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古詩詞鑑賞能力培養之我見

古詩詞鑑賞能力培養之我見

古詩詞鑑賞能力培養之我見

  古詩詞鑑賞是語文高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名中學生理應具備的一項文化素質。

  一、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葉聖陶說:“課本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課本是重要的,是基礎,我們要透過對課本的學習,掌握必要的知識,然後用這個知識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教材第三冊第五冊詩歌單元選輯的大都是唐宋詩詞,其作者、風格、思想、藝術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這對積累詩歌基本知識、總結鑑賞規律,增強詩歌審美感受和表達力,激發讀詩興趣起著重要作用。比如王維,其作品風格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課文選的是他的《山居秋暝》。該詩描繪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色,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最後一聯點明主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表現了詩人厭惡官場、嚮往自然的隱逸情懷,而這即是詩人山水詩所著重表現的思想感情。瞭解了這些再鑑賞王維的其它詩,便有了一定的依據。請看下面一首詩: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我們都知道了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這首詩即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首聯、頸聯寫景,頷聯、尾聯寫人,寫景是為了襯人,而這裡的人是詩人與友人。從詩中看,詩人以五柳自喻,以接輿比裴迪,“五柳”系從陶淵明寫的《五柳先生傳》而來,可見詩人這裡有自比陶淵明之意。那麼他超脫世俗、嚮往自然之情也就很明顯了。可見他與友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人生追求,他對山居生活的熱愛與《山居秋暝》是一致的。至此,鑑賞這首詩也就不再是一個難題了。

  再看辛棄疾。我們學過他的《永遇樂・口北固亭懷古》,可以瞭解他所懷抱的忠君愛國、力主抗金收復失地的滿腔熱忱,卻因奸臣擋道、小人排擠而抱負難展的滿腔悲憤。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崇拜英雄業績、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情懷,以及“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淒涼無奈。懂了這些,再讀辛棄疾的同類詞作,其感情與主旨也就不難把握了。如下面一首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理解此詞需聯絡作者的身世經歷和理想抱負。該詩透過“少年”和“而今”的對比,寫出了他對“愁”的不同感受,表現了詩人由少年壯志到懷才不遇到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和心路歷程。那麼我們對其愁也就能深刻地悟解了。我們每學習一位詩人及作品,都會對其人其詩及所屬詩(詞)派的作品形成一個基本認識。如李白清新飄逸、傲視權貴,杜甫的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蘇軾的豪邁奔放、樂觀灑脫,柳永的婉約純真、離愁別恨,李煜的綺麗多情、家國之恨等。懂得了這些,我們讀同類詩詞就會形成一個基本的理解意向,鑑賞起來也就容易“披文以入情”了。

  二、讀寫並重,實踐提高

  高考詩詞鑑賞改為主觀題注重對學生審美感悟和表達能力的考察,提高了難度。所以培養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除了要掌握方法和規律外,重要的一點,還是做到讀寫結合,教師要引導學生動口讀、動腦思、動手寫,要使學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讀出真感受,寫出新見解。相反,如果我們只是把精力投入到一個個單調的題目上,就會導致學生只注重解題的技巧、方法,成為一架解題的機器,而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維有創造力的主體了。那麼我們的學生也就只能為做題而做題,滿足於一知半解,而難以形成獨特的語言感悟,也就錯失了悟得其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的審美快感。更不用說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薰染了。因此,在詩歌鑑賞教學中,我極為注重要求學生在讀寫上下工夫,並且自己寫下水文,加強示範和引導。如鑑賞趙師秀的《約客》時,我作簡要點撥後,要求學生寫一篇賞析短文。不少同學能抓住特定景物、人物形象、映襯手法、語言特色等發而為文。在進行充分地討論講析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後,我把自己寫的賞析文章展示給學生,幫助其在比較中進一步啟發思路,領悟詩歌鑑賞表達的方法和規律。這樣透過指導學生寫鑑賞體會,既激發了學生讀詩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感悟,提高了思考理解和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三、理解內容,賞析手法

  這是詩歌鑑賞的兩項主要內容,而兩者又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我們誦讀一首詩,先總體把握其大意,再看其藝術表現手法有何特色,進而分析出其情感內蘊或思想主旨。詩歌表現的基本內容主要有:思鄉懷遠、時事變遷、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歸隱田園、熱愛自然、嚮往自由、憂國憂民、離愁別恨等。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主要有:修辭格的運用如比喻、擬人、對偶、借代、移用、通感、誇張等;表現技巧如對比、映襯、動靜結合、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虛實相生、託物言志、以小見大等。掌握了這些,我們在讀詩時,就能在初步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分析了。如下面一首詩:

  行宮(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本詩明白如話,用語自然。它主要用了兩種藝術手法加以表現,雖僅20個字,然卻以白頭宮女閒話玄宗的小事,以少寓多,揭示出封建時代宮女的不幸命運和悽苦之情,寄寓著作者深深的盛衰變化無常的感慨,不能不說是以小見大了。詩中鮮豔的紅宮花與白頭宮女色彩的映襯,盛開的宮花與“寥落”的“古行宮”的對比,紅花美景與淒涼心境相映襯,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它給人強烈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細細吟誦,令人倍增淒涼冷落之感。再如范仲淹的《蘇幕遮》詞: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從全詞看,是寫羈旅情愁的。上片寫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直抒胸臆。該詩緣情設景,借景抒情。上片中“芳草”暗寓離情,自然過渡到下片,而其思鄉離愁也由“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一句傾瀉而出,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四、把握形象,分析意境古典詩詞同樣注重形象的塑造。這裡的形象,不單指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還應包括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和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組合成的具有某種特定意義的典型意象。這些形象和意象,組合營造出某種特定意境,往往寄寓著作者的抱負理想、人生追求、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等。如李白的《蜀道難》用“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以及“悲鳥號古木”“子規啼月夜”等詩句,渲染了蜀道的高峻險惡、陰森可怖的景象,聯絡詩人的身世經歷、時代背景,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仕途的艱險、人生的多舛,體會到詩人“言其險,更著其戒”的深層用意。杜甫的《旅夜抒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兩句詩,一言壯闊浩大,一言孤獨渺小,形象殊異,而意境和諧,寓情於景、情景合一,其老病孤獨之感滲透紙背。請看他的.另一首詩:

  絕句二首(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本詩描繪的景物有“遲日”“江山”“春風”“花草”“飛燕子”“睡鴛鴦”,其中“遲日”“江山”和“春風”“花草”分別由“麗”“香”結住,寫出了春天的明麗和優美,而“飛燕子”與“睡鴛鴦”則一動一靜,對照鮮明,春天的無限生機與溫情盡在其中。再作留意你會發現,本詩每句一景,整首詩組成一幅色彩鮮明、生動和諧的畫面,則作者的喜愛之情也就溢位言外了。

  五、字句剖析,體現主旨

  古典詩歌大都講究煉字,力求數字乃至一字傳神,賦予詩歌以豐厚的蘊含。因此我們在讀詩時,如果抓住了那些關鍵性的字、詞、句,就可能以一帶十,領會詩歌的主旨。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中,連用了“牽”“頓”“攔”“哭”四個動作,寫出了行人遠征,親人相送,生離死別的悲愴,極富表現力。“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的鮮明對比,則使我們強烈感受到人民苦難的根源。《登岳陽樓》“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孤”兩字寫出了詩人孤苦飄零的晚景,聯絡下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我們怎能不感動於詩人那幅憂國憂民的熱心腸?而李白的《越中覽古》則是前三句抒情,最後一句托出主旨,表現出詩人對盛衰無常、時事變遷的感慨。

  朱光潛先生說:“文字的修改是思想感情的修改”,我們讀詩時絕不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而應該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抓住生動恰切、富有表現力的字句,分析體會,自能悟出詩歌的深層內蘊或作者寄寓的感情來。

  六、典故引路,探究本義

  所謂典故,是古代詩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詩句,它往往是一些歷史、文化名人的遺聞軼事,經記載和流傳而被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含義。詩歌用典即是藉助這種特定含義或寄託情志,或闡述觀點,或表明志趣,或抒發懷抱,或借古喻今等。凡用典故,都與作者身世經歷、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政治遭遇等相聯絡,從而適應作者表達的需要。因此詩歌中運用的典故是與全詩主旨緊密聯絡的,理解和弄通典故,順藤摸瓜,就可以探究出作者的本義,準確把握其思想旨趣和內在情感,完成詩歌的鑑賞。如王維《山居秋暝》最後一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句是運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我們立刻就會明瞭詩人表達的是一種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則前三聯所描繪的那種清新明快、歡樂和美的生活情景便也有了著落。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運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五個典故,表現了作者崇拜英雄業績、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受排擠打擊,不被重用,抱負難展的苦悶和悲憤。理解了這些,一個慷慨豪邁、壯志難酬的詞人形象就站立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學習詩歌,要對課文中出現的典故認真掌握,這樣,我們在讀詩或考試中遇到才不至於茫然,不至於卡殼,才能思路清晰會者不忙,得到審美愉悅或順利完成答題。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感要從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得來,古典詩歌的鑑賞也不例外。我們要在掌握方法和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誦讀鑑賞實踐,加強領悟,豐富語感,提高理解力和審美力、表達力,待累積到一定程度,必能厚積薄發,達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理想境界,從容應對高考挑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