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的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風格

  1、北京韻味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樸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

  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裡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拓展內容】

  我的母親老舍語言風格

  老舍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十分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寶庫.老舍因此獲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也被人們稱為語言大師、幽默大師,對於這些美譽他是當之無愧的。因此作為人民的藝術家、語言大師、幽默大師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們更好的精神食糧.其作品的藝術特色也成了文學愛好者們學習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幽默;簡練親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的藝術風格略作一些探討與同仁們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謂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長的。用老舍自己的話說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實實的文字,它運用智慧聰明與種種招笑的技巧,使讀了發笑、驚異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們讀讀狄耿斯的,馬克吐溫的和果戈裡的作品,便能夠這個道理。

  ①聽一段好的相聲,也能明白這個道理。”“看透宇宙見得種種要素,而後用強烈的手段寫畫出來”而能引人發笑者為幽默。因此,老舍認為“嬉皮笑臉,並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

  ②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認真學習、博覽群書而獲得豐富的知識,它是前提,是基礎。其次善於觀察,並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讀,即要認認真真地閱讀一些有關幽默語言的文學作品,並且作到能領悟他們的作品內容,而從中受益。最後要善於運用,古人說的好:學以致用。即把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這樣做不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們的大腦更加充實。老舍就是這樣,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說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語言藝術風格。

  老舍的青年時代也正是中國封建帝制的崩潰時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時代,老舍才能從小羊圈衚衕走向泰晤士河畔。在20年代的初期英國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首,工業經濟高度發達,社會文化人情風俗與當時中國大不相同。老舍從一個保守的、愚昧落後的舊中國走到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以後,就像從發著黴味的“鐵屋子”(魯迅語)裡走上了視野開闊的一望無垠的綠野中一樣。他此時此刻深深的感覺到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和社會的進步。當他再度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時候,心中總是感覺到不舒服,覺得許多事情是乖慶的、不合理的、違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從沒有把自己從炎黃子孫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這個古老民族中的一個小小分子,也應該在這一可笑的行列當中,但是他深刻的認識到要批判這些不合情理的、落後的、愚昧的東西,究竟採用什麼樣的辦法呢?採用何種方法來批判社會,這便由每個作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來決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99年2月3日 生於北京西城一個貧民的家庭。他們兄弟姐妹八人,但是隻活下來了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是老小。父親是一個皇城的護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與八國聯軍的作戰時陣亡。母親不識字,僅靠做雜工縫縫洗洗的活路來維持生計。老舍從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開朗。在這貧窮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劉大叔的幫助才讀上書。1913年小學畢業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於家裡窮交不起學費,半年後又轉入膳宿免費的北京師範學校。存該裡的讚賞。1918年夏畢業後,老舍便在教育界連續多年供職,沒有直接參加“五四”運動,但“五四”成為他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飽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勢力壓迫的老舍,一旦觸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種子便立即萌芽、生長。他說:“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對帝國主義維護祖國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做洋奴”。

  ③這種成為老舍創作基本指導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教會,秋到天津南開學校任教。自此,開始發表作品《小鈴兒》等。他在母親的影響下,他窮而有志,性格剛強,自尊自重。也就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他對社會的腐敗的落後的現象深惡痛絕,可是又因為他窮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當時世界。他作為一個溫和的民主主義者登上文壇,他沒有魯迅作為思想家的深刻,也沒有郭沫若式的詩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開始就擅長理論思維“笑罵”卻又趕盡殺絕。而老舍也是“笑罵”卻步趕盡殺絕。他說:“我恨壞人,可是壞人也有好處,我愛好人,而好人也有缺點。”

  ④正因為有著這樣性格素養和接納的思想的影響決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選擇了幽默。在英國五年創作的作品 《老張的哲學》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國後創作的作品《貓城記》等五篇可看到這把搔癢的耙子,企圖用笑聲來掩埋舊世界。老舍的笑聲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疾惡如仇的憤感,有對愚昧落後的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遺恨,這便與魯迅相通了。這便是一個時代的特徵:觀世音在雲頭看到芸芸眾生的平庸、卑滔耀靛從而產生出悲憐之情,無可奈何的自嘲,個人的酸楚的感受,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聲傾倒出來。譬如:“說起‘胡塗’來,我近幾日非常的高興,因為在某畫報上看見一段文字--題目是老舍,裡面有這麼兩句:‘聽說他的性情非常胡塗,抽經抽得很厲害。從他的作品看來,說他性情胡塗,也許是很對的。’‘抽經’的‘經’字或者是個錯字,我不記得曾抽過《書經》或《易經》。至於‘性格非常胡塗’在這個年月,是很不易得的誇讚。”

  ⑥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張幽默須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須有極強的觀察力與想象力”、“有極強的正義感”,“決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從老舍的笑聲中品讀出酸楚的味道來。老舍用笑聲來治病態的舊社會,治病態的社會中的了病的人們,讓這些病態的人們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對自己的同胞並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潛力無窮。”所以他不把病態的人們一下打倒深淵中去,而是讓他們來改邪歸正,換一翻頭腦重新生活。在這種意義上說老舍是笑的哲人。為仕麼稱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聰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的一面,同時也清醒的看到了幾千積澱的傳統的負面,對人們精神的殘害與毒害。老舍譏笑的就是這文化傳統的負面。例如:愛面子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世故巧滑、虛榮浮誇沽名刁譽、委過於人把麻煩別人,不當作一會事兒,自私自利表裡不一。

  在老舍的作品裡,有一部分是寫儒林外史的、有一部分是寫文人教書的辦刊物、寫文章、寫小說的等,將他們的品行漫畫出來,有些誇大但很真實,這類幽默寫的是儒林,知內情文字有褒有貶,是一種最恰當的誇張。他的散文都不長,短但很飽滿。是什麼原因呢?言之有物。讀老舍的文章,不僅能是你輕鬆腦子,同時也可以是你的眼睛一亮,因為他每一篇都有閃光點,有益智開竅的功效。在每一篇幽默文章中都可以聽到智者-老舍的笑聲,這笑聲有溫和的笑、有酸楚的笑、有友好的笑、有無奈的笑,這笑笑的是傻人傻風俗傳統,而不是傻笑。因為他是站在崇高上看鄙俗的,他的笑聲帶有很強的批判力。

  讀老舍的幽默作品,不僅覺得老舍在笑,而且你自己也會禁不住而笑。比如《相片》中:“還是先說家庭吧,比如你的屋中掛著名家字畫,還有些玩,雅是雅了。可是,第一你就得防賊,門上加雙鎖、窗上加鐵柵,就連這樣,夜間有個風吹草動,你還得咳幾聲,設若是明火進來十幾位蒙面大漢,大概你連咳都不敢了這何苦呢?相片就沒有這種危險,誰也不會把你父親的相片偷去當他爸爸,這不是嗎?”的確,我在讀了上面的文字後,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

  老舍作為幽默大師他即沒有林語堂的“牛油麵包氣”,也沒有周作人的辣入骨髓地老薑味,更不似梁實秋的貴族氣,而是處處表現出俏皮、潑辣和精闢,有時幾近油滑的個性。老舍認為:“語言要能讓人喜悅、愉快。”“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他的《駱駝祥子》就蘊含著色彩鮮明的幽默。雖然老舍在《我怎樣寫<駱駝祥子>》一文中一再說:“我就決定拋開幽默。如寫楊家的僕人-張媽的敢罵,“以楊先生的海式咒罵的毒辣,以楊太太的無津口的雄壯,以二太太蘇州調的流利,他們是素來所向無敵的;及至遇到張媽的蠻悍,他們感到一種禮尚往來,英雄遇上了好漢的意味,所以頗能賞識他,把她收作了親軍。”這是幽默的諷刺;還有虎妞誘騙祥子喝酒的描寫:“他把酒蠱接過來,喝乾。一股辣氣慢慢的,準確的,有力的,往下去,他伸長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兩個不十分例利的隔兒……他好容易把這口酒調動下去……”這是溢滿辛酸的幽默。老舍的幽默是輕鬆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稱得上是中國文人幽默中的一個典範。

  二、簡練親切,“京味”+足

  簡練親切的語言往往會是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產生愉悅的興致,時刻吸引著讀者繼續往下讀,卻從不會產生厭讀的情緒。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羅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學,我倆曾對掀小辮打,也一同逃學去聽《施公案》”這是孩提時代的真實的故事,自自然然絲毫不會減弱我們對語言大師學問的佩服。簡練的語言我們讀起來不是覺得十分有趣嗎?

  簡練的語言,據計算機統計,((駱駝祥子))全作近十一萬字,只用了二千四百個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認識六百二十一個字,相當小學高年級水平的讀者就可以讀通,這部傑出的文學名著。他還善於有選擇的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的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病體奄奄的為人家做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的蹭”,曹先生家的女傭稱讚祥子是“老實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教養。如寫虎妞為了勾引祥子,強迫他喝酒時罵他“窩窩頭腦袋”,說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讓祥子拉車就說“嘔!不出臭汗去,心裡癢癢,他個賤骨頭!”……,這些個性化的口語,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虎妞這個老處女,這個車廠主女兒的潑辣、粗俗又工於心計的性格躍然紙上。如《給茅盾兄祝壽》一文中:“他永遠要說出他以為值得說的話。勇敢使他永遠年輕,而時間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創作、他翻譯、他研究、他編輯,他的勤勞與成績,從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們前面。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這簡練、親切的語言,不僅到出了老舍對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體現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為時代、為民族、為人民英勇獻身的思想,像“他使我們敬愛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說我們敬愛他,然而後半句突然筆鋒一轉說嫉妒他。難道真的嫉妒他嗎?不,這樣不僅增加了生動感而且加大了親切感。也恰切點明瞭老舍的語言風格:簡練、親切!

  老舍作品經常採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語,老舍作品的“京味”重點兒表現為取材的特色。北京長期作為皇都,形成了帝輦之下特有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習慣,以及與之相應的審美追求,迥異於有更濃厚的商業氣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衚衕,寫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現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生活和尋常世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畫卷。這畫卷所充溢著的北京味兒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老舍用“官樣”一語來概括北京文化特徵,包括講究體面、排場、氣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藝術”;講究禮儀,固守養老撫幼的老“規矩”,生活態度的懶散,苟安,廉和,溫厚等等。這類“北京文化”的“精魂”滲透於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畫、習俗的描繪、氣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處處寫到禮儀,禮儀既是北京人的風習,亦是北京人的氣質,“連走卒小販全另有風度”。北京人多禮,《二馬》中老馬賠本送禮;《離婚》中老李的家眷從鄉下來,同事們要送禮,張大哥兒子從監獄中放出來也要送禮;《駱駝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討好劉四爺更需送禮;《四世同堂》則直接詳盡描寫祁老人“自幼長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學習了許多規矩禮路”。這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表現了一種“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這樣寫到:無論戰事如何緊張,祁家人也不能不為祁老人祝壽:“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們北平人絕不能忘了禮節。”就連大字不識一、二的車伕小崔也薰染了這種北京“禮節”:他敢於打一個不給車錢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記耳光時,卻不敢還手,因為他不能違反“好男不跟女鬥”的“禮”!這種“北京文化”甚至影響到中國市民知識分子,《四世同堂》裡的祁瑞宣就是這樣一個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衝擊下產生的矛盾性格。小說寫了一個細節,當臺兒莊大捷的訊息傳到北京後,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他十分振奮,但他沒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機會,他也不會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聲音似乎是專當吟詠用的,北平的莊嚴肅穆不允許狂喊亂鬧,所以他的聲音必須溫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靜穆與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嘆自己缺乏那種新興民族的英武好動,說打就打,說笑就笑,敢為一件事,不論是為保護國家,還是為試驗飛機或汽車的速度去犧牲了生命。老舍對“北京文化”的描寫,是牽動了他的全部複雜情感的:這裡及充滿了對“北京文化”所蘊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緻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賞、陶醉,以及因這種美的喪失毀滅油然而生的感傷、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悵惘,同時也時時為“文化過熟”導致的柔弱、衰敗而惋嘆不已。對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現代命運引發的輓歌情調交織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現出比同時代許多主流派創作更復雜的審美特徵。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這種主觀情愫與北京市民社會文化心理結構的客觀描繪的統一。

  三、自然率真、深入淺出

  老舍是語言藝術大師。他的作品語言不僅是通俗、俏皮,而且也是自然率真的。所謂的自然率真是指極其隨便的說出寫出、直接而毫不隱諱的語言,但又不失常格、不落俗套,能是讀者讀起來都感覺到都在情理之中。這可以在老舍的作品《悼趙玉三司機》中看到“在抗戰的今日,凡是為抗戰舍掉自己生命的,變是延續了國家的生命。”這些話沒有一個生僻字幾普通、極自然,惟具、這樣才能顯得更加深刻而有味。老舍的《習慣》中寫到:對於朋友,我永遠愛交老粗。長髮的詩人,洋裝的女郎,打高爾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學者,都跟我無緣。看不慣。老粗的言談舉止是咱們自己聽慣的。一看見長髮詩人,我老是要告訴他先去理髮:即使我十二分的佩服他的詩才,他那些長髮使我堵得慌,家兄永遠到“推剃兩從便的地方去剃,亮堂堂的食悅目,女子也剪髮;在理論上我極同意,可是看著彆扭,問我該梳什麼樣的頭,我也答不出,我總以為女性應留長髮。我的母親,我的大姐,不都世界上最好的女人麼?他們都沒剪髮。”這是多麼自然、率真的語言。我們讀來覺其是隨隨便便地說出,沒有一點隱諱,但它確在情理之中。

  老舍的作品從體裁看,無所不包,從體式看,又無所不有。無論什麼體裁,也不論什麼體式,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語言上都做到了隨類賦彩。他無論寫什麼,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筆,由於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語言筆筆有著落,一句接一句,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千萬別看一句接一句。語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現形式,思想的透徹,才會帶來語言的流暢。

  那麼,研究老舍的語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裡的文化因素極濃,當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讀老舍的全部作品時,將會.驚異的發現,老舍首先應該是一個思想家,然後才成為語言大師,沒有前者,便沒有後者。前者為根,後者為枝葉,因此,研究老舍的語言必須得先學習老舍的深刻思想。有喜有優,有笑有

  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些語言沒有一個生僻字,沒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句子,在這極其淺顯的語言中,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若沒有一個崇高的思想,是不會有這樣的認識,也就不會有或者說他便不能夠說出如此好的語言。

  正像矛盾所說:“《趙子曰》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罵的筆墨後邊,我感到了他對生活態度的嚴肅,他的正義感和溫暖的心,以及對祖國的摯愛和熱望。”⑤這說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語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語言而內容貧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樣,如若只有一個厚實的外殼,而沒有一粒飽滿的核心,吃著便沒有很好的味道。

  結論

  綜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語言特色:幽默,簡煉親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淺出,之所以有這樣的特色,是因為他有著高尚的愛國思想情操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同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來讀他的作品,廣大的學者來研究他的作品的語言。因此我們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經得起時間的磨礪,能讓人不斷的閱讀,挖掘、研究的作家實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個。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