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被貶之後有感而發的,既有憤懣,也有釋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隸屬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是本冊書中第二個文言詩文單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詩。本單元的詩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不同之處在於各自描繪的景、時、表達的情感、表達情感的方法、語言風格。將這樣的詩文歸置在一個單元裡,旨在讓學生透過閱讀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激發靈性,陶治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每一篇都堪稱經典,可教之處甚多,但實際教學中總要有所取捨。本單元說明中寫道:“學習本單元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這段話基本確定了本單元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1)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文章的內容大意。(2)透過反覆誦讀,能說出在文章敘事、繪景中作者所蘊含的情感;(3)透過反覆誦讀,能辨別並說出文章的語言特色。《記承天寺夜遊》篇幅短小,“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語言樸素而又含有深長的意味”。正是以上這些,點出了《記承天寺夜遊》異於本單元其他文章之處。所以本文在本單元應當承擔的教學目標的關鍵詞基本可以確定為:語言特色、情感或心境。
二、教學目標
1.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的內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背誦出《記承天寺夜遊》。
3.在反覆誦讀中,能辨別、指出本文的語言特點,並能對自己的回答給出合理的解釋。
4.透過自主研讀,結合教師的補充材料,能有理有據地說出《記承天寺夜遊》敘事、繪景、議論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心境。
5.能用簡短的筆觸將生活的片段記錄下來,並在記錄中寫出自己特定的情感。
三、學情分析與教學策略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除了本單元剛學過的'《三峽》、《答謝中書書》兩篇文言文,還沒有正式接觸過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對如何發掘、體會景物描寫背後作者的情感還較為陌生。不過之前學過情景交融的現代散文,兩者有共通之處,那就是透過對用詞、繪景的語句、議論、抒情語句的篩選、辨析,從而發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現的心境。由於本文創作時間距今已經很久遠,學生之前還沒有學過蘇軾的作品,對蘇軾其人、其事瞭解都很少,無法較好地結合史實、作者的身世經歷來“知人論世”,所以要透過反覆的閱讀來使學生先感受下蘇軾短文的用語、語言特色,尤其是剛學過《答謝中書書》,兩者的語言特色截然不同,可透過對比朗讀兩文,一是加深對舊文的記憶、理解;二是在對比朗讀中發現本文的語言特色。此外,需要透過補充課外與本文相關的史實資料、蘇軾生平資料,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本文的作者、瞭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從而更好地發掘《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文字背後蘊含的作者微妙的情感和心境。這樣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文重要的兩個教學目標:語言特色和情感。至於文章大意,學生可以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解決,教師點撥即可。
四、教學準備
讓班級學生自主蒐集有關蘇軾的文學常識、蘇軾的生平經歷。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剛學習過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咱們先集體大聲背誦這篇小短文,注意節奏和韻律和諧。(背畢)現在咱們拿起書本,先跟我讀兩遍《記承天寺夜遊》,然後自由朗讀三遍,比較一下他們之間的語感有什麼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或自己總結一些關鍵詞對本文的語言特色作出描繪。
(設計說明:考慮到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關於本文語言特色的,而《答謝中書書》剛好是魏晉南北朝駢文盛行背景下的典型作品之一,它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的語言風格和宋朝蘇軾本文簡淡質樸的語言風格完全不同,加之兩篇文章都很簡短,且都要求背誦,所以透過學生回憶、大聲背誦《答謝中書書》,一方面鞏固、加深記憶背誦成果,對《記承天寺夜遊》的全文寫作有個大致的認識,卻除陌生化狀態;另一方面,使學生帶著比較的思考,有意識地注意兩文語言風格的不同,進行正式探究前的“熱身”。)
(二)再讀文字,讀懂文章內容;辨別、總結本文的語言特色。
1.獨立閱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生字詞,並能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確定它們在文中意義;使用自己習慣的符號標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歸類整理的基礎上,在書的空白處寫出你在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向周圍同學尋找幫助,以解決你在閱讀中的問題,把大家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用語言記錄下來,並用通順、流暢、指令性較強的語言進行表述,以便向老師或全班同學尋求解答的方法。
3.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讀懂課文,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內容。
4.聆聽配樂朗誦或教師範讀,跟讀、模仿,透過仿讀糾正初讀時的字音、句讀的錯誤,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本文語言特色的理解和認識,確認本文的語言特色。
5.將全班同學分作四大組,分別由四位誦讀比較好的同學引讀課文。
(三)補白文字:說出本篇遊記敘事、繪景,尤其是議論感概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1.透過提問,檢查學生在課前蒐集有關蘇軾生平經歷資料的情況,有意識地將蒐集的資料引到本文的創作背景上來。
2.請蒐集到與本文創作背景以及有利於說明本文作者心境、情感材料的同學清晰地讀出所蒐集的材料,與全班同學共享,教師在其中解釋、引導,加深學生對蘇軾以及其跌宕起伏經歷的認識。
3.各自獨立地再次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4.畫出能傳達作者情感、心境的語句,指出哪些語句附著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表達的情感是什麼?暗含著什麼樣的心境?請說出這樣推斷的理由。
5.如果將本文按照表達內容的不同分層,可以分幾層?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情感與敘事、繪景結合起來的?
(四)遷移訓練
1.自讀本單元的《湖心亭看雪》,概括文章內容大意,辨別確認其語言特色,說出作者在文中敘事及描繪景物中所蘊含的情緒及心境。
2.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片段的場景,讓你看到之後生起某種感觸,激發某種情感或感慨。結合自身生活經歷,用簡短的筆觸記錄那個生活片段,並寫出這個片段中你所產生的情感或感觸。
案例反思:
1、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有一定的對應性,遵循了目標與教學內容、學習結果前後一致的原則;
2、教學活動的設計能以學生的自主研讀、交流合作學習為主進行設計,展示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及合作者的基本思想;
3、補充的材料也是以學習文字為中心,為其服務,都是以文字為閱讀的基點提出來的;
4、整個設計沒有“泛人文”的弊病,學生的活動還是緊緊圍繞語言的運用與語文能力的提升進行設計的,補充材料雖然繁雜,但基本上還是體現了語文這本課程的特點,在盡語文課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