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CAI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間準備
放映《子午書簡》中家同十家中蘇軾部分。
二、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醜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們學習他被貶滴黃州時寫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遊》。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
⑴ 念/無與無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⑵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名的含義,男女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迴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⑴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⑵ 念無與為採者:(思考、想到)
⑶ 月色入戶:(門)
⑷ 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⑸ 懷民亦未寢:(睡)
⑹ 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⑻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⑴ 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⑵ 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⑶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⑷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⑸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師:透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下一回我們舉行挑戰。
師:師生朗讀比賽(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據朗要求,作點評。)
四、精讀課文,與文字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後分組討論,再搶答。
⑴ 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⑵ 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⑶ 夜遊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詞句,再體會作者心情)
⑷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遊的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生成答案預設:
⑴ 一是因為作者被貶滴,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寫作背景連結: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如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寫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住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恥無權的閒客。
⑵ 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透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⑴ 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麼?
⑵ 刪一刪,品修辭:
①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 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為什麼?
預設參考答案:
⑴ 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新增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⑵ 刪去後當然不好。因為原句(一)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來是天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不僅出奇制勝,而且更顯空靈。原句(二)把庭中當作水中來比喻,說藻荇交橫,給人如臨水池之感,最後以“蓋竹柏影也”點透真情,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個空靈、皎潔、恬靜的月夜之中。而刪去後,不但沒了新意生動形象,更改變了原意。
⑶ 為降低教學難度,先出現關鍵詞句,再讓學生體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尋(有急切訪友之情) 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
相與步於中庭(一份閒適,一份從容)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⑷ 月光雖非夜之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可覓,處處可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借“何夜”何處一句點明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真諦。這也正是作者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這裡的“閒人”並非是閒極無聊,無所事事之人,你認為“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
具有閒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壯志難酬,一貶再貶,可見他的無奈與悲涼,他何嘗要做一個閒人呢?賞月只不過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罷了。
五、與作者對話
面對此景此情,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師:解讀了文字,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師小結:
蘇軾雖遭“文字獄”,被貶到黃州,心情鬱悶,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遊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他坦蕩、曠達,笠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時,更要感受到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我們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我們一起來背誦課文。(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裡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著團圓;要麼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
欣然:高興地遂:於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脫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走走。考慮到周圍沒有什麼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裡溜達。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裡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啊!
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閒的人像我們倆而已。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 體會作者的複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匯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範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裡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閒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複雜的心情。
(對於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儘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著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複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佈置作業
為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為現代文。老師給出範文。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匯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於是;
蓋:大概、原來;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複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複述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充套件: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六、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敘事: 尋友賞月
寫景: 月色竹柏
抒情、議論: 曠達胸懷
王武警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月夜圖片、多媒體
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蘇軾的生平及《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投影月夜圖作為背景,播放鋼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入課題。)音樂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讓我們跟隨著這優美的旋律,踏著這融融的月色,一起來賞析蘇軾的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遊》。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幻燈片2,學生齊讀目標,教師再作強調。)
2、簡介蘇軾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主要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重點是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然後由老師點評、補充。)
3、請個別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聽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6、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7、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燈片4)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並說說該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戶窗戶
⑵欣然起行高興地
⑶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於是、就
⑸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原來
⑼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b、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是否一樣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研讀及賞析。
1、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燈片6)
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麼特點,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簡要談談。(提問點評後投影幻燈片7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部分。)
月光如水皎潔空靈
4、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為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後提問。)——幻燈片8
(a、叢中蛙鳴不斷。b、村中狗吠雞鳴。c、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文中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6、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提問明確後投影幻燈片9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句。)
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7、你認為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幻燈片10)
明確1、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2、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四、小結。(幻燈片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為最迷人的那一剎那。(要求學生用5分鐘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後在書面上起草,10分鐘以後,老師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老師可作適當的點評。)
六、佈置作業。
1、把拓展延伸的練習“月夜下那最美麗的一剎那”重新修改並續寫完畢。
2、背誦並默寫《記承天寺夜遊》。
3、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
附: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文言文、寧靜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讀出文章的韻味。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準備:
課件、音訊資料、文字資料
學情分析:
本文是蘇軾的名作,但其中的複雜感情對於未經世事的八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所以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裡就點到為止了,不再深入探討。重點放在朗讀和重點字詞句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級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學們有沒有欣賞啊?(沒看到)太可惜了!但有關月亮的詩句應該記得一些吧!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讓我們乘坐時空隧道機來到元豐六年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學生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寫作背景:蘇軾少年時即精通經史,善於寫文章。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蘇軾被貶於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三、朗讀,讀出韻味。
1、學生齊讀。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錯讀)
2、學生齊讀(讀清句讀)
3、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重點字詞句。(賽一賽)
月色入戶:門念無與為樂者:思考、想到遂:於是懷民亦未寢:睡覺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積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了罷了。
翻譯完以後請同學們再朗讀一遍。
4、學生齊讀,提示:但、蓋、念三個字拖長點音,讀出文言味。
5、抽個別學生朗讀這三句話,再評點。
6、引導學生看標題,突出”夜“字,讀出寧靜的味道。
7、再讀課文,讀出“欣然”的欣喜味,“念無與為樂者”的失落味,“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味。
四、說夜遊,賞美景,發感慨。
1、在標題前加上人物、事件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晚上,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賞月。
2、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為什麼尋張懷民共遊?
明確: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們都是被貶之人,有著共同的感慨。
插入張懷民的資料:張懷民,名夢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他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到了何種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賞到如此美景,有什麼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
A、貶謫的悲涼
B、人生的感慨
C、賞月的欣喜
D、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2、“閒人”一詞透出了一種曠達、樂觀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蘇軾身上學到了什麼?(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
你面對挫折的態度。)
七、小結:
本文寫作者夜遊承天寺見到的美景,表現了詩人雖遭貶謫卻不以為意的豁達胸襟。告訴我們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八、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7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並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閒”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字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譁眾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螢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開啟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與為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於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為下面的賞讀張本。)
三、賞讀
1、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遊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閒”。
2、找找他們的“閒”,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閒”?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閒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閒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閒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閒。唯其閒,才夜遊,才賞月夜之景。
3、那麼,這裡的“閒”到底是什麼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閒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閒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裡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閒情雅緻的閒。)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閒”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本文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一年的基礎,再加上本文文字淺顯,因而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自主疏通課文。在理解關鍵詞語的基礎上,能從整體上理解課文的意思。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背誦優秀詩文”的要求。在教學中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的朗讀並背誦課文,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重點的詞句,並做積累。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合作討論學習,能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反覆誦讀,進行欣賞、想像訓練。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略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意境深遠的抒情小品。作者寫景抒情別具匠心,需要反覆朗讀,仔細品味。在讀的過程中逐漸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確定教學重點: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的程度確定教學難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感受作者樂觀豁達的胸懷。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方法上主要採用1、反覆朗讀,仔細品味。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透過欣賞、探究、感悟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一、情景匯入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就是這麼與眾不同的一個,再苦澀的遭遇,再難言的酸辛,再激憤的心境……在他這裡,都能以最美的姿態永遠留於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無味的地方,在內心芬芳的他那兒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記承天寺夜遊》就是這樣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和蘇軾同遊承天寺,體味其中的魅力與情懷。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十二月出獄後,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
三、細細讀,熟悉課文內容
1、錄音範讀。
要求: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揣摩作者的情感。
2、學生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2、相與∕步於中庭。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4、請一名同學範讀,其他同學根據朗讀要求適當做出評價
5、全體同學齊讀,體會作者感情。
四、翻譯課文。
1、學生展示預習成果。
要求:分三組展示文中重點的字詞和句子的含義,每組推選出一名組長和組員以師生的形式配合展示詞句的含義,其他組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來,由這一組負責解釋,不會的可以請求援助,展示結束後,評出最佳表現組予以加分。
(知識擂臺賽,挑戰你就來。小組展風采,合作樂開懷。)
2、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學生分組回答。
請注意這些詞語的含義
l念無與為樂者
l遂至承天寺
l相與步於中庭
l懷民亦未寢
l蓋竹柏影也
l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這兩個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五、合作討論,探究情感
1、品美
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體現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月色空明清澈的特點。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月色:庭院中明亮的月光灑下來,整個院子就像是一個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種水草千姿百態、搖曳多姿,仔細一看,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多美呀!九百年前的那輪明月彷彿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緩緩走來。這麼美的句子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的語氣)
邊讀邊展開想象再現畫面。
清澈透明的月色,聲情並茂的朗讀,如果再配上一幅搖曳多姿的畫卷,那可真是錦上添花啊!(展示學生畫卷)
2、探閒
①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閒”的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相與步於中庭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蘇軾此時被貶黃州是一個閒人,為什麼他還有閒情欣賞空明的月色呢?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軾?
蘇軾雖然被貶黃州做著有名無實的官職,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悅性,從容流連於月光之下。表明他並不把貶謫之事放在心上,心胸寬闊不汲汲於名利。蘇軾被貶不僅生活清閒,而且有閒適的心情,是閒情逸致的體現。
(棄睡起行,邀友同樂,踏月夜遊,何其灑脫。)
作者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從容面對困難,豁達從容,不汲汲於名利。
“一切景語皆情語”,空明的月色灑滿庭院,更是從閒人的心中氤氳而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於發現生活之美的樂觀豁達的蘇東坡!
③齊背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作者豁達的情懷。
短短的84個字讓閒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閃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3、悟情
面對承天寺空明的月色,面對豁達的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
六、多情的月兒
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溼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七、課堂總結
蘇軾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樂觀豁達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八、作業
以《我所瞭解的蘇軾》為題寫一篇練筆。
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空明
閒人:豁達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9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透過帶領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透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閒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齊讀,讀出韻味。
三、藉助註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於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遊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並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麼,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裡?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於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著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為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閒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閒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麼“閒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閒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著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後,師生共讀課文,根據螢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五、生展示背誦成果。
六、作業佈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七、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文言文教學又要做到“言”“文”並重,不但要積累文言詞句,還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本文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呢?
我決定在帶領學生充分地理解字詞含義之後透過設定情境,按照“覓東坡知音”“與東坡賞月”“聽東坡心語”和“與東坡同行”的順序設定情境,幫助學生逐漸走進這篇文章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蘊之中,同時,又透過引入和穿插背景資料,使學生走進蘇軾的生活和心靈深處,更深入地體會他儘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閒情雅緻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的情懷。另外,為了使所設定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樂,為學生的朗讀配《雲水禪心》的音樂,優美、空靈,使學生更易走進古文所呈現的靜謐、清麗、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們朗讀的慾望;又用較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樂《重返心靈花園》使學生在資料和音樂的雙重激發之下,心靈受到更強有力的衝擊,從而與資料所示的內容產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偉大人格和高邁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遺憾之處。首先,我沒有完全放開,給學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間,“教”的痕跡過重,沒有能夠透過開放性問題的設定真正調動學生的學和思。其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析的過多,學生髮表見解的機會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整個課堂缺少了靈動和活力;最後,由於教師過於依賴課件又沉溺於自己的講析,沒有用板書將課堂總結加以呈現和整理、歸納,這也是本課的疏漏之處。
透過反思,我對自己的教學的得與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教學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仍要深入地鑽研新課標精神,繼續更新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要樹立“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氣突破自己教學的瓶頸,以期實現更大的飛躍。
《記承天寺夜遊》微課教學設計 篇10
一、匯入:
1、美麗的月色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記得有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嗎?面對一輪明月,詩仙李白曾感嘆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宋】蘇軾
2、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有味地朗讀課文有味地細品語句深挖詩人的情感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螢幕)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聽範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
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遊的興致,讀出一點複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註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著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麼?(讀出傷感)
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淒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著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於中庭。
點撥:
(1)無與:沒什麼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
(2)遂字型現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為什麼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麼?
6、相與步於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閒友閒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麼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彷彿水草在浮動。
這裡有恍然大悟的感嘆。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才肯定迷失在這月光裡。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彷彿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麼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麼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脫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
(1)帶著“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2)帶著“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3)帶著“忘卻煩惱、忘卻得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因為作業被批評的不快,忘記了因小矛盾對同學的埋怨??
(4)帶著“心無雜念、超脫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帶著“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忘記一切,讓身心飄浮於月光之中,空無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師生齊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於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閒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閒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緻。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遊、一景還有一感,這麼短的文章卻有著這麼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閒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罷了。
3、你認為文中“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閒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遊,何其灑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讚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豁達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6、(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7、什麼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8、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遊承天寺》
欲睡難眠月入戶,
欣然相與步中庭。
積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無月少閒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閒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願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淨,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