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6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1

  教材簡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古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揚州的事,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純真友情。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為專題組材,透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要相互關愛。這首詩的作者是有著“詩仙”美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借景抒情。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之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詩中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古詩。

  2、結合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

  3、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語言表達、自主學習及創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境,感悟詩情。

  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打算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在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在讀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在讀中昇華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詩情。

  讓學生背一背自己平時積累的古詩,讓他們比賽背,看誰背得多背得好;然後加大難度,讓他們聽《送別》的音樂,背抒發離別之情的古詩,學生應該能聯想到學過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詩句;接著,就匯入新課。

  二、品詞析句,感悟詩情。

  1、從題入手,初讀古詩。

  首先,我讓學生讀詩題,在理解“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從這個題目當中能讀懂什麼。我想學生應該能讀懂“在黃鶴樓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廣陵”等這些內容。並相機和學生一起交流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下文的“西辭”。然後我問學生:除此之外,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他們是什麼時候分別的、送別時的情景如何、他們之間的友情怎樣?”等等。並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初讀古詩,要求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2、學法引路,再讀古詩。

  自讀之前,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有哪些理解詞句的好方法,教師相機小結,並透過投影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讓學生用這樣方法試著學習這首詩。

  3、交流彙報,精讀古詩。

  在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對古詩所表達情感的整體把握。理解詩句意思對學生並不困難,因此,沒有必要在這花太多的時間,而是把體會詩中包含的濃濃情誼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想象畫面,觸景悟情

  對“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難點,需要藉助想象。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自己的話描述“煙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看一組揚州春天的美景圖,最後讓學生藉助課前蒐集的資料,體會作者在與孟浩然分別時,內心除了惜別之情,還有對魅力揚州對漫遊天下的嚮往之情。

  故事鋪墊,入事悟情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我給學生講他們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正因為他們之間感情深厚,所以在這麼美的“煙花三月”,詩人的眼中沒有美景,只有“孤帆、”“遠影”,這時,相機和學生交流:為什麼此時李白的眼中只有這些景物?他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到: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在江邊送別好友,他心裡裝只有好朋友,眼裡只有好友乘坐的船隻。望著好友的船隻漸漸消失了,“盡”了,不盡的是詩人對孟浩然的情誼,想象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之長,詩人眼中見到的只有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而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不正象徵著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嗎?最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讀古詩。

  現場採訪,誦讀抒情

  我扮演記者,隨機採訪詩人即學生,問他們“分別在即,你們倆都說了些什麼?”“你站在江邊,望著好友的船隻由近而遠,你心裡在想些什麼?”等等。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字,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在學生更深一層理解他們深厚的感情之後,我出示課文插圖,播放委婉悠揚的音樂,用不同的提示語讓學生誦讀古詩。這樣做體現了一個讀的過程,從前面的讀正確、讀流利、讀明白到現在的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情。

  三、設計作業,拓展延伸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作業。讓學生從中任選一項,也可以圍繞這首詩自己給自己設計作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古詩兩首》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時,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課前查詢的資料瞭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展開想象、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透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採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元二使安西》,這節課我們學習《黃河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們看這首詩圍繞那種情誼來寫?

  二、讀詩解意

  學生自由讀古詩,要讀通順。

  同桌互相檢查。

  指名讀,評價。

  默讀藉助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直至讀懂為止。

  合作交流,相互補充。

  6、讀明白意思了嗎?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將自己理解的意思畫出來。在黑板上演示,同學看準確嗎?

  7、說說你為什麼這麼畫?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

  8、說說對詩意的理解。

  9、此時是人站在江邊會想些什麼

  10、你怎麼才能讀出這依依難捨的情誼?

  三、我們同學也收集了一些描寫離別的古詩。

  四、拓展練筆

  請同學們在音樂聲中將詩改寫成記敘文,也可以仿寫一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篇精讀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2.說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瞭解詩人情況,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手邊的工具書以及課前查詢的資料瞭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展開想象、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透過有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採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二、說教法、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文字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1、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2、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3、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中,透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三、說教學理念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並積累語言。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記憶,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題意。

  1.播放名曲《送別》,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例:《贈汪倫》

  2.請同學來幫個忙,請你把詩題寫在黑板上。

  3.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提示: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板書:送)

  4.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唐代著名的詩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5.師生互動,瞭解黃鶴樓:課件展現黃鶴樓雄姿;板畫長江圖,明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資料,瞭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小組)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或註釋瞭解詩的大意。質疑問難;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唯(wèi)。

  4.彙報交流自學成果,師:學好拉,自信些學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學到的、理解的告訴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師相機引導、點撥。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辭黃鶴樓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開口就說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這親切的稱呼中顯示出來;2、西辭(明白孟浩然是東下揚州)3、擴充套件:拱手言別----老朋友辭別,會怎麼說?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②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溼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詩人是如何將他複雜的心情表達出來的呢?我們來體會一下後兩句詩。

  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隻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湧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④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5.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2)想象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是什麼。

  (3)討論: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6.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看去,白濛濛的,如煙霧。因而古代有一句話柳絮如煙。(點明瞭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桑葉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風送紅雨,碧波揚白帆。這是古代詩人結伴同遊的季節。)2、這樣的描寫,能說明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在這白花競秀、春光明媚的季節裡,好朋友就要離別遠行,自己無法聯袂同遊,這其間含有無限的感慨。為什麼呢?因為詩友孟浩然所去的揚州,正是唐代的繁華地區,那是珠連繡戶,弦管聲歌,多麼令人神往。)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蘊,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藍色的薄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孤帆:孤單單的一葉帆。這裡用借代的修辭手法,用帆來代替船。帆形聲字,巾表意,凡表聲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遠影:遠遠的帆影,指帆影遠去。3、碧空:湛藍的天空。4、盡:沒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詩書用惟,可以通用。6、天際:天邊。7、說說兩句詩詩意。8、這兩句詩,緊扣詩題中的送字,寫得充分飽滿。詩人用了十分經濟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最動人的江上送行畫面。詩人眼看著孟浩然登上了孤獨的小舟,風鼓白帆,船身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蔚藍的天際。但詩人並沒有立即離去,他久久佇立江岸,深情地凝視著水天一色的遠方,詩人李白此時會默唸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在課文插圖空白處寫上一兩句話。(拓展)9、想想,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誦讀這兩句詩句呢?

  7.品析碧空盡唯的含義。

  (1)品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體會詩人仁立凝望遠帆的情景。

  (2)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朋友感情之深。

  (3)從最後一句中,體會詩人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對摯友的一片深情。

  (4)指導朗讀後兩句。學生自讀,自評,評後再讀。師引讀,板書:情深意長。

  (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三、迴歸整體

  1、誰能說說整首詩的意思?2、從詩句中,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感情?從那些詩句可以體會到?

  1)自由組合練習讀。2)展示個性指名讀。3)師生互動背誦讀。4)回顧全詩,歸納昇華。a.歸納總結全詩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b.略讀第二首詩。c.激發學生體會第二首詩及其他送別詩的興趣。

  四、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我們學習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下面老師出示的四首古詩,連同課文中的兩首詩,都是唐盛時期唐人送別詩的代表作。請大家選擇朗讀背誦,看誰積累的多。

  別董大(高適)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根據學生髮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5.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麼?

  6.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7.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8.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註釋或,理解詩句的意境。

  4.總結: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為朋友之間有一份(1)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們共度了四十分鐘,董老師馬上就要離開你們,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樣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雙方的神情會是怎樣?(2)他們會說些什麼?心裡會怎樣想?又會做些什麼?(3)當時周圍的環境如何?(4)當小船愈行愈遠的時候,李白這是會怎樣?(5)孟浩然對於這次出行,他會對李白有何交代?為什麼此時的詩人久久的佇立不願離去呢?

  五、說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

  送

  情深意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的板書簡化了課文的.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終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做到了板書的目的性、條理性、概括性,既緊扣課文內容,挑選關鍵詞語提綱挈領,又給學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4

  一、說教學內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篇精讀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二.教材分析與學生分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古詩,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級的學生大多是10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對古詩的理解有一定困難,不必讓學生必須把古詩意思說出來,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小學生背誦、學習古詩,可以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使孩子終生受益,好處數不勝數。學習古詩不能專搞語法知識,本身枯燥無味不說,還使得學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詩文內涵,又佔用大部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閱讀積累。既消滅了學習的興趣,又消滅了學到知識的可能性。古詩學習應該做到 “三要”:詩句要反覆誦讀,詩意要大致瞭解,詩篇須熟讀背誦。

  三.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瞭解詩人情況,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手邊的工具書以及課前查詢的資料瞭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展開想象、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透過有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採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四.說教材處理:

  本堂課的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重點進行了三方面的處理,一是課前安排學生收集資料,養成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二是以這首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三是引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大膽改革,即對古詩進行改寫,把古詩改寫成故事。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評價方式及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文字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2、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3、以朗讀為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學生在課堂中,透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方法來學習課文。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並積累語言。熟讀自然成誦,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記憶,有效地促進語言的形成。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自主學習,繼續小組合作,主動探究。讓學生互相評價,自我評價,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揭示題意。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離不開什麼嗎?就一個字。(引導生答是愛。)是啊,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生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愛是理解,是寬容,還是力量。今天,我們就走進“人間真情”這一單元的學習。第二十課中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充分體現了朋友之間的愛。(板書:)

  2.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提示: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

  3.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唐代著名的詩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師生互動,瞭解黃鶴樓:課件展現黃鶴樓雄姿;板畫長江圖,明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資料,瞭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A、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我們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B、歸納學習方法: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複習鞏固合理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力一詞有待商確)

  2、“知詩人、解詩題”

  A、指名介紹李白

  B、說說詩題給了我們哪些資訊

  C、指名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介紹,並進行資料地展示,教師做適當的補充,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且表現了新課標所指:強調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的發展的需要這一特點

  3、理詩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自學生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以及書上的註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劃下來,比如:(略)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詩文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在這個環節中,

  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樂問,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善問.

  (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詩境、悟詩情

  A、自讀品味詩境

  詩文語言傳神盡意,學生理解了詩句的表意,但對於那優美的語言,還沒有注意,更沒有對文章動情.怎樣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呢?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讀.在這裡注重體會這樣幾處: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重點體會:煙花三月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

  B、透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從哪裡體會到的?

  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C、圍繞“學法”,自主合作學習

  指導各組採用不同的彙報形式,如:介紹李孟;說詩句意思,逐句朗讀、逐句解釋;抓住“煙花”“盡”“唯見”等重點詞語,解釋、朗讀、品味;抓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畫面,小組合作將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別的情形表演出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牢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

  D、小組彙報交流

  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抓住盡字和唯字的傳情,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透過讀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為一體。相機引導孩子想象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當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時:師: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梯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

  最後詢問:你能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嗎?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這樣充分發揮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A、自由組合讀練習

  B、配樂指名讀

  C、想象畫面讀

  D、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配樂讀旨在渲染離別氣氛,是對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想象畫面的讀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展開想象的翅膀,乘著思維的東風,融入了詩文所表達的美的意境之中.(什麼樣的意境有待商確).且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四次朗讀層層深入,每次朗讀的安排目的明確,注重體現了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牢牢把握“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思想。

  (五)、拓展延伸、歸納昇華

  A、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讀、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現人間真情的古詩

  B、孩子們請你觀察書中插圖,展開想象的翅膀:透過你手中的話筆描繪一下在李白和好友離別之時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可以圖文並茂)

  (以上AB兩塊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確)

  《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絡,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鑑於此我設計了以上這樣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把整堂課推進了高潮,讓孩子們在委婉悠揚的樂曲中描繪心中的畫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釋放,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實實在在地上了一節語文課。

  七、說教學效果預測: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把這首詩背下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古詩的熱情,使學生養成收集資訊的能力。讓學生的情操在愛中得到昇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遊以後。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遊,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這時他正想出遊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

  二、說教育物件:

  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潑天真,純潔可愛,興趣濃厚,喜愛運動,想象力豐富。而且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教法和學法:

  1、問題匯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們最好的朋友要遠行的話,你們是怎樣為他送別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⑵ 回憶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學習了一首送別詩?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聯想,想象送別的情景。

  3、對照課本,透過朗讀、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摯友情。

  六、課時安排:擬用兩課時完成此課。

  七、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啟發談話,激趣匯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利用談話,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友情的理解,並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對照註釋,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2)學習三、四行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三)細讀課文,回答問題。

  (1)、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題一: “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答: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後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幹什麼?(生:他久久地不願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麼?(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問題二: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討論,彙報。

  (2)總結:

  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四) 朗讀並背誦古詩:

  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

  2、女生齊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齊背,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讀。)

  (五) 拓展,延伸:

  1、“說說友情”的說話訓練。

  2、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傾聽他人的友情觀,並能簡要介紹自己的好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友情觀更加長久?。

  3、你喜歡這首詩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4、你喜歡學習古詩嗎?平時你是怎麼學習古詩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片精讀課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透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詩人情況,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手邊的工具書以及課前查詢的資料瞭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透過展開想象、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美,富於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透過有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採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同學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別的情形呢?如果有,那麼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從生活出發,以情動人,在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入到與詩文相吻合的意境,為學生理解詩文內涵,埋下伏筆.(這個匯入是否合適,有待商確)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A、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我們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B、歸納學習方法: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複習鞏固合理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力一詞有待商確)

  2、“知詩人、解詩題”

  A、指名介紹李白

  B、說說詩題給了我們哪些資訊

  C、指名學生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介紹,並進行資料地展示,教師做適當的補充,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且表現了新課標所指:強調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一特點

  3、理詩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自學生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以及書上的註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劃下來,比如:(略)

  此時老師要做的是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古人嘗雲,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個性化的問題,對詩文的反應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在這個環節中,

  應鼓勵學生多發問,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樂問,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善問.

  (二)、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詩境、悟詩情

  A、自讀品味詩境

  詩文語言傳神盡意,學生理解了詩句的表意,但對於那優美的語言,還沒有注意,更沒有對文章動情.怎樣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呢?這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讀.在這裡注重體會這樣幾處: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重點體會:煙花三月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

  B、透過學習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從哪裡體會到的?

  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C、圍繞“學法”,自主合作學習

  指導各組採用不同的彙報形式,如:介紹李孟;說詩句意思,逐句朗讀、逐句解釋;抓住“煙花”“盡”“唯見”等重點詞語,解釋、朗讀、品味;抓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的理解闡述畫面,小組合作將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依依惜別的情形表演出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們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來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更牢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

  D、小組彙報交流

  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抓住盡字和唯字的傳情,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透過讀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為一體。相機引導孩子想象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當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時:師: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梯步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

  最後詢問:你能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嗎?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這樣充分發揮了教師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A、自由組合讀練習

  B、配樂指名讀

  C、想象畫面讀

  D、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配樂讀旨在渲染離別氣氛,是對學生整體感知詩文基礎上的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想象畫面的讀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展開想象的翅膀,乘著思維的東風,融入了詩文所表達的美的意境之中.(什麼樣的意境有待商確).且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四次朗讀層層深入,每次朗讀的安排目的明確,注重體現了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牢牢把握“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思想。

  (四)、拓展延伸、歸納昇華

  A、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讀、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現人間真情的古詩

  B、孩子們請你觀察書中插圖,展開想象的翅膀:透過你手中的話筆描繪一下在李白和好友離別之時是什麼樣的情景呢?(可以圖文並茂)

  (以上AB兩塊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確)

  《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絡,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象和幻想,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鑑於此我設計了以上這樣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設計也是把整堂課推進了高潮,讓孩子們在委婉悠揚的樂曲中描繪心中的畫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釋放,讓孩子快快樂樂地、實實在在地上了一節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