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昆蟲記的主要內容300字

昆蟲記的主要內容

昆蟲記的主要內容300字

  《昆蟲記》中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昆蟲記的主要內容3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昆蟲記的主要內容

  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在《昆蟲記》的引導下,我要繼續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

  法布林對昆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昆蟲記》也讓我在讀時彷彿自己就是一隻在旁觀的昆蟲。每一隻昆蟲都有人一樣的情感。如:“已經慌了神的蝗蟲,完全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這一招忘到腦後去了。”

  在讀《昆蟲記》時,我甚至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蟬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務,蜘蛛再捕獲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這麼有趣的事物,我對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細的一面。

  拓展閱讀

  簡介

  《昆蟲記》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林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煌煌10卷的《昆蟲記》一書,以其瑰麗豐富的內涵,喚起人們對萬物,對人類和對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透過詳細、深刻地描繪,各種昆蟲的外部形態和生物習性,記錄各種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了作者觀察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

  藝術特色

  《昆蟲記》一書,其藝術特色概括起來可以說是: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亦詩情畫意的散文筆調,同時兼具人文精神,人性與蟲性交融,知識、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其準確無誤地記錄了觀察得到的事實,沒有任何增添,也沒有什麼忽略。

  法布林具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此書是為昆蟲譜寫的生命樂章,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將作者對昆蟲的細心觀察、潛心研究和人生體會熔於一爐,不僅使人們在閱讀時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躍然紙上,在作者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優美的散文,讀者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知識和思想,閱讀本身就是一次獨特的審美過程。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在該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同時,該書的問世又被看作是動物心理學的誕生。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此書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

  但《昆蟲記》又不同於一般科學小品或百科全書,它同時還散發著濃郁的文學氣息。首先,它並不以全面系統地提供有關昆蟲的知識為唯一目的。除了介紹自然科學知識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學識,透過生動的描寫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昆蟲的生活與人類社會巧妙地聯絡起來,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認識體系搬到了筆下的昆蟲世界裡。他透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觀察中的個人體驗與思考得出的對人類社會的見解,無形中指引著讀者在昆蟲的“倫理”和“社會生活”中重新認識人類思想、道德與知的準則。其次,雖然全文用大量筆墨著重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但並不像學術論著一般枯燥乏味,而是行文優美,堪稱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作者的語言樸實清新、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情趣和詩意。作者對自然界動植物聲、色、形、氣息多方面的繪都恰到好處,使用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此外,他憑藉自己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在文中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字裡行間還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拉丁文的詩歌。法布林之所以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並曾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的提名,除了《昆蟲記》那浩大的篇幅和包羅永珍的內容之外,優美且富有詩意的語言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昆蟲記》融合了科學與文學,這也意味著它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文學的感性。書中不時語露機鋒,提出對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試圖在科學中融入更深層的含義。在研究記錄之餘,作者在字裡行間也提及自己清貧樂道的鄉間生活、所居住的庭院、外出捕蟲的經歷,向讀者介紹膝下的兒女,乃至他的家犬,這正符合了“回憶”二字,充滿了人情味。可以說,這部作品的感性基調以及動力,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一種對生存的清醒認識,一種對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學的理性就是得到了這種感性的支援才能持續下去。總之,《昆蟲記》記載的情況真實可靠,詳細深刻;文筆精練清晰,所以深受讀者歡迎。

  作者簡介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普羅旺斯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讚賞及喜愛。他也為漂染業作出貢獻,曾獲得三項有關茜素的專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