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整個人生藝術寫照總結,文中集中體現了他的“冰山原則”的寫作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希望能幫到大家。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1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曾憑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小說講述了老漁夫聖地亞哥出海捕魚,在第八十五天捕獲了一條大馬林魚,返航中遇上兇猛的鯊魚與其艱難搏鬥,最終成功擺脫鯊魚卻只剩下一具魚骨架的故事。小說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隱含著強烈的象徵意蘊,具有多層深度寓意的啟發人們思索的力作。作品表現手法多樣,結構獨具一格,語言簡潔凝練,完美體現了海明威客觀、簡潔、樸實的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本文試從獨特的結構形式、簡潔的語言風格、獨特的表達技巧等方面分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
一、獨特的結構形式。
《老人與海》具有獨特的結構形式,運用了縱式結構、輪輻式佈局,具有緩急相間的節奏感。
縱式結構海明威採取縱式結構的方式,憑藉自己兌大海對捕魚的熱愛與熟悉度,以一個獨特的老漁夫聖地亞哥為主角;一個熱情、好學,對生活充滿好奇、對老人有獨特情感的小男孩曼諾林為配角,藉助深藍大海、馬林魚促進故事發展,用兩天時間將一系列的情節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進行,巧用“冰山原則”,讓作品只展現八分之一,給讀者廣闊的思考、想象空間,由此歌頌主人公“硬漢”形象裡獨特人文精神,在作品的背後品出深厚的寓意。以此集中的體現了海明威創作主題:“人並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輪輻式的佈局通篇作品時間緊湊,只用四天時間久將全部事件交代清楚;老人出來的前一天,以其從海上歸來為引子引出周邊人物,並交代了他們與老人的關係:一個跟他學釣魚技巧、熱愛他、常給他安慰與鼓勵的小男孩曼諾林;一對吝嗇、自私的父母;一群敬愛他卻無法跟他產生心靈相通、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漁夫們和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自信樂觀、熱愛生活,心胸開闊、勤勞勇敢,具有高度的冒險精神;是一位純樸、獨特的古巴漁民。整篇文章圍繞老人而展開,展現出一幅廣闊的生活圖畫——陸地、海洋,藍天、白雲,老人、小孩;在這個生活圖畫中有孤獨與歡聚,有鬥爭與和平、有貧窮與富有,有愛也有恨。輪輻式的結構使得文章有清晰明瞭的線索,中心思想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緩急相間的節奏感。作者對節奏評論時說,書的節奏啟動緩慢,漸而加快,最後急促的讓人難以接受。開始時對人物、事件娓娓道來,而後隨著老人航海的程序加快速度,最後在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急促進行。特別是在老人疲憊下不斷的與掙扎的馬林魚、進行猛烈攻擊的鯊魚周旋時,最令讀者情緒高漲、難以平靜。緩急推進的時間緊張感具有藝術感染力,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讓文章更勝一籌。
二、簡潔、清新、乾淨的語言風格。
海明威的作品以簡潔凝練而著稱,《老人與海》具有非常獨特的語言表達技巧:電報式的語言特點。詞彙簡潔、清晰明瞭,句式簡略、語氣自然,對話模式簡單卻意味深長,極少使用形容詞與抽象名詞;並避免複雜的語法,純客觀的敘述、大筆的勾勒。例如:“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人是不怕打敗的,只怕打垮。”這兩句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特色,在如“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他。”海明威總是努力選用“具體的、特定的、更常見、更多的盎格魯—撒克遜、休閒和會話。”力求以最簡潔的詞句表達最複雜的意思。運用真實的生活體會,充分利用聖地亞哥和他忠實的跟隨者小曼諾林之間的對話或對話加上非常簡潔的描寫與敘述來推動股市的發展——這正是海明威客觀、簡潔、樸素的美學思想的完美體現。臺灣學者陳人孝如是說:海明威的作品把敘事的準確性與簡潔性統一起來,但是主題卻特別深刻地印在讀者的腦海裡。《老人與海》是中國讀者中閱讀最多的諾貝爾獲獎作品,是海明威的經典之作。
三、獨特表達技巧。
海明威在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又借鑑現代主義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含蓄凝鍊的象徵性。《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整個人生藝術寫照總結,文中集中體現了他的“冰山原則”的寫作技巧。小說表面上寫的是桑提亞哥捕魚鬥鯊的故事,實際上小說中出現的種種形象都是具有暗屬性的,例如:小男孩、聖地亞哥、馬林魚、鯊魚、大海都是充滿寓意和象徵的形象。小孩象徵著未來與希望,暗示著頑強的硬漢子的延續,“首先,老人聖地亞哥作為硬漢子形象的代表,是人類精神的體現,馬林魚是人生理想的象徵,老人與海的關係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理想而不息奮鬥的精神寫照;其次,大海象徵著變化無常的生活,鯊魚象徵著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獅子象徵勇氣與力量。”儘管聖地亞哥夢裡的獅子可能不再是威猛的,但它卻是男子漢威武氣概的最好象徵。另外,關於“冰山原則”的巧妙運用:“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充分體現了海明威創作的簡約、含蓄、凝練,儘量避免描寫、避免使用形容詞,而把人物的動作、語言簡單直接的擺出,只把“八分之一”流露出來,讓讀者獨自細品其中背後隱含的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思想感情,將品味埋藏在底下的“八分之七”。
完美的照應。老人在第85天的黎明由小男孩馬諾林送行出海,身披捕魚工具獨自一人遠行出海;兩天後的黎明獨自一人駕著小船回來,扛著工具重新回到小茅屋,小男孩馬諾林依然是第一個來看他的人,也是最後一個最關心她的人。整個故事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照應關係;這種重複而簡單的情節引人思考,其中蘊藏了不同的內容:出海前老人精神充沛,信心十足;孩子為老人的遠行而焦慮、禱告;老人的捕魚工具也完好無缺;房屋只是一個單間的道具,可有可無。歸來後,老人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孩子為老人處境而悲傷的哭泣,為老人的平安歸來而歡慶,為能繼續跟老人學本領而歡悅;而老人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此時的`小茅屋已經成為老人內心所屬的港灣。可見前後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使得讀者很能體會其中的照應技巧,有助於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體感很強。
巧妙的暗示。書中描繪老人屋內陳設:“在用帶有硬纖維質的‘海鳥類’的葉子按平了交疊著砌成的褐色的牆上,有一幅彩色的聖心節圖,還有一幅柯佈雷聖母圖,這都是他老婆的遣物。過去牆上曾經懸掛一幅他老婆的彩色照像,他看見了就覺得淒涼,因此他把它拿下了,放在屋角架上他的一件乾淨襯衫下面。”這些都暗示著老人過去的一切:與自己相親相愛的妻子有著神聖的宗教信仰,他們一起生活幸福、浪漫;而讓老人孤獨終身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美好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除了一張訂,一張飯桌,一把椅子外,就剩一條舊軍毯了”。其中的舊軍毯就暗示著著一切的前因後果了,舊軍毯暗示著殘酷的戰爭歲月:老人年輕時可能參加過戰爭,這是戰爭給他的紀念品,他的幸福生活也許是因為戰爭而被終止。儘管書中沒有直截了當的描寫愛情、戰爭,但可以從這些描寫中隱約的明白其中之意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文中還有不少地方時有很強烈暗示性作用的,老人的外貌描寫、眼睛流露出的神情等,均在暗示著老人的種種生活狀況。
《老人與海》作品表現手法多樣,結構獨具一格,語言簡潔凝練,完美體現了海明威客觀、簡潔、樸實的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作者運用高超的藝術技巧將整個故事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將悲壯的主題凸顯得淋漓盡致。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2
執教完《老人與海鷗》一課後,我的內心幾分歡喜幾分憂愁,歡喜的是課已終、心已靜,憂的是學生,孩子畢竟是孩子,真的是世事難料,他們的心理到底還是揣摩不透!但俗話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更是如此,有瑕疵的課堂才是完美的,因為瑕疵才能成全下一次的更好!所以,上完課後,我的收穫依然是滿滿的!
一、清晰的主線,指引方向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線是課文的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一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是親人一樣。”圍繞這一主線,我在處理第一部分“老人關愛海鷗”時,分別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等幾部分進行品味,處理每一部分的落腳點都在“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句話上;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又抓住了海鷗的動作描述讓學生進行揣摩,落腳點仍然是“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樣的主線每篇課文都有,我覺得根據主線來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其他文字上我將繼續踐行。
二、朗朗的書聲,以情動人
在語文課堂上,朗朗的書聲是必不可少的,在本節課上,我們展示了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承接讀。在讀中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我想提到的是我們師生的承接讀,這是在處理“海鷗送別老人”這一部分時我們採用的讀書方式,在當時的場景中,我的情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情景,學生經過他們的朗讀打動了我,就這樣,你用情,我用情,我們最終還是被海鷗的那些化作語言的動作深深地感動。
三、主題的滲透,自始至終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共與主題呼應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單元匯入時,第二次是在學生體會完“老人關愛海鷗”時,第三次是在體會完“海鷗送別老人”時,最終一次是在穿插本單元后面的口語交際時。每一次落腳點我都精心設計了過渡語,讓單元主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課堂,牢記在學生的心裡。
四、語言的訓練,注重時機
本節課的語言訓練點有三處,第一處是在處理第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獨腳、公主、老沙等海鷗和老人的對話;第二處是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讓學生根據116頁的插圖進行想象,應對老人的遺像,海鷗們都會說些什麼呢?第三處是在課堂最終安排的“口語交際”裡,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會動物的情感。三處語言的訓練我設計得比較精心,但學生由於受限制,思路狹隘,展開得不太順利。我想可能是自己引到得不到位吧,比如說,在處理第二處語言訓練的時候,我若是提醒學生關注海鷗的動作,從動詞入手讓學生想象海鷗的語言,學生或許能開啟思路。
總之,本節課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收穫應當是學生所給我的教訓吧!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3
《老人與海鷗》是選自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的主題是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一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經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經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初讀本文,我就被文中感天動地的場面所深深震撼,於是不假思索地選了本文作為校內研討課。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上,我把高潮部分放在課文的第二部分上了。剛開始,我在網上翻閱了幾份別人的教學設計,幾乎所有的教案設計都如出一轍,都是從第二部分教到一部分生的。即:先學習海鷗在翠湖邊都為老人做了些什麼,然後用“為什麼海鷗會做出如此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呢?”這個問題,去引導學生明白是因為老人對海鷗的真情付出得到了海鷗的回報,從而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學習。我起初也準備按這個思路來設計自己的教學,可仔細一想,我們此刻大部分的學生對感恩的意識太薄弱了,就連平時自己父母的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心愛護,他們都覺得是應當的,是父母應做的事情,當談到父母對你的愛,你感動些什麼這一方面的話題時,孩子們都無話可說,無感而發。鑑於這樣的情景,我還是決定先學習第一部分再學習第二部分,先體會老人都為海鷗做了些什麼,從老人的做法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學生明白了老人之所以十多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節衣縮食地照顧海鷗,都是出於對海鷗無私的愛,在他心裡,海鷗就像他的兒女,和海鷗之間建立了親人般的感情,。正因為老人的傾情付出,才有了第二部分的海鷗對老人的回報,這是海鷗對老人的真
情回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因而第二部分,教師也不需要過多地講解,學生都能明白海鷗所做的一切就是對老人真情的回報,因為在海鷗的心裡,老人就是他們的父親、親人。這樣讓學生的感情有淺入深,最終得到昇華。所以在整個教學中,我把重心放在第二部分上,主要經過朗讀來悟情。在昇華感情的教學中,我還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讓學生為老人送行時,設計一個思維拓展,“假如你就是一隻小海鷗,你會對老人傾訴些什麼?”並用悽婉的音樂烘托氣氛。還有一個環節就是配樂朗讀,設計“讓學生跟小海鷗一起為老人送行”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以此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突出本單元的主題。
教學結束後,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這節課很平淡,離預期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體現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一些重點語句要多讀,要抓關鍵的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讀中悟情。
2、文字中還有很多細節的東西還沒向學生滲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學,朗讀的時間雖然明顯增多了,但學生的情感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氣氛烘托不夠。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期望各位同事們給我提出寶貴提議,我會深刻剖析,以便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4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述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恆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著。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經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經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為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教學中,根據文路我從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這個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節,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後選擇老人餵食、呼喚和眼睛的變化這三個方面著重處理,經過品味、想象等方法,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意。其間,在餵食這部分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意圖為經過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將對文字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終,迴歸到十三小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讀中深化老人對海鷗的愛。
海鷗送老人這部分資料是最讓人震撼的。為了讓學生走進文字,感受傷感的意境。我先讓學生自由讀15~17節,要求劃出深深地打動你的語句,並做到多讀,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受這份情意。之後在具體教學“看到遺照”這句重點語句中,我讓學生經過想象、聯絡上下文比較中體會海鷗的悲,並在朗讀中深化。而“瞻仰遺容”、“收起遺像”這兩個片段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利用配樂進行朗讀指導,從而激發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共鳴。
經過課堂實踐,我覺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整堂課整體性不強;二.每一個環節是環環相扣,但每一環節只是匆匆而過,沒有一處給人以亮點;三.對於課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應答,缺乏課堂教學機智等。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5
《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為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
在教學環節上,我把設計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方式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加於運用。在設計時,我結合第七單元教學目標: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等要求來設計的。
在學生的閱讀方式方面,我主要以默讀為主,重點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本事。
在學案的設計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經過默讀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思考並概括出課文寫了兩方面的資料,一是寫老人為海鷗做了什麼;二是寫海鷗對老人怎樣。這環節的設計主要培養學生的概括本事和為下頭的教學做鋪墊。第二、經過精讀感悟課文主要學習理解“老人對海鷗做了什麼。”這部分資料。這部分資料的學習我主要經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並重點學習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述方法表達了老人對海鷗的愛。用文中例子說明作者是運用怎樣的描述手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從課文中真正感受到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完美情感。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6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和學習,關於傾聽,我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我明白了,要傾聽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更該傾聽。我們要傾聽的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要傾聽孩子們說這話的緣由,接納、欣賞孩子們的每一個觀點,甚至去理解孩子們沒有完全表達出來的話,瞭解他們的意思。我一向在努力將自己的消化,融入平時的課堂言行中,可是上完《老人與海鷗》後,我發現可能做到的,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樣好。也讓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若是能夠實現共情,全班接納的傾聽,課堂將會變得多麼美妙!
課堂上,我只關注到了發言的學生以及他們說出來的答案,忽略了孩子們的無聲語言,我明白了培養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要件,就是教師自身示範,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有聲和無聲的語言,教師天天在課堂裡傾聽孩子,示範給孩子看,孩子自己就能學會傾聽。
除了在課堂上要建構溫暖、寧靜的學習氛圍,上課教師必須先做到功在課外,那就是細讀文字,對教材瞭然於胸。每次設計學習環節之前,仔細參研教材,從單元目標,到課文目標,文字資料、學生預習狀況……最終才設定本課時的學習目標。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7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今日就著重讓學生理解老人對海鷗的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運用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描述。
因為應對的是陌生的孩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影片,影片沒有直接介紹海鷗老人,而是由他人的視角講說故事的背景,這樣給孩子直觀的感受,對海鷗老人有了初步認識。之後再讓孩子談感受,同時衍生到他們自己平時與小寵物之間的親密接觸的事。最終將孩子與寵物情和老人與海鷗情做類比,提出海鷗與寵物大不一樣,它雖不是時時陪伴身邊的寵物,卻與人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
由於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所以,開篇伊始,我就對孩子們的預習情景做了檢測,經過孩子自主學習詞語,當堂檢測認讀情景。之後我引導著孩子從單元導讀、單元結構入手,去體會本單元要求達成的目標,再在兩組詞語的比較下,引導孩子找出本文結構。
進入新授課後,我是圍繞一大問題開展教學:那就是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由學生讀——彙報——教師點評入手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字資料,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述老人的外貌描述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詢的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故事;在品味老人動作時,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在這個引導過程中,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字表達的情感。在語言描述部分,則抓住關鍵詞,主動品味。我想僅有第一部分的感悟深刻具體,那麼第二節課中,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感情,以及體會本文的寫法,這兩個部分才能迎刃而解。最終在朗讀、感受都到達的時候,指導孩子經過摘錄好詞佳句去掌握讀書方法。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縱使設想了許多,仍有不少令人遺憾之處:
首先在交流體會的過程中,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不夠深刻,我沒有及時給予深層挖掘,而是停留在當前的語句中。回想一下,應當在孩子回答的答案中,找到閃光點加以引導。有時候給予孩子評價,不僅僅要鼓勵孩子,還要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更多孩子的指導,我想這才到達了評價的目的。其次,本課中,我對孩子的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上課時,由於緊張,情感的渲染和烘托做的不夠,特別是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孩子充裕的時間去體會,影響了孩子的理解。最終在合作學習方面,我做的還不夠,回頭想想,在品讀文段的時候,其實評價權能夠交給孩子,讓孩子生生互評,孩子互評的過程,又是一種理解與再創造的過程,這部分我沒有注意到。當然文中許多體會的過程除了讓孩子自讀自悟,也能夠抓準合作學習的點,讓孩子們互相創造,生成自己的感悟,這是這節課的又一不足之處。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8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者為之動容。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透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透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理解課文,我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哪些語句讓你感動,請同學們做上標記,並寫出自己的感受,在集體交流時,同學們大部分能夠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語句加以體會,比如:有的同學從文中第三自然段的“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中的動詞“放、退、撮、呼喚”等表示動作的詞語,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以及他餵食海鷗動作的嫻熟,更表現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麼默契。我適時引導學生,“是呀,作者對老人餵食海鷗的細節描寫正襯托出老人對海鷗的愛。”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運用剛才抓住的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再來學習下面的課文,比如,有關老人的語言描寫部分、神態描寫部分等等,我還適時給學生補充有關文中老人的資料,對於學生加深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那份無私的愛和海鷗對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指導學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這一方面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讀的方面沒有重視,尤其是本課作者在細節描寫方面是寫作方法的學習範本,應該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加以練習,今後,在學生朗讀以及小練筆方面還要加以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淺析《老人與海》的藝術特色9
我是個臨時抱佛腳的人,閒是如此,忙亦是如此。在忙碌中用兩天時間匆匆備了課,其實,也是為了應付選了這篇課文,因為這篇課文上過的人很多,上過的名師也多。但是正因為如此,就越需要亮點來點亮這節課。可是文字本身已經夠亮了,所以還是要回到新課標的要求,單元學習目標和可是目標的要求來設計第一課時。
首先,我想把這節課上得樸實但實用。衝著這個目標,自己感覺只完成了60%,因為準備的確實不夠充分,甚至連開頭的自由朗讀環節都漏了,整節課都是默讀,只有在精讀的部分有朗讀,這是一點小失誤。但是讀的目標就沒有實現。
其次,寫作的目標完成得不夠。對於這節課,許多老師都覺得品讀的部分不夠精細,更多地注重寫法的指導,因為教材目標是這樣定的,學生都能從描寫老人語言、外貌、動作的句子中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如果品讀是重點,這就不是六年級的語文課。從四年級到五年級學生們閱讀這樣的文章已經太多太多了,再來品讀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這節課的關鍵之處,就是如何學習作者透過什麼樣的寫法把這種無私的愛寫得這麼感人。所以,從閱讀層次上來講,這種境界在提升,難度也在加大,最後的練筆正是將本節課學到的寫法加以運用,只是在品讀環節上確實有點蜻蜓點水的味道,所以讓孩子們看著畫面寫,差生的學習相對就比較薄弱了。
最後,這節課還是有打磨的空間的。環節樸實但是還要凸顯設計的亮點,這是要再以後慢慢改進的。不過看到那麼多老師給出真實的評價,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學習,一次磨練,如果有機會,我會努力做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