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並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學設想:

  (1)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正音正字,順暢誦讀。

  2、查閱有關資料,瞭解作者寫作次文時的處境。

  (2)教法學法:

  1、注重誦讀教學。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展開討論、解釋疑難,教師作必要的點撥和適當的講解,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準備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走近蘇軾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學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板書課題作者)

  二、展示學習目標(投影)

  三、整體感知課文,疏通文章內容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課文,看註釋,查工具書,互相解決疑難。

  2、聽錄音:聽清生字讀音及難讀句的節奏,標註在書上。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

  4、組織學生朗讀:指名讀、分組讀、集體讀。

  (二)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讀懂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理解並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字詞,準備交流。

  3、組織交流:先小組交流,共同討論,後全班交流解疑。

  4、學生當堂筆譯。

  四、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後一句說:“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認為這句話寫出

  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哪些詞語可以表現出來?

  a。學生思考、討論,解決疑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師結合進行板書。

  c。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散文。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2

  第二課時 學習《記承天寺夜遊》

  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遂(suì) 寢(qǐn) 相與(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念:考慮,想到。

  相與: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蓋:大概是。

  3.古今異義。

  但古義:只是

  今義:但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耳古義:助詞,相當於“罷了”

  今義:名詞,耳朵

  戶古義:多指門

  今義:窗戶、人家

  念古義:考慮,想到

  今義:思念、讀

  4.詞類活用。

  相與步於中庭(名詞作動詞,散步)

  5.朗讀指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6.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黃州。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為“三蘇”,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字

  (一)疏通文意

  看課文註釋,瞭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翻譯全文。

  (二)整體理解

  1.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交流點撥】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點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你認為“閒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清閒的人。

  4.“閒人”二字表現了蘇軾怎樣的複雜情感?

  【交流點撥】一個“閒”字飽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閒,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文字精讀 賞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並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交流點撥】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鬱,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鬱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積累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佳句。

  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③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⑤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

  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附: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貶官謫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不足之處在於: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3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教學難點】

  “閒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曾為妓女題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

  他是誰?

  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遊記小品《記承天寺夜遊》。

  二、展示自學之成果

  1.詢問:預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

  2.檢查預習情況。Ppt出示: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③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準確解釋: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遂至

  懷民亦未寢步於中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

  流利翻譯: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意引導學生放慢語速,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同時注意前後知識間的聯絡:“戶”,聯絡《木蘭詩》中“木蘭當戶織”“足不出戶”;“蓋”,聯絡《童趣》中的“蓋一癩蛤蟆”和《狼》中的“蓋以誘敵”;區別“行”“步”與“走”的含義;語句的理解要到位,關注“為樂”“閒人”,“庭下”一句要如實翻譯,為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用一句話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明確:“蘇軾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或“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誦讀文章之韻味。

  1.請一生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韻味。其他同學從這幾方面評價。

  2.教師配樂範讀,和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

  3.詢問:你聽出了蘇軾夜遊時的心情了嗎?文中有沒有直接表露這種情感的句子?(快樂;“欣然起行”。)

  4.再請一名學生用欣然的愉悅的語氣、學老師的樣子再讀一遍課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樂曲。

  5.齊讀體會,力求讀出文言文的古雅韻味。

  過渡:在朗讀中,我們聽出了蘇軾內心的快樂。的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最快樂時就是寫作之時”,“能使讀者快樂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大特點”。接下來,讓我們潛入文字,細細品讀。

  四、品讀作者之快樂

  1.逐字逐句反覆品讀,細細咀嚼,發現並還原作者蘊藏在文章詞語和句子中的快樂。並以批註的形式在課文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理解。

  教師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發現了蘇東坡因月色入戶而迅即產生的喜悅,以及迫切想與朋友分享的願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個“起”字和一個“行”字說明他內心湧起的那份快樂是多麼強烈,多麼真誠!他是多麼率真可愛!

  2.學生自主品讀賞析,然後小組互相啟發完善。

  3.師生交流,點撥提升。

  ①月色入戶

  這裡的“入”不止是“射入”“照進”,更應該解釋為擬人化的“走入”“進入”。這個“入”字寫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對月亮情有獨鍾的蘇軾(殘月,冷月,缺月,孤月,圓月,明月,這些月的意象裡凝聚著他或悠閒或熾熱的感情、豁達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會放棄一個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顆懂得美的心,絕不輕易在無邊風月裡合上外殼”。正是這個“入”字引發了蘇軾無盡的驚喜——我本無意見月,月色自“入”我胸懷,不邀而至的月色帶來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樂。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寫出了蘇軾瞬時的沉吟、思量與搜尋,正是這一轉念間,張懷民“躍上”他的心頭。“遂”和“尋”字寫出了蘇軾當時的興致勃勃,而從“念”至“遂”也湧動著一份難以言表的快樂:月色常有,但又有誰能和你共賞呢?如果沒有此人,那快樂真要減卻幾分,可是蘇軾找到了可以分享無邊風月的人,怎能不快樂萬分?

  追問:蘇軾賞月,為什麼單單去尋張懷民呢?

  課下注釋提示為: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此其一。

  ppt出示張懷民的相關背景資料: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學生閱讀,明確:其二就是張懷民和蘇軾一樣心胸坦然,愛好山水,不掛懷貶謫之事,同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兩人人處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審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樂事!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字中蘊含著至巧至好的快樂,寫出了知己間心有靈犀的妙趣!而“相與步於中庭”是兩個熱愛山水、心有詩意的人在月下並肩漫步的靜謐畫面。

  點撥:這裡的“步”與“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換,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行”寫出了蘇軾心中強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為;而“步”則寫出了蘇軾與張懷民月下漫步時的悠閒、從容、愜意。

  探討:這裡有沒有寫二人如何“交談取樂”?為什麼?

  明確:沒有寫二人交談取樂。一為留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們心意相通,會心一笑勝過千言萬語,寧靜之中更顯情味悠悠。

  指導朗讀:指名讀,重讀“亦”,體會“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師生對讀“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體會二人的默契。全體朗讀記敘部分,體會作者那流淌在字裡行間的快樂。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個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蘊藏著令人驚喜的情感波瀾: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積水,積水中還有縱橫交錯的藻、荇,仔細一看,那婆娑的陰影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啊!這個波瀾,來自蘇軾的真實感受,也帶動著我們的驚喜。所以這裡適宜採用比較的方法體驗探究作者的快樂。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

  細心的你能否發現改動後,我們閱讀的感覺發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補出了月色,失去了驚喜;不補出來,更能真實的體現作者當時的感受,因為作者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那是月色,這更能襯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蓋”換用“是”,語勢變平淡,沒有了“沉醉”和“發現”的雙重審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指導朗讀原文,讀出作者“沉醉美景”與“發現真相”的驚喜。

  追問:為什麼蘇軾沒有用語氣詞?

  明確:作者已把心理的波瀾寓於這種曲折動人的描寫和特殊的行文順序中,不需加語氣詞。而且不加語氣詞,更能體現文言的簡潔與韻味。

  4.小結:區區85字,竟然蘊含了這麼多的快樂:月色不期而至的快樂、朋友心意相通的快樂、知己相伴悠閒漫步的快樂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錯覺而引發的意外的發現的快樂。

  隨《高山流水》的音樂再讀全文,展現這份曲折流動、搖曳多姿的快樂。

  五、探尋“閒人”之魅力

  1.面對如此空明之境,蘇軾抒發了內心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追問:對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美麗的風景時時處處與我們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懷民這樣的閒人來欣賞,真是可惜啊!

  3.解讀“閒人”之“閒”。

  ①“閒人”是什麼意思?(清閒的人。)

  ②“閒”僅指“時間上、事務上的清閒”嗎?一個人只有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見這樣空明的月色、優美靜謐的景色?適時連結蘇軾的生活背景,ppt顯示: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裡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閒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並無權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築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並在坡邊自築茅屋,號“東坡居士”。

  明確:這“閒”不止是不得籤書公事的“清閒”,還是面對逆境的“從容”,是超然於勞累的身體生活的“悠閒”,是詩意麵對逆境、率性面對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寧靜”與“空靈”,是超越了生死的心靈的“大自由”。這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3.請你以蘇軾的身份,用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這份感慨。

  蘇軾可能有過失落,有一絲自嘲——能夠在此種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種灑脫;但此時此刻,在這個美好的瞬間,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幾許自賞,內心的愉悅、滿足和陶醉。

  齊讀體會蘇軾的自得自賞。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開《東坡志林》,翻開蘇軾煌煌近百萬字的詩文著作,這樣美妙動人的瞬間比比皆是。

  當他初貶黃州寓居臨皋亭時,他遍賞江山風月——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閒題》

  當他乘月至溪橋時,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曉——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東坡志林西江月》

  當他夜飲醉歸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時——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5.總結結: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於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麵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於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由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現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4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熟讀成誦。

  2、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句。

  3、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透過反覆誦讀,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方法】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讓學生直接關注文字。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

  明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成就,被譽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此文寫於元豐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樣獨特的體驗。

  2、學生默讀課文,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經歷。透過默讀,解決字音疑難,為學生解讀文字掃除障礙。

  三、解讀記敘

  1、學生朗讀課文,關注記敘部分,尋找資訊。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夜遊的原因

  2、讀記敘部分,解決疑難字詞、疏通文意,把握情緒變化。

  明確:夜遊要讀出寧靜的氛圍,語氣要舒緩些。“欣然、亦”要讀的快樂一點。“念”要拖長,語氣要稍顯低沉。把握合理的斷句。

  設計意圖: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淺顯易懂,引導學生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關注記敘部分,在朗讀中把握內容和情感。

  四、細讀寫景

  1、學生讀寫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確:理解句意,讀出心無雜念的寧靜,“蓋”要拉長。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寫景的妙處。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喻成積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橫。作者筆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樣靜謐,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使人感到月光無處不在,有動有靜,動中愈見靜。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妙處。難怪古人驚歎這是“仙筆也”。在這靜靜的月夜之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3、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描繪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確: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裡自上而下,都灑滿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參差錯落,漂浮游蕩。清風拂來,樹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的恍如仙境。”

  設計意圖:從反覆誦讀、想象描繪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寫景文字的妙處,初步體會其中透露出來的作者心境。

  五、品讀情懷

  1、朗讀抒情議論句。

  2、質疑問句理解,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交流。

  明確: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3、“閒人”為何重讀,怎樣理解?

  明確: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著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閒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設計意圖:主要是透過反覆誦讀,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文字,體會作者的獨特心境,提高欣賞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讀成誦:

  透過自由讀、齊讀等方式,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對文言文熟讀成誦,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業設計:

  推薦閱讀《水調歌頭》、林語堂《蘇東坡傳》。

  設計意圖:推薦閱讀文字,開闊學生閱讀視野,進行文化積累。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5

  內容預覽:

  記承天寺夜遊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3、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寢()

  |看課文註釋,瞭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翻譯全文。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6、文章的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瞭解課文大意

  二、整體感知作品內容

  三、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體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難點: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體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瞭解課文大意

  二、整體感知作品內容

  三、背誦此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介紹作者。

  宋代有個大詩人叫蘇軾,你們可曾讀過他的詩文?我們在七年級上學期曾誦讀過他的一首詞,叫《浣溪沙》。哪位同學還能背誦?(指名背誦這首詞)這位大文豪才華橫溢,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於自我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澈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於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出示課題)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

  三、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藉助頁下注釋,讀準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 ) 遂( ) 寢( ) 荇( ) 柏( )

  2.解釋

  欣然 :愉快地,高興地 念:想,思考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

  遂:於是,就 寢:臥,睡。相與: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交橫:交叉錯雜。

  蓋: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

  但:連詞,只是,不過耳:相當於“而已”“罷了”。

  3.翻譯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譯: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

  (3)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

  好,同學們查詢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

  古文閱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

  自學指導

  (一)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賞講評。

  班內交流

  品評範文

  到此為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說說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閒人,文章中的閒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創新作文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後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麼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為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著你。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8

  【教學目標】

  結合文字內容及寫作背景,總結出“閒”字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再次熟悉文字。

  師:在文章中最後一句引出了“閒人”,我們先看“閒”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閒”是一個會意字

  三、請同學們再讀文章,在文字中劃下蘇軾這位“閒人”在月夜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

  (要求:一定要在文字中找原話。時間1分鐘)

  生:看到“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於中庭”

  師:所以在此處的閒人的情感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

  四、請大家看補充的兩個背景,並思考相關的兩個問題:

  背景1.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說蘇軾以詩訕謗新法,八月,將他逮捕入獄。他被長時間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本文寫於元豐六年,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擊、不被重用的閒官,會有怎樣的心情?

  生:……

  師:鬱郁不得志的悲涼,以“閒”自嘲。

  背景2.蘇軾以犯人的身份被貶黃州,無薪俸,故租五十畝荒地經營。有詩云“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草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自笑平生為口忙”。

  生活如此艱難忙碌,為何還稱自己是“閒人”?

  生:……

  師:“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熱愛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釋放。

  五、小結:

  “閒”字的情感: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自我排遣的達觀。

  六、板書設計

  閒人:即清閒的人。

  ①賞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閒

  ③貶謫的悲涼

  ④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9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文言詞語。

  2、理清“記”文體中包含的記敘、描寫、抒情表達方式的運用

  3、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審題

  從題目中你獲得哪些資訊?

  明確:時間、地點、事情。

  “記”記敘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體情形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二、初讀課文

  1、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要求將字音讀準確、清晰。

  2、 再讀課文,讀出文中蘇軾具體記了什麼事情?

  明確:記了承天寺夜晚遊玩的一件事;記了當天晚上的景色;記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課文

  (一)記了遊玩的事情。

  1、“遊”是一個過程,你能具體說說遊玩的過程嗎?

  明確:欣然——無與——亦未寢——相與

  3、 隨著遊玩過程的清晰,隨著遊玩從一個人變成二個人,這當中蘇軾的情感發生怎樣的變化?

  明確:歡喜——失望——喜悅

  4、 在敘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漸展開於我們的眼前,下面請一個同學為我們朗讀敘事部分,讀出一種情緒的變化。

  提示學生:夜、無與、亦、相與

  (二)記了景色

  1、請同學讀讀描寫月色的句子。

  2、在這段話中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月夜圖,請你為我們描寫一下。

  3、在這樣的描繪中,你們覺得當晚月色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空明、清澈、透明

  5、 讓我們在朗讀中把月色之美表現出來

  提示:如、蓋

  (三)記了情

  1、蘇軾眼中的景很美,他為什麼能欣賞得到這樣的美景,請從文中找出原因。

  明確:閒人

  2、何為“閒人”?

  明確:清閒

  3、看材料,探究蘇軾黃州生活清閒嗎?

  4、如何理解這個“閒人”一詞?

  明確:對自己一種自嘲,被貶官無事可做。

  心中的一種悠閒自得。

  6、 朗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讀出蘇軾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為心中有悲傷,悲傷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上文中尋找。)

  念無與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補充資料:

  心中的壯志難酬

  7、 再讀抒情句式,讀出蘇軾複雜的情感。

  四、拓展

  蘇軾是個很細化寫月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月有很多形態與情感,下去之後請同學針對蘇軾筆下的月進行探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

  3、瞭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託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遊》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註釋默讀,然後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註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於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提問後明確:因為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託於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與步於中庭

  (3)蓋竹柏影也。(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四、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閒”——熱愛生活

  五、教學體會: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1

  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二、預習重點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三、預習過程

  1.結合課下注釋或查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藻荇交橫()懷發亦未寢()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讀課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頓,並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

  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片語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係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3.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念無與為樂者()懷民亦未寢()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橫()

  4.熟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文意,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預習自測

  (1).(自主)文章點明地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寫得具體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寫出夜遊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先學交流:

  各小組用3分鐘的時間在小組內對預習案的預習自測情況進行交流(小組長組織好).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三、精讀探究,揣摩運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裡感受的句子,並說說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點睛之筆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後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閒”字在全文起什麼作用?這個“閒”字有哪些含義?這些句子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請寫出兩個借月抒情的詩句,並註明出處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小百科: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八年之後,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聖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後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後,才將他召回,次年死於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他於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他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遷謫之事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一位有過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強的人。無怪乎蘇軾要引他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於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3略。

  4、(1)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3)月光照進門內,高興地起來散步。

  (4)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5、(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第二課時

  三、1、第一段:尋伴夜遊;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嘆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3、記敘,描寫,議論。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閒字是本文的文眼,閒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閒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閒官的現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發的惆悵和苦悶。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

  目標2

  學習方法:

  自讀、講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於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遊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清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於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遊承天寺吧。

  二、閱讀主場

  (一)學習小組組織對課文的閱讀。(查工具書或參考書,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二)抽兩三個學生朗誦,檢查學習小組組織閱讀的效果。如有問題,請學生糾正或老師訂正。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好的譯文安排在組上、班上交流。教師指導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詞句:

  念無與樂者(想,考慮)(……的人)

  懷民亦未寢(睡覺)

  相與步於中庭(相約一起)(散步)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問題討論。

  怎麼看待“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慨嘆?

  這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師生一起朗誦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閒適。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課堂背誦課文。

  (四)佈置作業。

  向家長朗誦課文,並把課文的大意講給家長聽。抓住結尾處“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就自己的認識看法寫一段文字。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3

  【課程標準】

  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評價設計】

  1、透過對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讀,落實學生文言文誦讀能力的積累。

  2、透過對品讀、分析重點詞語、句子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透過三個設問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落實情感目標。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的一篇小短文,意蘊豐厚,字字有玄機。本設計試圖引導學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點詞語敲擊文字,以期走進蘇軾細膩豐富的心靈,感悟蘇軾空明的心境,豁達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本設計不強調課前的自主預習,讓學生對文字保持適度的陌生感,圍繞真實問題閱讀文字,用自己的思維實實在在地一點點掘進文字,走近蘇軾。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瀾,掌握幾個重點文言詞語。

  2.解讀“樂”“閒”兩字的豐富內涵,走進蘇軾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品讀關鍵詞、句,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理解“樂”和“閒”的內涵;

  難點:對“念無與為樂者”中“樂”的理解。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蘇軾,做好解讀文字的相關鋪墊

  1.請學生談自己對蘇軾的瞭解。

  2.引導學生關注課下注釋1,同時補充相關資料,初步感受蘇軾的生活態度。

  (PPT補充:蘇軾被貶的有關資料及《臨江仙》(上闋):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請學生齊讀並談談對詞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點文言詞語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教師從能否讀準字音、讀通句讀、讀懂文意三個方面檢查朗讀情況。

  1.指名不同層次學生朗讀,檢查能否讀準、讀通。

  ①引導理解三個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用不加標點的課文檢查學生節奏把握情況。

  2.檢查學生能否讀懂文意。

  ①請學生嘗試用一個主謂短語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②檢查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引導學生注意詞語間的聯絡。(PPT出示:重點詞語:欣然 戶 念 遂至 寢 步 蓋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念無與為樂者)

  引導學生注意兩句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生成下一步教學的基礎性資源。

  三、理解蘇軾,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樂”之內涵。

  透過設問一學習文章記敘部分:

  我認為,這裡的“為樂”,不僅僅是課下所註釋的“交談取樂”,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不知道同學們意見如何?請同學們依據文字討論對這個“樂”字的理解,有理有據的陳述你的觀點。

  學生透過交流、探討體會:“樂”之多重含義,這份快樂藏在“欣然”“遂”“亦”“步”四個字眼裡。

  齊讀記敘部分,體會蘇軾的這份賞月之樂,分享之樂, 讀出幾個關鍵字所傳達的快樂。

  (二)探“閒人”心境。

  1.透過設問二學習寫景部分,感悟景物寫法及特點:

  我認為作者在這句話中漏了一個主語:“月色”。我補出來了,同學們認為是補出來好還是不補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想象體驗:請同學們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感嘆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齊讀(背)寫景句:讀出一份發現的快樂,讀出一種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透過設問三學習議論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認為蘇老夫子這兩問實在太絕對。昨夜無月,我校即無竹柏嘛。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追問:“閒人”如何理解?

  齊讀(背)議論部分,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一點自嘲,一點自賞。

  追問:哪個詞透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呢?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就是說,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瑣碎或者慾望淤塞了心靈,窮者奔波於生計,滿臉愁苦,富者追逐於利益,腸滿腦肥。只有從種種生活的瑣碎中超脫自己,才能擁有空明之心。

  齊讀(背)全文,體會蘇軾的心境。

  四、總結歸納文章內涵,深化認識。

  蘇軾確實是擁有生活藝術、生活能力的人,不僅能於敲門不應之時倚杖聽江聲,更能於貶謫之境遇看見如水月色。這有賴於他豁達超脫的人生境界。這才是更重要的財富。

  最後還是把蘇東坡的這句話送給大家:

  (PPT出示: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閒題》)

  願同學們在未來的歲月裡,也能耳聰目明,擁有閒情雅緻,做江山風月之主人。

  齊背全文。

  五、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為樂——賞月之樂,分享之樂,心有靈犀之樂

  閒人——閒情雅緻,自嘲、自賞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4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匯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複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複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充套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然而,他一生豁達樂觀,晚年貶謫海南,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時,他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且不適應那裡的氣候。於是他平靜地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墳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自由讀課文,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不正確的指出。

  3.老師範讀

  4.學生齊讀

  5.託音朗讀:請同學們把“念”“蓋”“但”三個字在讀的時候採用託音的方法來讀,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指名學生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讀準字音,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第二步,採用託音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後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感受作者複雜的感情。

  設計問題:

  (1)“記承天寺夜遊”這是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蘇軾和張懷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賞月景

  (2)蘇軾和張懷民是什麼關係?

  明確: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於哪一類,並從文中找出根據。

  明確: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連結: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

  (6)過渡語:懷民和蘇軾同為貶謫之人,有著共同的感慨,面對澄明的月光,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作者稱兩人為“閒人”,由此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入夜及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認真,兩人都很閒。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冬夜出遊賞月的更是隻有“吾兩人”因為別人都是忙人。結尾更是直接點出兩人是閒人。自嘲的意味。貶謫的悲涼心境。

  同學們,加上嘆詞“唉”字在“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前面,讀出詩人的悲涼心境

  學生試讀,齊讀

  (設計意圖:加上嘆詞“唉”更讓同學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時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設定問題:聯絡作者和懷民的處境,我們體會到了他們貶謫的悲涼和無奈。但是,蘇軾還是一位豁達樂觀之人,難道這“閒人”二字僅僅是反映了他悲涼的心境,還有沒有其他感情。

  比如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出示幻燈片)

  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何處沒有美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閒人:閒情雅緻

  加上“唉”字再來讀讀這個句子,要求讀出作者的對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視和自己獨有的閒情雅緻。

  學生試讀。

  老師總結:只有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才能欣賞出景色的美妙,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忙著追求,忙著工作,迷失在富貴中,迷失在物慾橫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美麗的風景。丟掉了那一份閒情雅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唉”字的不同語氣的朗讀,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複雜的心境)

  齊讀課文,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是蘇軾和懷民在承天寺夜晚賞月,那麼,他們賞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同學們從修辭或者語氣上來分析此句。

  試讀此句:請同學們在“蓋竹柏影也。”前邊加上“噢”這個嘆詞,表達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情,試著讀一下。

  學生加上嘆詞試讀,師生共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同樣是加上嘆詞的方法,讓同學們在恍然大悟中體會詩人的喜悅心情))

  老師總結:(出示幻燈片)20xx年法國《世界報》這樣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進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了無數傳世傑作。

  師生配樂共讀

  六、精讀課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來,有這種豁達樂觀心態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燈片)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總結語:

  同學們,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