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李賀《將進酒》的相關介紹

李賀《將進酒》的相關介紹

李賀《將進酒》的相關介紹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下面是對李賀《將進酒》的相關介紹!

  李賀《將進酒》

  【作品介紹】

  《將進酒》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前四句寫筵席之華貴豐盛;五、六句寫動態的歌舞;七、八兩句點明宴飲的時間;最後引用古人以反語結束。這首詩前面極寫美酒佳餚歡歌妙舞,人生之享樂似乎莫過於此,結尾突然翻轉,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墳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詩人強調的是生的快樂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的對比中,詩人著意表現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鑄就的生命悲愁。

  【原文】

  將進酒

  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白話譯文】

  明淨的琉璃杯中,斟滿琥珀色的美酒,淅淅瀝瀝槽床滴,濃紅恰似火齊珠,煮龍肝,爆鳳髓,油脂白,點點又似淚珠湧,錦鄉帷簾掛廳堂,春意呵濃濃,笛聲悠揚如龍吟,敲起皮鼓響咚咚,吳娃楚女,輕歌軟舞,其樂也融融,何況春光漸老日將暮,桃花如雨,飄落滿地紅,勸世人,不如終日醉呵呵,一日歸黃土,縱是酒仙如劉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說夢。

  簡析

  這首詩以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切體驗。其藝術特色主要可分以下三點來談。

  一、多用精美名物,辭采瑰麗,且有豐富的形象暗示性,詩歌形式富於繪畫美。

  此詩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時行樂情景,作者似乎不遺餘力地搬出華豔詞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寫筵宴之華貴豐盛: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濃”、“真珠紅”,廚中餚饌是“烹龍炮鳳”,宴庭陳設為“羅幃繡幕”。其物象之華美,色澤之瑰麗,令人心醉,無以復加。它們分別屬於形容(“琉璃鍾”形容杯之名貴)、誇張(“烹龍炮鳳”是對廚餚珍異的誇張說法)、借喻(“琥珀濃”“真珠紅”借喻酒色)等修辭手法,對渲染宴席上歡樂沉醉氣氛效果極強。妙菜油爆的聲音氣息本難入詩,也被“玉脂泣”、“香風”等華豔詞藻詩化了。運用這麼多詞藻,卻又令人不覺堆砌、累贅,只覺五彩繽紛,興會淋漓,奧妙何在?乃是因詩人懷著對人生的深深眷戀,詩中聲、色、香、味無不出自“真的神往的心”(魯迅),故詞藻能為作者所使而不覺繁複了。

  以下四個三字句寫宴上歌舞音樂,在遣詞造境上更加奇妙。吹笛就吹笛,偏作“吹龍笛”,形象地狀出笛聲之悠揚有如瑞龍長吟──乃非人世間的音樂;擊鼓就擊鼓,偏作“擊鼉鼓”,蓋鼉皮堅厚可蒙鼓,著一“鼉”字,則鼓聲宏亮如聞。繼而,將歌女唱歌寫作“皓齒歌”,也許受到“誰為發皓齒”(曹植)句的啟發,但效果大不同,曹詩“皓齒”只是“皓齒”,而此句“皓齒”借代佳人,又使人由形體美見歌聲美,或者說將聽覺美通轉為視覺美。將舞女起舞寫作“細腰舞”,“細腰”同樣代美人,又能具體生動顯示出舞姿的曲線美,一舉兩得。“皓齒”“細腰”各與歌唱、舞蹈特徵相關,用來均有形象暗示功用,能化陳辭為新語。僅十二字,就將音樂歌舞之美妙寫得盡態極妍。

  “行樂須及春”(李白),如果說前面寫的是行樂,下兩句則意味“須及春”。鑄詞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亂落如紅雨”,這是用形象的語言說明“青春將暮”,生命沒有給人們多少歡樂的日子,須要及時行樂。在桃花之落與雨落這兩種很不相同的景象中達成聯想,從而創出紅雨亂落這樣一種比任何寫風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為驚心動魄的境界,這是需要多麼活躍的想象力和多麼敏捷的表現力!想象與聯想活躍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賀形象思維的一個最大特色。他如“黑雲壓城城欲摧”、“銀浦流雲學水聲”、“羲和敲日玻璃聲”等等例子不勝列舉。真是“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杜牧《李長吉歌詩敘》)。

  由於詩人稱引精美名物,運用華豔詞藻,同時又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詩歌具有了色彩、線條等繪畫形式美。

  二、筆下形象在空間內作感性顯現,一般不用敘寫語言聯絡,不作理性說明,而自成完整意境。

  詩中寫宴席的詩句,也許使人想到前人名句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客中作》),“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杜甫《麗人行》),相互比較一下,能更好認識李賀的特點。它們雖然都在稱引精美名物,但李賀“不屑作經人道過語”(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序》),他不用“琥珀光”形容“蘭陵美酒”──如李白所作那樣,而用“琥珀濃”取代“美酒”一辭,自有獨到面目。更重要的區別還在於,名物與名物間,絕少“欲飲”、“盛來”、“厭飫久未下”等等敘寫語言,只是在空間內把物象一一感性呈現(即有作和理性說明)。然而,“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諸物象並不給人脫節的感覺,而自有“盛來”、“欲飲”、“厭飫”之意,即能形成一個宴樂的場面。

  這手法與電影“蒙太奇”(鏡頭剪輯)語言相近。電影不能靠話語敘述,而是透過一些基本視象、具體畫面、鏡頭的銜接來“造句謀篇”。雖純是感性顯現,而畫面與畫面間又有內在邏輯聯絡。如前舉詩句,杯、酒、滴酒的槽床……相繼出現,就給人酒宴進行著的'意念。

  省略敘寫語言,不但大大增加形象的密度,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活躍的聯想,使之能動地去填補、豐富那物象之間的空白。

  三、結構奇突,有力表現了主題。

  此詩前一部分是大段關於人間樂事的瑰麗誇大的描寫,結尾二句猛作翻轉,出現了死的意念和“墳上土”的慘淡形象。前後似不協調而正具有機聯絡。前段以人間樂事極力反襯死的可悲,後段以終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過來表露了生的無聊,這樣,就十分生動而真實地將詩人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無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悶揭示出來了。總之,這個樂極生悲、龍身蛇尾式的奇突結構,有力表現了詩歌的主題。這又表現了李賀藝術構思上不落窠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