑑賞詩詞的表達技巧

鑑賞詩詞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詩歌鑑賞的角度說,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如下: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徵、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託物言志)

  這是詩詞考核鑑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麼)、方法(怎麼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怎麼樣)。(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可以按需要倒換,但答題時不可缺漏。)

  詩歌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集要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詩歌從水中月景寫起,生動地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3.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的後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具體的抒情手法有: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的物件。如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嘆。

  ②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借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範。以上兩種抒情方式均屬間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透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託物言志。託物言志就是透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象徵等。比如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四句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寫蟬餐風飲露,居高畫質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四句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何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⑤託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⑥用典抒情達意。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謙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敘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諷今。如戎昱《詠史》:“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自安史亂後,朝政混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倍受禍害。因此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以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二)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象、襯托或烘托、渲染、象徵、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託物言志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情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例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讚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例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聯想:由一事物聯絡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絡起來造成一個典型。例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例如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透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託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例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象徵:透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抒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7.對比對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例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8.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或先抑後揚之分。例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透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地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9.照應: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恰當運用這種方法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例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裡點明瞭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10.動靜: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趣。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

  11.正側:對描寫物件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物件周圍的事物,使物件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寫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裡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故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江水猶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14.託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託作者的心志。例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託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三)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虛實結合

  一、高考原題詳析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答: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

  答案:(1)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悽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煉”字。“僧敲月下門”的“敲”,以動襯靜,更加表現了山的幽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頓時讓滿園充滿了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表現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同樣一個“敵”字,用字險而穩,除了客觀環境的清寥淒寒之外,更兼有主觀心靈的寂寞悽愴。仔細品味,方覺韻味無窮。

  (2)藝術手法即詩歌的表現技巧,可以從詩歌的抒情方式、詩歌的寫作手法、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如從修辭運用方面,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自不妨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景象。這樣把眼前的實景與記憶中的虛景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充套件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的通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2.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7廣東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餘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葉 流螢 孤燈

  (2)詩人於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的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本題第一個問題是對詩歌意象的考查,屬於鑑賞詩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個問題是對詩歌精妙詞語的考查。

  解析:做這類試題,要關注古典詩歌“意象”與作者情感存在著的相對固定的對應關係。如下表:

  宮殿樓臺、鷓鴣、煙柳霧堤 歷史變遷,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 送別、愁緒、飄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歸帆 對月懷遠、思家懷親、羈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 高潔、傲視、潔身自好

  暮春、流水 年華易逝、美人遲暮、報國無門

  落葉、落花 傷春、悲秋

  搗衣、玉關 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 忠臣賢相、治平盛世

  梧桐、細雨、寒蟬 悽楚、悲涼

  青鳥、鴻雁、驛路 信使、音信

  因此,對此類問題的解答,從意象與感情的對應關係入手是捷徑。

  二、高考熱點體驗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聯絡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08湖北)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於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後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1)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

  答:

  (2)《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的意象,但其象徵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07福建)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1)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錶情達意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高考廣東卷)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

  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艭①。

  橫空老鶴南飛雲,帶得鐘聲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

  答:

  (2)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

  答:

  4.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08天津)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

  (1)簡析“遍”字在頷聯中的表達效果。

  答:

  (2)詩的後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

  答:

  5.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08湖南)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07海南)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②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繫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使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1)詩的第二聯對第一聯的句意起了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2)作者為什麼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7.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07四川)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標題。

  答: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答:

  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全國Ⅰ,12)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9.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全國Ⅱ,1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麼特點?

  10.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08北京)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①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①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①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濁酒來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裡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

  ③一般人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

  1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2005全國Ⅲ,12)

  雨後池上

  劉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12.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完成(1)-(3)題。(2004上海,16-18)

  赤 壁

  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②。

  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③眼裡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

  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

  注: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②舳艫:船隻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

  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遊

  ——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對聯在語言形式上最大的特點是 ,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也有這樣的特點。

  (2)對聯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 ”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遊”與上面詩歌中的“ ”一句同說一事。

  (3)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詩,從一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係)寫一段鑑賞文字。(80字左右)

  參考答案

  1.答案:(1)①候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宮”折桂。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宵中”自由馳騁吧!

  (2)①候蒙詞運用的“夕陽紅”,象徵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徵歷史的滄桑變化。

  解析:此題考查古詩詞鑑賞能力。第(1)問考查作者的人生態度。首先應該仔細閱讀試題提供的寫作背景,然後再閱讀詞作,從而體會作者的人生態度,最後擬寫答案。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從多個角度思考。第(2)問考查不同意象的比較。應從各自所在作品的整體基調來考慮二者不同的象徵意義。

  2.答案:(1)表達了破國亡家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透過描寫山雨過後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

  3.(1)答案:“望”字是全詩的統領,四句詩只寫一個“望”字,緊緊圍繞一個“望”字來寫。北“望”燕雲,不知命運如何;眼前“望”著大江東去,無力挽回頹勢;向東西的四百州一“望”,不勝依戀之情。

  解析:此題考查對詩詞中關鍵字的理解,要點明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2)答案:蘇軾的“大江東去”表達的是詞人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慨高亢壯闊,側重懷古。“大江東去水悠悠”象徵南宋的國運一去不復返了,表達的是詞人作為俘虜的亡國之恨,感情沉痛,側重現實。

  解析:此題須聯絡詩後的註釋,以及詩中“夕陽”“寒鴉”“目斷”等詞語來理解全詩表達的感情,再與蘇軾的詞比較就不難了。

  4.答案:(1)“遍”字表現松茂鶴多,“稀”表現來訪者少,兩者對照寫出山居環境的幽靜。

  (2)寫出了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愛,人們採菱而歸的景象。表現出作者悠然閒適的心情。

  解析:此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認真閱讀此詩並結合所學王維詩歌的特色,此題不難作答。第(1)問應根據“遍”字本身的意義並結合句子所寫的景物來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對比。第(2)問的“景”實際上就是把詩作的後四句用現代漢語表述出來,明確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寫出了。

  5.答案: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文的鑑賞能力。李白和王昌齡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詩人,這兩首詩也很容易讀懂,題目不難回答。

  6.第二聯是對第一聯句意的補充。“未用”句是承“愛棋”句而說,“愛棋”是愛棋盤的方,故沒有想到要用棋來較量勝負;“那能”句是承“憐琴”句而說,“憐琴”是愛琴絃的直,所以怎麼能用它來記宮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聯突出強調了第一聯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作者寫琴棋二物是託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稜角。正因為自己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解析:以上兩題重點是考查考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這幾年主要運用客觀性命題的方法,即採用選擇題的方法。考慮到鑑賞問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對同一首作品,由於閱歷不同、感受能力差異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全部採用了主觀性命題,這也體現了新課改注重探究的要求,值得老師和同學們注意。

  7.(8分)(1)(2分):驛站秋夜難眠圖。

  解析:本題考察詩歌鑑賞,主要為意象的判斷與理解。首聯為詩的一二句,抓住“缺月”、“漏未央”、“秋床”等關鍵詞和意象,結合詩的標題,可想象得到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在驛站裡難以入眠。一種悽清的愁緒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

  (2)(6分):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淒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解析:本題考察學生對詩歌意境、主題和對詩眼的判斷與理解。有一定難度,須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悽清的意境及有關思鄉語句作品味分析。

  8.答案:(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淒涼之情。

  解析:這是一首景物小詩。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因對眼前景物有所感觸,即興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這首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雖然寫的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這些景物都是為襯托詩人淒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1)題考查的是詩歌的表達技巧,難度不大,答題時注意結合詩句具體說明。(2)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分析綜合能力,歸納詩歌的內容要點,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涉及到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

  9.(1)答案:“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絡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著“抱膝苦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弔。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詩詞鑑賞能力。首先從題目及整首詩歌中把握詩歌大意,詩歌是作者在邯鄲驛館的思家之作。其次回答賞析詩句的題目的原則是要始終扣住詩句來回答問題。對詩句中的名詞要關注,將其作為意象來把握其中的關係,自然地引申出對作者心情的評價。

  (2)答案:作者主要透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詩的語言質樸無華。

  解析:詩歌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實,家人圍坐之景是虛,是作者頭腦中想象的景象,回答此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用散文詩一樣的語言將詩歌描繪的景象展開。語言風格明白如話,是白居易詩作的典型風格。

  10.答案:①A  A項是“日驚秋老”解釋為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是錯誤的說法,應理解為天象的自然規律的更替使人已青春的年華不再。

  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中心。

  閱:見證。表現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③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者深沉凝重。

  解析:該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緒緊密結合在一起,熔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11.答案:(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影出池塘邊的房簷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鏡“照簷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塘上的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動顯靜,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

  解析:(1)解答這一問,關鍵要抓住第二句詩進行分析。其中有兩個點必須分析到,一是“明鏡”的比喻;二是“照”的倒映效果。

  (2)“以動襯靜~借動顯靜”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對一、二句靜景的分析比較容易;對三、四句動景的分析稍有難度,主要是風吹荷葉上的雨滴發出萬點聲響的情景需進行合理的生動地想象。解答這一問,還需對“動”與“靜”的關係進行常規的分析闡釋。

  12.答案:對仗(或對偶)

  解析:本題考查對聯的語言形式的相關內容,屬於常識識記部分,另外注意空格後邊的提示很重要。

  兵銷炬影東風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初步知識,新意在於與對聯相聯絡。“周郎一炬”即知是三國的周瑜、諸葛亮巧借東風的事––赤壁之戰。這樣很容易找到相對應的詩句;“蘇子兩遊”要知道蘇軾兩次遊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和《赤壁賦》,而且都是在晚上,瞭解這些就可以找出相應的詩句了。

  答案:“荒礬鷗鳥滿煙蕪”是一句寫景的詩句,但景中含情。在荒蕪的赤壁,借鷗鳥以動寫靜,更襯托出此地的淒涼,間接表達作者內心的孤寂。而前一句“過此不堪回首處”是直抒胸臆。而前3句都是敘述,只是結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後半句情景交融。(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句的能力。需要把握全文的主旨,再加以分析。還可以從內容、語言以及表達技巧三方面來考慮。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