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將進酒》教案四篇

《將進酒》教案

《將進酒》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進酒》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將進酒》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準確把握情感基調並背誦全詩。

  學習起興、用典、誇張手法在詩中的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賞析詩中情感脈絡之變化,能用準確流暢的語言概括全詩內容與情感。

  能品味詩人婉曲語言中的深層含義,並學會聯想比較的鑑賞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正確認識詩人對自我的肯定與對現實不滿的矛盾思想,認識“以酒銷愁”的歷史文化背景與人文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品味鑑賞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杜甫《飲中八仙歌》匯入,談談詩中禮拜形象。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二、背景簡介(略),聯絡《夢遊天姥吟留別》名句。

  1、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時何時換?

  2、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3、

  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三、朗讀全詩,教師範讀。

  (注意節奏點,用韻、語調變化)

  四、分層賞析,理清脈絡,幫助誦讀記憶。

  感情線索:悲——歡——樂←—歌—→願——恣——愁(首尾呼應)

  ↑↓

  自己高|潮 轉折 萬古(憤激、無奈——豪爽、曠達)

  (自信)

  全詩詩眼:悲愁——感情基調:憤激。

  全詩中心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品味思考交流】

  開頭四句與全詩主旨關係

  渲染慷慨悲涼氣氛,為第二段“歌弦”作鋪墊,也與“天生我材必有用”構成對比反襯效果。

  “天生我材必有用”與開頭之“悲”,後來之“願”有矛盾嗎?你怎樣理解?

  思想情感的矛盾統一: 入世思想:我必有用——突出憤激之情

  出世思想:聖賢寂寞

  作者為什麼舉“曹植”為例,說明“古來聖賢皆寂寞”?(略)

  “與爾同銷萬古愁”中“愁”的物件範圍有多大?試舉例。

  往古聖賢不被君王賞析之人。

  自己與自己同時代人。

  以後和自己同命運之人。

  五、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練習默寫全詩。

  二、談談你最欣賞的名句與欣賞的原因,說說若在作文中引用,可以適合什麼話題。

  【把討論結果寫出提綱,課後整理與同學交流】

  三、預習《兵車行》

  讀懂詩句,初步掌握內容及情感基調。

《將進酒》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主要字詞,進行必要的詞語積累。

  2、能力目標

  聲情並茂的品讀詩詞,培養學生朗誦詩歌、鑑賞詩歌的能力。

  3、素養教育目標

  瞭解作者懷才不遇的苦悶和豪放不羈、樂觀自信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詩詞,培養學生朗誦詩歌、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由悲而歡而憤而狂放的複雜矛盾的思想情感。

  【教學設想】

  透過誦讀與探究討論來鑑賞作品。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授課步驟 自主地帶 互動空間 教師站點

  匯入新課

  回憶中國古典詠酒詩,以酒與詩的“緣分”匯入新課。

  詩歌初讀

  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討論並把握詩人複雜多變的思想情感

  教師指導下,學生可個別誦讀,可集體誦讀。

  1. 校正字詞。

  2. 個別誦讀,教師指導。

  3. 齊讀。

  4. 體會文章情感。

  教師適當指導,各組代表各抒己見。情感脈絡如下:

  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

  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

  3、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導誘發,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適當引導,並相應補正。

  誦讀指導

  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掌握詩歌朗誦的相關技巧,學會聲情並茂地朗誦詩歌。

  適應著詩人情感的變化,朗誦時,可注意以下技巧:

  1、 注意節奏:例,“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節奏要適當加快。師範讀,生跟讀。

  2、 讀重音:例,“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三百杯”須重讀,要讀得鏗鏘有力。生讀,師範讀,生集體跟讀。

  3、 讀四聲:例,“將進酒”,三字聲調要讀足,飽滿,教師示範。

  4、 拖長調:例,“五花馬,千斤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五花馬,千斤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節奏要加快,“與爾同銷萬古愁”可兩字一頓,並加長音調。師範讀,生自讀。

  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學生代表展示誦讀。

  根據詩人情感,點撥朗誦技巧,並示範誦讀。

  課堂拓展、引申

  藝術特色

  分組討論,深入探究,賞析詩中經典名句。

  相互討論

  展示答案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對於上述經典詩句,你是怎樣認識和理解的?(適當結合自己的專業)

  根據教師引導,學生引申發揮。

  學生思考:

  本首詩歌哪些詩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分別寫出了什麼?

  參考答案如下: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言黃河源頭之高。

  2、會須一飲三百杯:言飲酒之多。

  3、斗酒十千自歡鱈:言酒價之高。

  4、與爾同銷萬古愁:言愁怨之深。

  師生共同賞析經典名句。

  引導、分析、補充

  小結

  號召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古典文化精華

  佈置作業 結合自己的專業和本文作者所表現出來的樂觀自信的精神,寫一段文字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檢測題目:

  一、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將領(jiàng) 將出(jiāng) 將進酒(jiāng)

  B.金樽(zūn) 酌酒(zhuó) 千金裘(qiú)

  C.饌玉(zhuàn) 戲謔(nuè) 岑夫子(cēn)

  二、填空題

  在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開頭四句寫__,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寫___,“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主人”句至結尾寫_____之情。

  三、下列對詩中的詩人形象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 詩人懷著平生之得志,又逢老友相聚,縱酒狂歌,互訴衷腸,感到無限快樂。

  B. 詩人大聲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罷休,表現他已暫時從悲感中突破,豪氣洋溢。

  C. 詩人頻頻舉杯相邀,氣氛熱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來。

  D.詩人高歌后酒興更濃,不惜寶馬金裘換酒暢飲,活現慷慨爽快之態。

《將進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複雜性(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

  2、探究詩人狂放性格的由來,體味本詩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體味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詩人狂放性格的由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

  “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名句佳篇都與灩灩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二)簡介背景

  我們在學習《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時候知道,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後,又重新踏上了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將進酒》這首詩則是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距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勳應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個好朋友登高飲宴,借酒放歌,抒發情懷。

  (三)解題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名。將,讀qiāng,“請”“願”的意思。“將進酒”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李白的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四)整體感知

  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這是他的傲世態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積極的內容。

  給學生五分鐘朗誦全文(先自由讀,再1齊讀),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讀後點評)。

  (五)鑑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悲壯之情。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湧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極言人生短促。)

  開頭四句運用誇張的修辭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

  之前,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彷彿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儘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感情朗讀(自己先示範,後學生齊讀)

  但詩人深知“白髮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而寫歡樂之情。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儘管詩人在政治上並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於是連呼“烹羊宰牛”(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於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女生感情朗讀。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鐘鼓”本意指樂器,這裡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鐘鼓饌玉”在這裡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藉此把長期鬱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洩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汙行徑,因而說“但願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聖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聖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讚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這裡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男生感情朗讀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講究馬的裝飾,會把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五瓣的就叫五花馬。在這裡指名貴的馬。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要毫不猶豫的去買,這就反客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極點。(提問:這種狂放是不是可信的,為什麼?)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體齊讀。

  3、小結: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壯——歡樂——憤激——狂放(初讀一兩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展的脈絡以後,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核心則是憤激)。

  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於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

  這萬古的愁從何而來呢?請同學們結合背景,結合你所瞭解的李白。(找同學回答)

  4、探究詩人狂放性格的由來。

  (1)政治遭遇(詩人李白的政治夢想與詩人的秉性、情趣、個性的人格)

  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年),這一年,李白已經51歲,八年之前,李白到長安尋求功名,進入到統治中心以後,他原本以為能夠幹一番事業。然而現實卻不容許他這樣做,所以現實的政治遭遇使他鬱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著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個夢,然而,當無法企及的現實無情地擺在李白面前時,他的夢碎了。於是,他開始縱酒,他開始狂歌,開始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愁苦。文中他以聖賢自稱,以喝酒排解內心的苦悶,以縱酒來對抗現實的齷齪,以精神的曠達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因為他是謫仙人,所以他必定擁有恣情傲物的權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樑。

  (3)對絕對自由的嚮往與現實性的矛盾

  錢穆先生的《中國文學論叢》中這樣寫到“……(李白)自己的生命還想要超出世間。……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這個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內心深處所期望的不是在現世規則之下對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規則對宇宙萬物的掌握。或者說,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萬丈,也由於相同的緣故而倍受打擊。

  正是以上的種種原因是的李白成為了一個複雜的、立體的自我,成為了宇宙間一個大寫的“人”字。

  這種複雜的個性體現在詩歌之中,則是快、狂、逸、達。

  (再根據遭遇和矛盾齊讀課文)

  (六)全文總結:

  李白是詩人,是酒仙。詩人的思維是穿越今古的羅盤,承前一千年,啟後一千年。詩人搖擺的身軀不羈於長安城內的鶯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於唐代以後悠悠千載。詩人放蕩的思緒飄蕩於崇山峻嶺之間,遊弋於碧波萬傾之中,面對無人理解的苦惱、傷楚、迷頓,還不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來得瀟灑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記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歷史當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頹然而廢,只在某個月夜輕輕嘆息一聲,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就是李白,這就是那個把包羅永珍的軀體釋放於長天大地的李白,這就是那個醉出一個詩仙,灑出千古詩章的李白。

  讓我們還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詩句來結束我們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給學生十分鐘,練習背誦。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佈置作業:

  1、背誦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將進酒》教案 篇4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的曲調,題目的意思是“勸酒歌”。作者的這首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年,他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曾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教學目標

  1.透過李白“借酒澆愁”的虛無消沉的消極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對現實的憂患思想,瞭解“酒”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涵義。

  2.鑑賞“將進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內心的詩歌特色。

  3.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即大膽的誇張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重點:

  1.瞭解李白的生平事蹟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把握本詩的題旨。。

  2.把握本體意境張揚、誇張大膽、想象豐富的浪漫主義的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詩美特點並對其內涵有所瞭解。

  教學方法:賞析與討論

  【教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2、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讚歎:“李白斗酒詩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否則,生活將缺多少情趣,詩人將缺多少靈感,人類將缺多少美文詩篇。酒與詩,好像天生就結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學們都知道哪些詠酒的詩句?

  二、寫作背景

  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此時,詩人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將進酒》,樂府舊題,內容多寫飲酒放歌時的情感。

  三.誦讀感知

  1.詩中一會兒“高堂明鏡悲白髮”“與爾同銷萬古愁”,一會兒又“人生得意須盡歡”“烹羊宰牛且為樂”,到底是“悲愁”還是“歡樂”?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於豪放不羈之中深蘊情才不遇、時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讀的時候要於狂飲縱歌之中把握好詩人深沉的愁緒。

  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感慨時光流逝,應該用什麼語調來讀?

  深沉悲愴,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要有氣勢。

  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應該怎樣讀?

  這幾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體現,於深沉的悲緒中洋溢著暫時的歡樂,應讀得充滿喜悅,而且是稍帶誇張的喜悅。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四個三字句,酒酣之時,喜悅之至,短句疊用,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要讀得充滿喜悅之情,節奏要快,聲音有力。

  4.“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後兩句是全詩的中心句,也是李白在詩中表明志向的主旨句,該怎樣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