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1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2、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親情;
3、指導朗讀,要求會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準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和感情
【教學思路】
課前,指導學生上網,搜尋有關資訊,讓學生透過預習理解生字詞。課上先組織學生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翻譯古詩,透過朗讀、品味,深入理解古詩所包含的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精妙之處。再透過訓練,強化理解,達到檢查的目的。課後組織學生進行我國古代節日風俗調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一幅、有關茱萸的畫片兩張、大字課文、練習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
2、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介紹唐代重陽風俗。相機教“茱萸”一詞。
3、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是如何預習的,進行指導。
二、指導朗讀,理解古詩意思
1、組織學生自由的讀古詩,組內交流如何停頓。
2、組織學生交流朗讀。相機教“佳節”一詞。
3、指導朗讀,要讀出“××/××/×××”的節奏,讀出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4、指導學生逐步翻譯古詩的意思。(直譯)在古詩的右邊完成以下板書:
九月九日想念家鄉的兄弟
獨自一人在外地作他鄉的客人,
每逢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個人。
5、組織學生理解讀,比較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6、組織討論: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小結,並過渡:詩人是怎樣表達的呢?
三、品讀古詩,深入理解古詩
1、組織學生讀古詩,思考問題。
2、組織學生交流。
3、逐步提問:
①第一句中的一個“獨”和兩個“異”字,表達了怎樣的心情?談談孤獨和思念的關係。
②怎樣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王維怎樣的感情?它與“思念”有關嗎?為什麼?
④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最好的是哪句?為什麼?
4、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組間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5、小結古詩的寫法。
6、組織背誦,組內檢查。
四、組織練習反饋
1、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_______倍______
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小結
讀一則關於茱萸現狀的新聞,讓學生懂得,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的感情都無法表達。
六、興趣作業
調查我國古代節日風俗,互相交流交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透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透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裡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裡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裡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透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簡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4
一、活動設計背景
古詩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可能顯得有點枯燥,但透過故事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會讓他們興致盎然,並在積極地參與中,得到很多的收穫。結合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到來,先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意義以及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傳統活動,明白詩人要寫古詩表達自己的心情。
二、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五、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提問:古詩裡說了些什麼?
2、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才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裡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六、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七、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透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5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4.透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裡說了些什麼?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裡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透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3、重點學習生字“插、遍、遙、異”等。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2、體會詩中的思鄉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嗎?(是重陽節)重陽節是農曆的什麼時候?(農曆九月九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生齊讀課題兩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麼節?(生:老人節)
3、憶:想念,思念。
4、山東是指的什麼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並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裡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過渡語:在瞭解了詩的題目後,我相信大家現在一定很想讀讀這首古詩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朗讀古詩。
三、初讀課文,瞭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正音。
4、討論:讀了這首古詩,你讀懂了什麼?(不做彙報)
過渡語:我們現在一起來品讀古詩,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確嗎?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第一句: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憶”,思念,想念。
“佳節”指的是什麼節日?中國傳統的重要的團圓節日。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麼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面2句和後面2句各寫了什麼?
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後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麼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練習: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五、朗讀指導
1、劃分節奏
2、部分重點詞語重讀
六、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指導書寫
幾個容易錯的字:“插、遙、異、遍”等
八、小組討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願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練習:
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麼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4、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準備:
1、學生預習並瞭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組詩,首先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件出示古詩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麼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麼習俗?憶是什麼意思?教師簡述山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3、是誰在思念?你對王維有什麼瞭解?師補充簡介詩人。
過渡:王維為什麼要思念家鄉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的課外知識與所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以問題過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詩句。
1、範讀,齊讀古詩。
2、學生自學,理解詩意:先自由讀理解詩句並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再小組交流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首先指名說說已懂得的詩句意思,並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再指名說;最後齊讀古詩。
4、師述:讀詩不是弄懂詩的意思就行了,還要弄懂、體會出詩中的情感。透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什麼?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追問)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又是怎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學生分組自由討論。
6、交流發言。(重點抓住獨、異、倍、遍、少一人等詞語進行體會,相機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並感情朗讀)
7、感情朗讀。
(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信任學生,學生是可以讀懂詩句意思的。這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讀詩不僅是懂得意思,還要讀出蘊含在詩中的情感、意境,並教給學生從詩句中去體會感悟。)
三、複習《宿建德江》。
1、(出示詩句)這首詩我們已經學過了,誰來讀一讀?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詩中寫了詩人所見景物對錶達自己的感情有什麼作用?
4、感情朗讀。
(複習這首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應怎樣去理解體會詩中所蘊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詩中的詞句,去想象,去體會,才能真正的讀懂古詩。)
四、學習《泊船瓜洲》。
1、(出示詩句)說說題目的意思,對王安石的瞭解,簡介寫作背景。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3、班級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彙報自學所得。
(這一步驟是讓學生試著用所學到的方法去學習,以實現遷移、運用,使知識和方法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學習討論,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增強合作的意識,實現學生能力的互補。)
五、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詩,複習了一首詩,這三首詩有什麼共同之處?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什麼不同?
2、這三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說一段話用上這句詩嗎?
3、感情朗讀三首詩。
(我們今天學習古人的詩句,不僅是讓學生欣賞漢語文的藝術美、語言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優美的詞句,在適當時還應鼓勵學生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閱讀古詩的作用。)
六、作業。
1、同學們,你們現在離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來到我們實驗學校,肯定也會想家,想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嗎?試一試,寫一兩句詩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誦三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文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揭示課題,初讀古詩
齊讀課題
1、從題目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憶,兄弟,感覺到一種思念親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
2、帶著這種感受再讀一遍。
3、重陽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個人在這一天卻是悶悶不樂的,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學了這首詩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們就來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詩,學生自讀,並畫出生字
5、指名讀,糾正讀音,節奏
瞭解詩人。
你們說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這樣好,我們就來仔細的品讀這首詩吧。
三、抓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誰來彙報你讀後的感受?(詩人很孤獨)從哪裡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麼,體會到一些什麼?(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3.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麼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想象:先自己說一說
②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那麼怎麼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後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麼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麼?是啊,平日裡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麼的痛苦啊!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裡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裡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2.引誦:的確,這詩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遊子對家鄉往事的點點回憶!同學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至今僅僅是指重陽節思念親人嗎?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遊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結語: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後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感受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裡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裡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麼?為什麼說“少一人”?
4.出示重陽節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麼難過啊!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思念著我呢。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於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裡呢?同學們,願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讀這兩句詩。
四、感情誦讀。積累背誦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就讓我們都來做一回王維。再次深深地想念山東的兄弟吧!
五、總結全文,感情昇華
結束語: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湧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後無論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註釋:
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
憶:想念。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遠離家鄉。
佳節:美好的節日。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譯文: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裡,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絡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裡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裡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資訊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網路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說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著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裡常常想家,在節日裡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裡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說:(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裡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著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著登山,一邊採著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著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著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說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著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著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著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裡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著紙筆說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裡(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裡(家鄉),讓我們跟著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裡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說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說話。
e.師:王維思念著家人,家人也在思念著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說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資訊科技,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透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透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透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路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裡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透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裡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透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路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