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陳毅吃墨水課文原文

陳毅吃墨水課文原文

陳毅吃墨水課文原文

  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元帥少年時代就非常愛學習。入學前,他就學會了好幾百個字,會背誦一些淺顯的詩文。5歲入學後,他學習更加認真,不論是背誦還是寫算,都名列前茅。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陳毅吃墨水課文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吃墨水》

  陳毅同志幼年時酷愛讀書,他總是把書帶在身邊,有空就看上幾頁。如果發現了一本好書,那簡直比什麼都高興。

  有一次,他到一位親戚家去歡度中秋節,一進門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讀的書,於是忘記了步行幾十里路的疲勞,立即到一邊專心讀起書來,一邊讀,一邊用筆批點。他完全沉浸到書中去了,親戚幾次來催他吃飯,他也捨不得將書放下。親戚把剛蒸好的餈粑給他端來,誰知他嘴裡吃餈粑,注意力卻在書上。餈粑本來應該蘸糖吃,可他竟把餈粑伸到硯臺裡蘸上墨汁往嘴裡送。過了一會兒,親戚又給他端面條來,只見他滿嘴都是墨,便喊來了眾親友,大夥兒一瞧,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陳毅卻平靜而詼諧地說:“吃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肚子裡墨水太少哩。”

  《吃墨水》教學建議

  關於《吃墨水》一課,主要寫了陳毅看書的時候,蘸著墨水吃餅的故事。表現了陳毅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的刻苦好學精神,教學本課,我建議抓好下面三個方面:

  一、扣題設問,激發興趣。

  “吃墨水”,這一違背生活常理的課題,本身就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和心理趨勢,順水推舟。扣題設問:墨水能吃嗎?誰吃墨水?為什麼吃墨水?怎樣吃墨水的?進一步激發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以問促讀,邊讀邊思,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直奔重點,訓練詞句。

  全文一共四個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教學時,可分兩步進行。

  (一)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課文哪一段寫陳毅爺爺吃墨水?”設問,引導學生直入課文第二段的學習。

  1.這一段一共幾句話?哪一句寫的是陳毅爺爺吃墨水?讓學生勾出句子,並讀一讀。

  2.引導學生理解“竟”的含義。“竟”在課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無法相信。為什麼呢?因為芝麻醬與墨水,無論從功用上、顏色上,還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麼也不會出錯的,可是陳毅偏偏弄錯了。

  3.陳毅為什麼會弄錯呢?學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結合二、三句討論:陳毅為什麼會把餅蘸到墨盒裡?為什麼吃得那麼香?在討論中使學生明確兩點:一是“一邊……一邊”,表明陳毅“看書”和“吃餅”是在同一時間進行的,說明陳毅分秒必爭,搶時間看書,擠時間看書;二是陳毅在“看書”和“吃餅”這兩件事情上,並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讀書上。集中精力,認真讀書,這是陳毅錯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看書太專心了,眼睛沒看桌子,所以才會把餅蘸到墨盒裡而沒能發現,也正是因為他看書太專心了,所以吃的是什麼東西也沒能發覺,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時,不但要引導學生從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著吃”的行動中,明白陳毅看書看的時間長,肚子應該有些餓了,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從反面推想出陳毅由於專心讀書而忘記了吃飯的時間,忘記了飢餓,以至於讓媽媽親自送來。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陳毅讀書不是一般的專心,而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學完第二段之後,教師再以“他是怎麼發現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後,說了什麼話?”兩個問題,轉入第三、四段的學習。學習第三段時,首先讓學生看哪一句寫陳毅發現自己吃的是墨水?陳毅從吃墨水到發現吃墨水,時間怎樣?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才)再次體會陳毅忘我讀書的情境。然後由“他是怎樣發現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媽媽不來,結果會怎樣?”反顧前句,讓學生弄清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絡。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側重於第二句話的理解。這是全文的重點句,也是理解難點所在。但由於有前面兩段的學習,無疑化解了難度,學生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教學時,可輔以以下要求,幫助學生理解:

  1.課文中前後兩個“墨水”,意思相同嗎?它們各指什麼?

  2.兩個“墨水”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吃點墨水好哇”,好在哪兒?後面的“我肚子裡的‘墨水’還太少呢”是前面“吃點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處並不在於這件事本身,而在於它所表現出來的實質。就是要能多讀書,多學知識,多長學問,即使“吃點墨水”(也就是上點當,鬧點笑話)也毫不在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陳毅勤奮刻苦,如飢似渴的讀書精神。

  3.抓住陳毅“笑”的表情,指導感情朗讀。讀中生情,讀中明意。

  三、憑藉插圖,強化主題。

  教材配設了一幅與課文重點內容相對應的插圖,其圖意是:陳毅正坐在書桌前,邊看書,邊吃餅。媽媽吃驚地站在書桌旁邊,為陳毅倒水。這幅插圖不單是重點內容的形象化顯示,而且它對於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主題的變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學中,教師應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圖文結合,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

  1.書桌上那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說明了什麼?從讀書量上,突出了陳毅“非常喜歡讀書”。

  2.從書桌上的大墨盒和筆,你看出陳毅是怎樣讀書的?從那本夾有很多標籤的書中,你又看出陳毅是怎樣讀書的?這就從認真、仔細的讀書習慣上,突出陳毅“非常喜歡讀書”。

  3.當媽媽吃驚地發現陳毅“吃墨水”,並倒水讓他漱口時,陳毅是怎麼做的?從他並不急於去洗手漱口,仍就端坐在椅子上,認真看書,表明一切意外情況,甚至連讓人無法理喻的“吃墨水”這樣的荒唐之舉,也絲毫不能影響陳毅讀書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在陳毅看來,這些事情遠不及讀書重要。 這是從讀書的態度上,突出陳毅“非常喜歡讀書”。

  4.從課文中可知陳毅吃餅的時間很長,可是從圖上盤子中餅的數量和他手裡拿著的餅,又說明他吃得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看書上而忘記了吃餅,所以很長時間,卻只吃了少量的餅。這又從讀書專心的程度上,突出陳毅“非常喜歡讀書”

  拓展閱讀

  陳毅小的時候,一次過年,他和母親來到了一個親戚家中。由幹陳毅作常愛學習。便在親戚家的書桌上練起字來。吃飯時,母親見陳毅正在用功練字,就沒打擾他,把蒸好的樁把和糖放在了他身旁,讓他邊練邊吃。陳毅的精力全用在練字卜了,把極把往硯臺裡一蘸,便送進了白己口中,當母親發現陳毅吃墨水時,陳毅的嘴上早已是一片漆黑,讓母親氣也不是,笑也不是。陳毅弄謂事情的緣由後,對大家說;“其實吃點墨水也沒什麼,我正覺得自己肚子裡的墨水少呢!”

  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極大。有的人看後。也許會覺得很好笑。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這裡而有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告誡我們要像陳毅那樣專心致志地學習,一心不可二用。就像古人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正因為陳毅小時候有過吃墨水的經歷,長大之後,他才成為了一名有著赫赫戰績的元帥。他的學習態度多麼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啊!

  4到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沉浸在與家人團圓的歡樂氣氛之中。唯獨陳毅不一樣,就連去親戚家拜年的時間陳毅也用來練字,這種精神真是可貴。

  陳毅吃畏水的故事也讓我感到十分愧疚。現在我們的學習壞境是何等的優越,和當年的陳毅相比真是有籽天壤之別,有一次我練字的時候,聽到隔壁傳來電視劇《西遊記》的歌聲。我最終沒能抵擋住誘惑,放下了手中的筆,打開了電視機,津津有味地石了起來。漸漸的,練字的事被我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幾個小時過去了,電視劇也演完了。我回頭一看,見我的字才練了一張。那時我吃了一驚,心想;糟了!媽媽六點就要回家了。她佈置我一天練十張,可現在五點多了,我才練了一張。怎麼辦呀?想著想著,我一頭撲到床卜,抱頭大哭起來。媽媽回來後,見到這般情景,便走到我身旁,問我發生了什麼事,我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通通,《西遊記》雖然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你每天訂的學習計劃未完成,是不能看電視的。”這時,媽媽看我一臉的懊悔相說;“你要抵檔住電視的誘感,多練練字,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我點了點頭,對媽媽說;“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