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浣溪沙> 浣溪沙蘇軾介紹

浣溪沙蘇軾介紹

浣溪沙蘇軾介紹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有關古詩內容,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浣溪沙⑴

  遊蘄水⑵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⑶,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1]  ⑷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⑸?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⑹唱黃雞⑺。[2]

  詞句註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寺名,在蘄水縣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

  ⑷瀟瀟:形容雨聲。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淒厲,詩詞中常藉以抒寫羈旅之思。

  ⑸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⑹白髮:老年。

  ⑺唱黃雞:感嘆時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長久。

  白話譯文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布穀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1]  。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卷一雲:“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這裡所指的歌,就是這首詞。

  作品鑑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字,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蘇軾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名家點評

  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二:徐公師川嘗言:東坡長短句有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白樂天詩云:“柳橋晴有絮,沙路潤無泥。”“淨”、“潤”兩字,當有能辨之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