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翻譯(15篇)
浣溪沙翻譯1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原文
浣溪沙⑴
一曲新詞酒一杯⑵,去年天氣舊亭臺⑶。夕陽西下幾時回⑷?
無可奈何花落去⑸,似曾相識燕歸來⑹。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註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填曲新詞品嚐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迴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裡徘徊。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全詞抒發了悼惜殘春之情,表達了時光易逝,難以追挽的傷感。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有些微微的傷感。於是詞人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都是描寫春天的,妙在對仗工整。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翻譯2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翻譯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溼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疇:田地。
槿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戎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嫋嫋,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淨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溼度大,溼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徵。“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裡好像也有一種寄託: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裡。
賞析二
上片三句詞人以顏色變換為線索,先遠後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紅豔的木槿花後,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風搖曳。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掛滿枝頭,青黃相間,低頭搖晃,招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著名田園詩人在描繪江村美景方面的才華。
下片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時已初秋,晨霧漸渭,空氣溼潤,即使到了中午,因薄雲遮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飽覽這迷人的秋色,寄託了詞人對於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詞中描寫了詞人身著戎裝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見優美的田園風光。一個秋天的早晨,詞人戎裝出遊。江村的早晨,濃霧瀰漫,秋氣涼潤。太陽出來後,濃霧散去,只見十里平川,稻穀飄香;村莊周圍,槿花盛開,細長的竹枝隨風飄舞;村後小山坡上掛滿或青或黃的累累碩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詞人一路巡行,興致極高,走在太陽底下,連隨從為他打傘遮陽他都不需要。作為一個負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詞人在看到防區內這一派美麗而又豐饒的田園風光時,既充滿了欣喜與熱愛之情,同時也平添了保家衛國的信心和力量。
創作背景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南宋時,川蜀、襄漢和兩淮為沿邊重鎮,與金國接壤,常須戒備。所以范成大在擔任四川I制置使期間出遊時常常要身著戎裝。這首《浣溪沙》詞大概就是詞人在蜀中所作。
浣溪沙翻譯3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採桑子
宋代:晏幾道
春風不負年年信,長趁花期。小錦堂西。紅杏初開第一枝。
碧簫度曲留人醉,昨夜歸遲。短恨憑誰。鶯語殷勤月落時。
水調歌頭(管待李參政壁勸酒)
宋代:魏了翁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間袢暑難耐,獨有此清涼。龍捲八荒霖雨,鶴十州風露,回薄水雲鄉。欲識千里潤,記取玉流芳。石蘭衣,江蘺佩,芰荷裳。箇中自有服媚,何必錦名堂。吸取玻璃清漲,喚起逍遙舊夢,人物儼相望。矯首望歸路,三十六虛皇。
江城子(重陽)
宋代:李處全
一番風雨一番涼。炯秋光。又重陽。瀟灑東籬,渾學漢宮妝。今日且須開口笑,花露,鬢雲香。
潑醅新取淡鵝黃。趁幽芳。趣飛觴。落帽當時,□發少年狂。萬事破除惟有此,塵外客,醉中鄉。
浣溪沙翻譯4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
作者: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樽前!
譯文
堤上踏青賞春的遊人如織,踴躍追逐著湖裡的畫船,春水盪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濤擊打著堤岸。湖畔綠楊掩映的小樓之外,傳出鞦韆少女的歡愉之聲。
莫要笑話滿頭白髮的老翁還頭插鮮花,我隨著委婉動聽的《六么》琵琶曲調,頻頻交杯換盞。人生萬事,何似對酒當歌?
註釋
①四垂天:天幕彷彿從四面垂下,此處寫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綠楊句: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馮延巳《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
③戴花:在頭上簪花。《宋史·禮志十五》:“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從駕還內。”
④六么:又名綠腰,唐時琵琶曲名。王灼《碧雞熳志》卷三雲:“《六么》,一名《綠腰》,一名《樂世》,一名《錄要》。”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題解
上片描繪了在空闊、明麗的湖上春景中活躍著的眾多遊人,並著意點出“綠楊樓外”的鞦韆影。吳曾《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說此詞上片“要皆絕妙”,尤其是其中的“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因為用此一字,突出了萬綠叢中忽然閃現的盪鞦韆少女的身影,使人更感到春天的歡樂,生命的歡樂。下片自抒情懷,一方面寫出作者雖已白髮,卻仍舊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陶醉於美酒和樂舞中的情景;而“人生何處似瓶尊前”句,又使人體味到一種幽微的悽傷之慨。
詞意 堤上,遊人如織,笑語喧闐;湖上,畫船輕漾,春水連天。好一幅踏青賞春的圖畫! 然而,這圖畫的點晴之處,卻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邊、院牆內、高樓下。那綠楊叢中蕩起的鞦韆架兒、那隨著鞦韆飛舞而生的盈盈笑聲,才是青春少女的歡暢、才是春天氣息盪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經深錮牆內,故如今鼓盪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時也顧不得有誰在竊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髮上插入一朵鮮花、添上一段春色,讓絲竹繁奏、將酒杯頻傳。
賞析
此詞以清麗質樸的語言,描寫作者春日載舟潁州西湖上的所見所感。詞的上片描摹明媚秀麗的春景和眾多遊人的歡娛,下片寫作者畫舫中宴飲的情況,著重抒情。整首詞意境疏放清曠,婉曲蘊藉,意言外,別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畫船”,寫所見之人:堤上踏青賞春的人隨著畫船行走。一個“逐”字,生動地道出了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喧囂熱鬧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寫所見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斷地拍打著堤岸;上空天幕四垂,遠遠望去,水天相接,廣闊無垠。第三句“綠楊樓外出鞦韆”,寫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動。這句中的“出”字用得極妙。晁無咎說:“只一‘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引)王國維則說:“餘謂此本於正中(馮延巳字)《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但歐語尤工耳。”《人間詞話》捲上(“出”字突出了鞦韆和打鞦韆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們好像隱約聽到了綠楊成蔭的臨水人家傳出的笑語喧鬧之聲,彷彿看到了鞦韆上嬌美的身影,這樣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種盎然的生意。
“白髮戴花君莫笑”,“白髮”,詞人自指。這樣的老人頭插鮮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別人見怪,儼然畫出了他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下句“六么催拍盞頻傳”和上句對仗,但對得靈活,使人不覺。“六么”即“綠腰”,曲調名。“拍”,歌的節拍。此句形象地寫出畫船上急管繁弦、樂聲四起、頻頻舉杯、觥籌交錯的場面。歇拍“人生何處似尊前”,雖是議論,但它是作者感情的昇華,寫得悽愴沉鬱,耐人品味。
此詞寫出歐陽修與民同樂,同慶春天蒞臨的情懷。在詞中他忘卻了貶官潁州的煩惱,他願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號“醉翁”。
堤上,遊人如織,笑語喧闐;湖上,畫船輕漾,春水連天。好一幅踏青賞春的圖畫! 然而,這圖畫的點晴之處,卻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邊、院牆內、高樓下。那綠楊叢中蕩起的鞦韆架兒、那隨著鞦韆飛舞而生的盈盈笑聲,才是青春少女的歡暢、才是春天氣息盪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經深錮牆內,故如今鼓盪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時也顧不得有誰在竊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髮上插入一朵鮮花、添上一段春色。讓絲竹繁奏、將酒杯頻傳,他要與民同樂,同慶春的蒞臨。忘卻貶官潁州的煩惱吧,他願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號:"醉翁"。
浣溪沙翻譯5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客中無伴怕君行。
譯文
懶得再去沙洲邊飲酒,和你一起欣賞窗外風景。黃昏時分吹起的號角最能牽動情懷。
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閒的日子很少;新添的憂愁往往在舊愁中生出。他鄉沒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遠行。
註釋
浣溪沙:有的本子詞調作“浣沙溪”。查詞律、詞譜,《浣溪沙》一調並無“浣沙溪”的別名,當系傳抄之誤。
和無咎韻: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南宋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官至吏部尚書。與陸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詞,有《南澗甲乙稿》。陸游這首《浣溪沙》是和詞,韓元吉的原唱不見於他的詞集,恐已亡佚。
"懶向沙頭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爐醉玉瓶"。玉瓶:此處指酒瓶,稱玉瓶,是美化的修辭手段。
同賞:一同欣賞。
夕陽吹角:黃昏時分吹起號角。
關情:牽動情懷。
閒日:休閒的日子。
新愁:新添的憂愁。
賞析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閏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那時,陸游是在鎮江通判任上,韓元吉則是來鎮江省親暫住。兩位朋友相聚兩月,彼此唱和的詩詞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詞當是其中之一。
創作背景
陸游與韓元吉在鎮江相聚兩月,登臨金、焦、北固,觀江景、飲美酒的機會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將離別之際,更感到相聚時間的寶貴,多在一起說說話,比什麼都強,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會有“懶向沙頭醉玉瓶”一句。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雲:“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這首詞的頭一句即由此而來,不但詞語極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離別的含意。既然懶得再去觀景飲酒,那麼,更好的選擇就是“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最關情”了。夕陽引發依戀之情,暮角引發淒涼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組成了一種適於促膝傾談的環境氣氛,所以說它“最關情”。但此時的“情”究竟是什麼,卻因為它的千頭萬緒而難以表述得清晰具體。
《浣溪沙》的下片頭兩句,大都要求對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著力的地方。陸游寫在這兒的對聯雖然淺顯如同白話,但其說忙說愁仍是概括籠統,並不得其具體要領。寫到最後“客中無伴怕君行”一句,則以其直言無隱、真情流露打動讀者,並將依依惜別之情和盤托出。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浣溪沙翻譯6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字詞解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己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再回來?
那花兒落去我也無可奈何,那歸來的燕子似曾相識,在小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閱讀答案:
試題:
(1)這首詞多處用到對比的寫法,這樣寫有何表達作用?試作簡要分析。
(2)“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於景,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答案:
(1)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兩句構成“新”與“舊”的對比,下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構成“來”與“去”對比。表達作用:舊的亭臺和新的詞的對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悵情懷;“去”的是落花,“來”的是燕子,兩者對比,增加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發了詞人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寂寞,嘆惜年華將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創作背景:無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 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 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個人資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浣溪沙翻譯7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庇:遮蓋。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採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於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並茂,富有音樂感。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浣溪沙翻譯8
浣溪沙·江村道中原文
作者: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浣溪沙·江村道中譯文及註釋
譯文
金燦燦的十里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豔豔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溼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註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採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疇(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豔,可做欣賞植物,也可以作為一種中藥使用,同時可以食用。
④飛蓋:用以遮蔭的篷蓋。
⑤戎(róng)裝:詞人當時為四川制置使,故戎妝出遊,帶有隨從張蓋遮蔭。
浣溪沙·江村道中賞析
范成大是一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一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一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里平疇,稻穗已黃,微風嫋嫋,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淨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一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一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一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一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一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一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溼度大,溼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一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徵。“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一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裡好像也有一種寄託: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裡。
浣溪沙翻譯9
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迴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裡徘徊,感覺很傷感。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透過對眼前景物的詠歎,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遊,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後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浣溪沙》賞析二:
解題:《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一作“紗”。有雜言、齊言二體。唐、五代人詞中,見於敦煌曲子詞者,均為雜言;見於《花間》、《尊前》兩集者,多為齊言,亦有雜言。至北宋,雜言稱為《攤破浣溪沙》(破七字為十字,成為七言、三言兩句);齊言仍稱《浣溪沙》(或稱《減字浣溪沙》)。
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內容情境呢?春季(落花、歸燕)、黃昏(夕陽),園亭,飲酒聽歌。
上片:寫把酒聽歌的情境,淡淡寫來,卻蘊含著時間永恆而人生短暫的深長嘆惋。 “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不止“一曲”,“酒”也不止“一杯”,就在我們把酒聽歌時,時光已從我們身邊悄然逝去。如朱自清的《匆匆》所寫,在我們洗臉時,時間悄悄從我們的指縫間溜走。抒情主人公痛感生命於不知不覺間消失。“去年天氣舊亭臺” 天氣依舊,亭臺如故,潛臺詞卻是:物是人非,人生幾何?(從“不變”的角度來寫)“夕陽西下幾時回?”從人們視而不見的“變”的角度承上作補筆。字面上,它寫的是“夕陽”萬古常新,去而復“回”;但在“幾時回”的設問中,已有今日之“夕陽”已非昨日之“夕陽”之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夕陽縱然美好,但畢竟要“西下”,就如人生,一去便永無迴歸之日。詞人以有限的生命來體察無窮的宇宙,因而使此詞具有厚重的哲理意味。
下片:透過最有特徵的具體事物和生活細節來深化上片的意境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可奈何、似曾相識是主觀感受,花落去、燕歸來時客觀規律,虛詞對仗。明卓人月《詞統》:“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劉熙載《藝概》稱此二句是“觸著”,即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晏殊,大明寺見蜀人王琪壁上題詩,邀至府中,酒後遊園,晏稱去年暮春到此,吟“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得對句。王琪見庭燕剪柳穿花,應聲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既傷落花,又喜燕歸,在變化之中又含有某種不變的意味,給人心靈上以某種安慰。“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死亡。歷史便在這種新舊交替之中默默向前延伸。面對這一現實,作者止不住要在鋪滿落花的小徑上徘徊沉思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人沒有對上片的問題作出正面回答,而是透過“落花”和“歸燕”的意象構築了一個宏闊的藝術空間,表現宇宙時空的無窮無盡,從而讓讀者跟隨作者一起去徘徊思考。餘韻悠長。
藝術特色:
淡淡的感傷:就感情基調而言,彷彿溫潤的珠玉,感傷中有慰藉,而非深哀巨痛、激情烈響。
富貴氣象:純以白描手法寫平常意象,如“酒”、“亭臺”、“夕陽”、“落花”、“歸燕”等,重神髓、重氣象,成為“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又一力證。
“情中有思”的意境:在傷春的表層意象中,卻蘊涵著強烈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閃爍著一種詩意的生命之光,充分體現了《珠玉詞》“風流蘊藉”、“情中有思”的特色。
虛詞對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虛詞對仗。屬對工巧,卻又天然渾成,似將眼前景信手拈來,輕快流麗,楊慎《詞品》說它是“天然奇偶”。
《浣溪沙》賞析三: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浣溪沙翻譯10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註釋】
[1]徐門:即徐州。謝雨,雨後謝神。
[2]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3]繰車(sāo騷),抽思之具。繰,通繅。
[4]牛衣:編草使暖,以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
[5]謾思茶:很想喝茶。謾,泛,滿,一作漫。
【賞析】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透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透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螢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裡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絡。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此詞為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裡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蘇軾在徐州做知州時寫了五首《浣溪紗》,記述了作者的村野見聞和感受。此其四。
首句寫景兼寫人,同時又點明瞭時令。簌簌,像聲詞,描摹棗花飄落時發出的細微的聲音。棗樹是北方常見的果樹,多種植在場圃旁或者是村莊的田間地頭。因為其經濟價值較高又不大影響莊稼的生長,故深得農民的喜愛。每至初夏,麥子將熟的季節,那稠密的黃色的小花便掛滿了枝頭。微風拂動,小小的棗花紛紛而下。大概作者正行至在棗樹下,那清香四溢的小花便灑滿他的衣襟。作者從尋常的棗花落筆,渲染出了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次句 村南村北響繅車寫所聞。蠶事已畢,繭子豐收,村婦們開始忙碌起來了。它們要趁緊張的麥收來臨之前,趕忙把繭子繅成絲,來換回生產、生活的用品以備麥收之用。怪不得走到那裡,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繅車聲呢!緊接著下句牛衣古柳賣黃瓜是寫所見。牛衣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作者徜徉在棗樹下,抬眼望去,就在道口那棵六書下,一位身著粗麻衣服的農人正在叫賣剛上市的黃瓜呢!棗花簌簌,繅車聲聲,再加上叫賣黃瓜的吆喝聲,這是一首多麼悠揚的田家音樂啊!
如果說詞的上片是透過作者佇立村頭,諦聽靜觀,拍攝下了農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展現了蠶事、瓜果豐收後的繁忙景象的話,下片則記述了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從中可見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風。年過半百的他大概是走路累了,又喝了幾杯酒的緣故吧!在初夏暖暖的陽光裡,覺得意倦口渴了,很想喝碗清茶。於是就敲門試問野人家。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戶人家。敲門試問有一點探詢之意,是想打聽一下老鄉家有沒有清茶,並不是要求人家必須得提供。這一舉動充分表明蘇軾是以一個普透過路人的身份出現在老百姓的面前的。他不願意驚擾百姓,更不願意擺老爺的官架子。作為州官的他,向老百姓求茶喝,態度如此之謙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五代北宋文人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極其少見,蘇軾在徐州做知州期間作《浣溪紗》五首,描繪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情景,以及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為北宋詞的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這首詞記述了詞人在村郊的見聞和經歷,似乎信手拈來,但是在構思和語言上都頗具匠心。詞中的棗花、繅車、牛衣、古柳都是農村常見的典型事物。賣瓜人、野人家更具有鄉土風情。問農戶敲門求茶,尤具農村淳樸的風俗。清新樸實,明白如話,是該詞最為顯著的藝術風格。
浣溪沙翻譯11
原文:
已慣天涯莫浪愁,寒雲衰草漸成秋。
漫因睡起又登樓。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
勞人只合一生休。
譯文
已經習慣了天涯路遠的奔波,沒必要再新增無謂的要愁。天又冷了,眺又衰了,又是一年秋天來臨。不要因為滿心的愁緒醒來而又去登樓遠眺。
一生勞碌,陪伴我的只有代地的老馬。就連天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的牛郎也在笑話我的形單影隻。要勞之人只求走完自己的一生才能好好休息。
註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此詞為平韻四十二字型。
浪愁:空愁,無謂地要愁。宋楊萬里《無題》:“渠儂狡獪何須教,說與旁人莫浪愁。”
漫:副詞,休、莫、不要。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蕭蕭:形容馬嘶鳴聲。代馬:北方所產之馬。代,古代郡地,後泛指北方邊塞地區。曹植《朔風詩》: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劉良注:“代馬,胡馬也。”
寂寂:形容寂靜。牽牛:天牽牛星,俗稱牛郎星。此謂天上的牛郎尚與織女一年一度相會,而作者卻難以與妻子團聚,故而這人間的“寂寂”連牛郎也為之發笑。
勞人:要傷之人,這裡為自指。《詩經·小雅·巷伯》: “驕人好好,勞人眺眺。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高誘《淮南子》注: “‘勞,要也。’‘勞人’天要人也。”
賞析:
此詞當作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後的一個七夕,其時納蘭性德身處牧場,有感於分離而作此詞。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納蘭性德由司傳宣改經營內廄馬匹,常至昌平、延慶、懷柔、古北口等地督牧。
浣溪沙翻譯12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浣溪沙晏殊翻譯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作者: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註釋
①一曲新詞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長安道》詩意:“花枝缺入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此句化用五代鄭谷《和知已秋日傷感》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晏詞“亭臺”一本作“池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③夕陽: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
⑤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⑥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⑦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⑨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於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著一曲詩詞喝著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樣的季節還是這種樓臺和亭子。
天邊西下的夕陽什麼時候才又轉回這裡?
花兒總要凋落是讓人無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歸來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舊時的相識。
在瀰漫花香的園中小路上,我獨自地走來走去。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
浣溪沙翻譯13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浣溪沙
宋代:張炎
半面妝凝鏡裡春。同心帶舞掌中身。因沾弱水褪精神。
冷豔喜尋梅共笑,枯香羞與佩同紉。湘皋猶有未歸人。
南歌子
宋代:程垓
荷蓋傾新綠,榴巾蹙舊紅。水亭煙榭晚涼中。又是一鉤新月、靜方櫳。
絲藕清如雪,櫥紗薄似空。好維今夜與誰同。喚取玉人來共、一簾風。
隔浦蓮
宋代:楊無咎
牆頭低蔭翠幄。格磔鳴烏鵲。好夢驚回處,餘酲推枕猶覺。新晴人意樂。雲容薄。麗日明池閣。捲簾D440。
披衣散策,閒庭吟繞紅藥。殘英幾許,尚可一供春酌。天氣今宵怕又惡。憑託。東風且慢吹落。
浣溪沙翻譯14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鷓鴣天
宋代:楊無咎
蕙性柔情忒可憐。盈盈真是女中仙。披圖一見春風面,攜手疑同玳瑁筵。
揮象管,擘蠻箋。等閒寫就碧雲篇。風流意態猶難畫,瀟灑襟懷怎許傳。
水調歌頭(壽梁多竹八十)
宋代:趙必{王象}
百歲人能幾,七十世間稀。何況先生八十,蔗境美如飴。好與七松處士,更與梅花君子,永結歲寒知。菊節先五日,滿酌紫霞卮。
美成詞,山谷字,老坡詩。三逕田園如昨,久矣賦歸辭。不是商山四皓,便是香山九老,紅頰白鬚眉。九十尚入相,綠竹頌猗猗。
南鄉子
宋代:呂勝己
斗笠棹扁舟。碧水灣頭放自流。盡日垂絲魚不上,優遊。更覺心松奈得愁。
行客語滄洲。笑道漁翁太拙休。萬事要求須有道,何由。教與敲針換曲鉤。
浣溪沙翻譯15
《浣溪沙》晏殊
原文: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個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的存在。但是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當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賞析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當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的時候,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諡元獻。他一生富貴優遊,所作多吟成於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閒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