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賈平凹> 賈平凹散文《醜石》

賈平凹散文《醜石》

賈平凹散文《醜石》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瞭解散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賈平凹散文《醜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醜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裡,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留在這裡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醜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於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牆,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稜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麼大氣力,因為河灘並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蘑,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採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裡,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鏽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夥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裡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兒,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乾燥,那石凹裡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裡渴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著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呢。

  人都罵它是醜石,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裡來了一個天文學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後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醜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汙土裡,荒草裡,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麼不一般,卻怎麼連牆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醜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醜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醜為美的。”

  “以醜為美?”

  “是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牆,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拓展:《醜石》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醜石》是北師大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教學本單元內容,教師要進一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文章脈絡,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努力學習表達技巧,認真思索美與醜這個人人不可迴避的問題。

  二、說教學目標。

  1、本課的生字詞。

  2、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現力的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瞭解作品揭示的人生哲理。

  3、學習欲揚先抑和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說教學重難點。

  揣摩作者對於醜石的情感變化,理解簡潔平實的語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四、說教法。

  1、誦讀感悟。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們學生比較容易忽視的一點,為了取得更好的朗讀效果,在學習之前我先與學生共同疏通了課文中的生字詞,排除閱讀障礙,然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整篇文章。

  2、提問引導。

  課文先寫了什麼?然後寫什麼?(先寫了醜,再寫美)文中的醜與美表現在哪些具體的方面?他們之間是怎麼聯絡起來的?弄懂了這些問題就意味對課文有了整體的理解。

  3、討論分析。

  (1)醜石之“醜”體現在哪些方面?

  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描寫“醜石”之“醜”的相關語句,再引導學生自己歸納這些語句分別是從哪些角度出發去刻畫“醜石”之“醜”的;由此得出結論課文一開始是從兩個角度出發刻畫醜石之“醜”:從外觀上直接描寫它的“醜”:它的顏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樣”;從實用的角度間接寫它的“醜”:它“極不規則,沒稜角,也沒平面”,蓋房子、壘山牆,甚至鋪臺階都不行。

  而且它的質地,作磨嫌太細,刻字雕花嫌太粗,即使用來浣紗捶布也嫌它不夠光滑。那麼醜石是否真的是一無是處呢?課文接著又講了兩點小用處,於是我又問學生——

  (2)課文所講的醜石有兩個用處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前半問課文裡說得比較明確,學生應該能較快找到相關資訊:

  一是石上有個坑凹,雨天盛水後,雞兒可以去喝飲。

  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賞滿月。後半問學生開始並不容易理解,經過一番引導後基本能達成這樣的認識,再次間接描寫醜石之“醜”,兩點用處都是微不足道的,且第二點用處“爬上去賞月”,結果是摔下來磕破膝蓋。歸根結底,醜石確實無用。

  到此課文來了一個小結,我讓學生到出那個小結句子——“它真是醜得不能再醜的醜石了。”以上幾個段落作者都是在竭力刻畫醜石之醜,其感情變化的軌跡是由“遺憾”至“討厭、咒罵、嫌棄”,步步下滑。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蓄勢,以更好地褒揚醜石的內在美。

  文章自此來了一個轉折——下面幾段是在敘述醜石的本來面目,也可以說是醜石之美。同樣,我設計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課文中發現相關資訊。

  (3)醜石之美又體現在哪裡?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①“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

  ②“在天上發過熱、閃過光”,給了人們“光明、嚮往、憧憬”。

  ③“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以上幾個問題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們透過思考問題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發現資訊的能力,學生基本上都明白了這篇文章前後部分有一個轉折,作者對醜石的感情也有一個大的變化,在這點認識上我又讓學生回答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法?——這叫做“先抑後揚”。

  五、說學法。

  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之間平等、融洽的交流合作,引導學生在共同的合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六、總結歸納。

  這是一篇託物寄意、抒寫作者對生活哲理體驗的散文。作者透過對一塊“醜石”的描述,從人們對“醜石”認識的變化,生髮出許多感慨,美和醜是相互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並由此推想到社會上的此類現象,揭示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認識事物不可限於表面,而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