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合集六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註釋]

  1.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簡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3、重點學習生字“插、遍、遙、異”等。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2、體會詩中的思鄉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嗎?(是重陽節)重陽節是農曆的什麼時候?(農曆九月九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生齊讀課題兩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麼節?(生:老人節)

  3、憶:想念,思念。

  4、山東是指的什麼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並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裡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過渡語:在瞭解了詩的題目後,我相信大家現在一定很想讀讀這首古詩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朗讀古詩。

  三、初讀課文,瞭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正音。

  4、討論:讀了這首古詩,你讀懂了什麼?(不做彙報)

  過渡語:我們現在一起來品讀古詩,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確嗎?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第一句: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憶”,思念,想念。

  “佳節”指的是什麼節日?中國傳統的重要的團圓節日。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麼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面2句和後面2句各寫了什麼?

  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後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麼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練習: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五、朗讀指導

  1、劃分節奏

  2、部分重點詞語重讀

  六、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指導書寫

  幾個容易錯的字:“插、遙、異、遍”等

  八、小組討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願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練習:

  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麼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說。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說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說。

  (3) 這裡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 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 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句意讓學生說。)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2) 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3) 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五、課外延伸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你準備以怎樣的方式和你們的親人聯絡,表達你們的思念之情?

  有的說打電話,有的說寫信,有的說寄賀卡……

  教師肯定了學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親人聯絡,並且在交談時巧妙地用上“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

  生:(打電話)您好!外婆,重陽節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體好嗎?外婆,今天我們學了一首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一句寫得特別好,我把它送給您,“每逢佳節倍思親”,願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謝謝你的祝福,“每逢佳節倍思親!”說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來接你啊!祝你學習進步啊!再見!(掌聲熱烈)

  生:(寫信)媽媽,您好!您去外地學習已經一個月了

  今天是重陽節,看到別人家都歡天喜地過節,我特別想念您!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媽媽,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學習進步!

  師:(深情地說)大家談得真好。讓我們把這句詩送給所有在外地工作的親人——

  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4.透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裡說了些什麼?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裡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透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活動名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言)

  活動目標:1.理解古詩所描述的內容及詩句。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活動準備:1.幼兒用書、音樂、DVD、茱萸圖片。

  2.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活動過程 個性化的修改

  一、欣賞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

  古詩裡說了些什麼?

  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2.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才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①在這首古詩裡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②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三、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提問:

  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活動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2、幫助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親情;

  3、指導朗讀,要求會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準確理解古詩的意思和感情

  【教學思路】

  課前,指導學生上網,搜尋有關資訊,讓學生透過預習理解生字詞。課上先組織學生交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翻譯古詩,透過朗讀、品味,深入理解古詩所包含的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精妙之處。再透過訓練,強化理解,達到檢查的目的。課後組織學生進行我國古代節日風俗調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具準備】

  中國地圖一幅、有關茱萸的畫片兩張、大字課文、練習紙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

  2、板書課題,指導學生理解課題,介紹唐代重陽風俗。相機教“茱萸”一詞。

  3、組織學生介紹自己是如何預習的,進行指導。

  二、指導朗讀,理解古詩意思

  1、組織學生自由的讀古詩,組內交流如何停頓。

  2、組織學生交流朗讀。相機教“佳節”一詞。

  3、指導朗讀,要讀出“××/××/×××”的節奏,讀出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4、指導學生逐步翻譯古詩的意思。(直譯)在古詩的右邊完成以下板書:

  九月九日想念家鄉的兄弟

  獨自一人在外地作他鄉的客人,

  每逢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個人。

  5、組織學生理解讀,比較讀,體會詩人的感情。

  6、組織討論: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小結,並過渡:詩人是怎樣表達的呢?

  三、品讀古詩,深入理解古詩

  1、組織學生讀古詩,思考問題。

  2、組織學生交流。

  3、逐步提問:

  ①第一句中的一個“獨”和兩個“異”字,表達了怎樣的心情?談談孤獨和思念的關係。

  ②怎樣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王維怎樣的感情?它與“思念”有關嗎?為什麼?

  ④你覺得這首詩寫得最好的是哪句?為什麼?

  4、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再組間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5、小結古詩的寫法。

  6、組織背誦,組內檢查。

  四、組織練習反饋

  1、解釋帶點的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_______倍______

  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王維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課堂小結

  讀一則關於茱萸現狀的新聞,讓學生懂得,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的感情都無法表達。

  六、興趣作業

  調查我國古代節日風俗,互相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