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

  《湖心亭看雪》是人們家喻戶曉的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歷年來無不被文人們交口稱讚,是著名的詩人張岱的作品。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讀後感,歡迎閱讀!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篇一: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後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後,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託於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裡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對於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麼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只用“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痴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痴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們在迷戀那景物人情描寫的同時,它文字背後的東西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咀嚼的。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篇二:

  《湖心亭看雪》看完啦,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的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僅160餘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豔,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他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著眼,一個“絕”字,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的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

  “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湖面上雪花、水汽茫宕一片的景緻生動的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混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

  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乘坐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裡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著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溼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在小屋裡,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的的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湖心亭看雪的讀後感篇三:

  春節放假,難得餘暇,系統地通讀了《古文鑑賞辭典》。這部鉅著所編纂的130篇文章,都是歷代文學大家的千古名作,可以說篇篇精彩,字字含金。尤其讀到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更是拍案叫絕。這篇文章僅有159個字,可以說筆墨精練,通篇洋溢著詩的意趣。文章儘管很短,但短而不凡,故將全文敬錄於此,願與讀者共同鑑賞: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文章到此作結。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十二月”,正是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點明作者居住在西湖附近。開頭兩句,看似平常,卻從時間、地點兩個方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讀來頓感寒氣襲人。文章之妙,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是透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西湖封凍,人、鳥都不敢外出,湖上一片寂靜。一個“絕”字,表現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嚴冬夜景。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覺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由此使我不由地聯想起唐代詩人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以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江雪中獨有一位垂釣的漁翁。而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這裡“湖中人鳥聲俱絕”,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留下了伏筆。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後,嚴寒之日也;“更定”者,夜闌人靜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夜闌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何等雅興!從這裡不難看出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傲骨。

  接下來,作者以極其簡練的筆調來描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真是一幅傳神的湖山雪夜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混蒙不分。“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疊用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全寫活了。天、雲,上也;山、水,下也。這兩句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一片,渾然難辨的景象。緊接著轉換視角,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詩意濃厚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般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似無,依稀恍惚的感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數量詞的駕馭功夫已經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請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天地化一,混茫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描寫湖中之景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從“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用如此幾個簡單的量詞就寫出了視線的移動、小船的前行、景物的變化,真可謂神來之筆,實在讓人敬佩。

  隨著小船的行進,距離湖心亭越來越近。在此,作者又道出了一個奇特的境況:“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了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沒有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足見其用筆之精道,寫作之技巧。“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然發之於二客,實乃作者心聲。這種寫法妙就妙在作者不發一語,卻心跡全然。二客“拉餘同飲”,頗有欣逢知己之樂。這似乎給冷寂的西湖增添了一分暖意,然而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悽清的基調。“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也為了不負此湖中勝景。“強飲”者,說明作者本不勝酒力,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至此讓讀者不難理解,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萍水相逢,後會無期。這一補敘之筆並非多餘,從中流露出作者的無限惆悵:茫茫乾坤,知己難逢,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之間各奔西東,豈不愴然!

  文章寫到這裡,也算得言清意盡了。但作者筆鋒忽轉:“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讀到此,不能不使人扼腕驚歎!這20個結尾字有如畫龍點睛,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把一個“痴”字寫得活靈活現。所謂“痴似相公”之“痴”,並非減損相公之“痴”,而是以此來反襯相公之“痴”。“喃喃”二字,把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心態描寫得非常逼真,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20個字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