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合集9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合集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匯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幹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查詢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 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 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詢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詢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裡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透過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什麼人的什麼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 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麼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3、能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初步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4、瞭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正確區分多音字,瞭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日的到來,聖誕節、元旦還有春節。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呢。(板書:佳節),指導書寫“佳”。 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麼意思?“逢”是什麼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瞭解文包詩,透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麼知道的?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的?(指名讀)

  (2)“扶老攜幼”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全家人扶老攜幼外出的時候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透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2、大街上這麼熱鬧,王維應該開心才對,他為什麼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呢?獨在異鄉為異客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你從哪裡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後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裡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現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係啊?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異鄉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加以區分,王維的家鄉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麼的——孤獨啊!誰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的“又”。 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麼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麼讓人高興啊!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啊!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隻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麼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這裡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麼?

  (2)看,王維的兄弟們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時此刻,他們會說些什麼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佳節 倍 思親

  異 獨

  教後反思: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透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後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願望是美好的,不過由於推翻了已經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並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並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後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瞭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裡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裡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後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後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後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藉助註釋、插圖,瞭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1個字,會寫3個字,重點指導書寫“異”字,上下結構,上邊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確讀寫“茱萸、佳節”詞語。注意“異”字與“導”字區別。

  2.背誦課文

  3.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這首詩寫了哪個傳統節日?寫出了什麼樣的節日情景?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抒發情感,匯入課題

  1.板書“佳節”(課件展示)

  師: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為什麼呢?

  2.師: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那麼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課件展示))知道重陽節嗎?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課件出示))

  是啊,過節時我們都是高高興興的,可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頭像)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展示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知道這句詩出自那裡嗎?(對,它就是出自我國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請開啟課本。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首詩!要求是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

  2.指名讀,正音。

  3.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準,詩句也讀順了。

  4.我們剛剛說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那麼它在古時候又有什麼習俗?(課件出示:說起重陽節,它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陰曆九月九日,都要佩帶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了。課件出示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有濃烈香味,莖可入藥。據說重陽節這天佩帶茱萸,可以避邪、消災。)像在端午節這天,大人們都要在自家的大門口插上一種避邪、消災的植物一樣。見過嗎?

  【設計意圖:重陽節對於學生來說有些陌生,但是透過課件提示這個環節,學生們就很容易瞭解重陽節的習俗文化。】

  5.請同學們把課題齊讀,想想,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想念、思念…)

  簡述“山東”的意思。(山東:是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說的山東省不同。)

  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重陽節這天,詩人很思念自己在家鄉的兄弟們。)

  6.對於我們的詩人王維,同學們又知道多少,誰來說說?(課件出示簡介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宋蘇軾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並稱“王孟”。)

  7.老師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課件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詩人在十幾歲時離開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產生思鄉念親之情。特別是在尤其是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為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8.現在我們瞭解了題目的意思,也知道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那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同學們有什麼感受?

  9.恩,真不錯!現在我們來欣賞朗讀。課件出示

  明明是閤家歡聚的重陽佳節,詩人為何會有如此的感嘆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後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會有新的感受。

  三、讀文悟情

  1.生讀詩,師巡視。

  2.讀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學生交流。(師板書課件出示:倍思親)。

  3.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給了你這樣的感受,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這些句子,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課件: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句詩的意思,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給的字義,自己試著說說它的意思。(課件出示:獨:獨自一個人。異鄉:他鄉。異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詩意: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作為他鄉的客人,每當遇到佳節就加倍的思念親人。)

  4.交流:誰想第一個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2)是啊!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板書華山東邊是家鄉,西邊是長安)它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兩個“異”字,更突出了詩人的“獨”。想想實際生活中,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啊!他是多麼的想念自己的親人啊!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在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來。(指名讀)

  【設計意圖:透過對詩句的理解,說出自己離開爸爸媽媽一段時間後的思念親人的情感,使學生更能體會詩人的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

  四、讀中體會感情,理解課文

  1.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學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副畫面?

  3.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日的場面?(指名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遙想兄弟們正在登高望遠”)

  五、情感湧現,吟詩抒情。

  1.師導: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求學,重陽佳節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想起了在家鄉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思鄉之情愈發濃了,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範讀整首詩)

  2.剛才,老師在誦讀這首詩時,把自己當作了王維,借這首詩來表達我對家鄉的思念,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也體會到了詩人的心情,那就來吟誦這首詩吧!

  3.指名讀。兩名學生讀後,對比評價,體現個性化朗讀。

  請同學們也像這兩位同學一樣,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指名讀)

  六、情感延伸,課外拓展:

  1.“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曆代就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師從其中選取了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文給大家賞讀,請同學們根據註釋來讀讀詩,體會同樣的思鄉之情,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

  2.學生自由練讀《靜夜思》。

  七、情感昇華,再次吟誦。

  1.在這飽含濃濃思鄉情的樂曲聲中,我們也即將結束這堂課了,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2.配樂齊誦詩文。

  八、課外作業

  請採訪一下你的家人或親友,他們外出學習、務工的時候,過節是否思念故鄉和親人,請親身體會一下“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髮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薰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資訊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網路瞭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瞭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並瞭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瞭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聖,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瞭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註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藉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說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麼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著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裡常常想家,在節日裡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裡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說:(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麼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麼?(生……)是啊,節日裡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麼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麼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並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著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著登山,一邊採著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著什麼;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著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說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麼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麼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著出遊,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著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著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裡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著紙筆說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覆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裡(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裡(家鄉),讓我們跟著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幹什麼呢?你從哪裡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說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說話。

  e.師:王維思念著家人,家人也在思念著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範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麼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說後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麼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註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後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後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後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資訊科技,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透過學校資源庫瞭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並從資源庫中初步瞭解認識了王維並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並瞭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透過這些查詢瞭解,有助於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透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透過查詢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麼“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後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路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路中搜尋瞭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裡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並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佳節”,

  透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瞭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並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裡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透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麼過節的。”然後藉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瞭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後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蒐集、查詢、瞭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後自己隨時可以藉助網路資源,自覺去學習瞭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鬆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3個生字。

  2. 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 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感情,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師:一則故事、音樂磁帶、蒐集重陽節的常識、教學掛圖或課件。

  學生:蒐集思念親人的古詩。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揭示課文題目

  1. 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古詩嗎?誰會背?(《鳥鳴澗》《畫》《相思》)

  2. 王維簡介: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他17歲時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 揭題、質疑、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詩歌。要求讀通句子。

  3.點名讀,讓其他學生注意聆聽,看朗讀者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

  4.藉助註釋、插圖,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體會意境

  1.全班齊讀詩歌,然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全班交流。

  (1)藉助註釋,合作學習,弄清詩句字面意思。學生對哪句有所得就說哪句,順序不限;教師還要重視多方互動與交流的作用,激勵學生融入自己的閱讀感受,綜合理解古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獨一人,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倍感孤寂。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本詩指重陽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登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種含有濃香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插茱萸,據說可以防災。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們頭上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個人。

  (2)質疑,交流。疑問主要由學生提出,答案則由交流得出結論。點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弄懂了些什麼。(濃濃的思鄉之情,有趣的民間風俗,對比的寫作手法,簡練的語言風格等)

  (3)有感情地朗讀。

  先讓學生自己悟讀,再點名讀並評議,接著集體讀,最後男、女生比賽讀。

  (4)背誦詩歌。

  自己試背,同桌互背,集體背誦。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都有親人,都在親人的關心和愛護下成長。如果現在你一個人漂泊他鄉、孤苦無依,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能否寫一寫你的真情實感?

  2.學生練筆,展示交流。(把優秀作品張貼在黑板上)

  3.背誦詩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詩外,你還蒐集到了哪些思念親人的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蒐集到的詩歌,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絡,使學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詩)

  2.課後練習。

  (1)把自己蒐集的古詩背熟。

  (2)自主把自己蒐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詩改寫成記敘文。

  (3)辦一期思鄉、思親為主題的古詩手抄報。(小組合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查詢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嶙髡吡髀兜母星欏?br>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學法,匯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瞭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瞭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你瞭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蒐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麼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裡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並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蒐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 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 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 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 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五、課外延伸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你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和你們的親人聯絡,表達你們的思念之情?

  有的說打電話,有的說寫信,有的說寄賀卡……

  教師肯定了學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親人聯絡,並且在交談時巧妙地用上“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

  生:(打電話)您好!外婆,重陽節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體好嗎?外婆,今天我們學了一首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一句寫得特別好,我把它送給您,“每逢佳節倍思親”,願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謝謝你的祝福,“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來接你啊!祝你學習進步啊!再見!(掌聲熱烈)

  生:(寫信)媽媽,您好!您去外地學習已經一個月了

  今天是重陽節,看到別人家都歡天喜地過節,我特別想念您!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媽媽,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學習進步!

  師:(深情地說)大家談得真好。讓我們把這句詩送給所有在外地工作的親人——

  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