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揣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
【教學重點】
1、雪後奇景的賞及瞭解作者遊湖的雅趣。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與學過程】
一、匯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無論陰晴雨雪,總是各具風韻的。我們來欣賞幾首古人詠西湖的詩(多媒體展示)。
這幾首詩歌都是描寫西湖美景的,因為詩人的視角不同,西湖所呈現的美也不同。今天,我們就隨張岱去欣賞一下雪後的西湖美景。(出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整理後明確,多媒體展示。
2、湖心亭簡介:
請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簡單介紹湖心亭。
3、誦讀比賽:
⑴聽課文錄音,掌握字詞讀音,學習朗讀方法,注意語氣語調。
⑵給加點字注音。
⑶自由朗讀(3分鐘),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準備誦讀比賽。
(評委由班長、學習委員擔任)
4、疏通文意:(解詞比賽)
以小組為單位,搶答下例題目。答對得十分,答錯不得分。一個小組搶答錯誤後,其他小組可再次搶答,每小組只一次答題機會,每題只答兩次。(班長為記分員)多媒體展示搶答題。
5、整體把握課文:
⑴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⑵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三、品讀賞
1、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為什麼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為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讀出來。
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裡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紀年,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2、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麼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譯)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幹嘛?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齊讀。請同學起來譯一下。
明確:“霧凇,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⑴誦讀。
⑵雪後奇景的賞(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①思考:作者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麼是白描?(研討與練習一•2)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用詞較少,沒有華麗的辭藻)
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們剛才欣賞的詩中有這樣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描”就是──“淡妝”。
②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哪些詞語體現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徵?“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③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括一下,第一句是對什麼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麼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區域性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區域性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④修辭──誇張,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結
這篇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雅緻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運用嫻熟老練,渾然天成;以敘事為線索,重在描繪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脫俗的情懷,孤芳自賞的性格。如此精美絕倫、形神兼備的小品文,學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作者這種消極避世的意緒,還應該批判地對待。
五、作業
1、比較《江雪》與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
2、創新活動:根據文章、意境、情感,創作一幅對聯。教師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