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閱讀答案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閱讀答案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閱讀答案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完成(1)—(6)題。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欣然起行 ②念無與為樂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積水空明

  (2)括寫出本文“記”的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3)譯語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寫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內容可用那四個字簡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6)文中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實際不是這樣,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案:(1)①高興的樣子 ②考慮,想到 ③於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張懷民;夜遊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瞭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