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紅樓夢> 有關紅樓夢裡的詩詞

紅樓夢裡的詩詞

有關紅樓夢裡的詩詞

  導語:一曲幽婉憂怨的悲歌,一段至情至愛的故事。高度凝練的藝術手法,優美精緻的畫面構成。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有關紅樓夢裡的詩詞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紅樓夢裡的詩詞

  《作者題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太虛幻境楹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終身誤》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

  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眼睜睜,把萬事全拋。

  盪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鄉,路遠山高。

  故向爹孃夢裡相尋告:

  兒命已入黃泉,

  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世難容》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羶,視綺羅俗厭;

  卻不知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

  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

  好一似,無暇白玉遭泥陷;

  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聰明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

  好一似,盪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

  嘆人世,終難定。

  《晚韶華》

  鏡裡恩情,更那堪夢裡功名!

  那美韶華去之何迅!

  再休提繡帳鴛衾。

  只這帶珠冠,披鳳襖,

  也抵不了無常性命。

  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

  也須要陰騭積兒孫。

  氣昂昂頭戴簪纓,氣昂昂頭戴簪纓;

  光燦燦胸懸金印;

  威赫赫爵祿高登,威赫赫爵祿高登;

  昏慘慘黃泉路近。

  問古今將相可還存?

  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好事終》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

  宿孽總因情。

  《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

  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紈?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黛玉容貌》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

  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閒靜時如姣花照水,

  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

  病如西子勝三分。

  《護官符》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寧國府上房楹聯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拓展閱讀】

  淺談《紅樓夢》裡的茶道

  淺談《紅樓夢》裡的茶道

  古人云:不品“紅樓”,枉坐茶樓。此言偏頗與否,暫且不論,但如細讀深悟書中的飲茶之道,對諸君品茗或許會增添幾分雅興吧!

  讀《紅樓夢》,不能不讀其中的茶道。人們也許知道,中國的茶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要簡言蔽之,則以色、香、味、形、水、具、時、溫、烹、禮十大要領概括之。這十字經在《紅樓夢》中皆有生動傳神的描述。

  在第17回中,元妃省親時,“茶已三獻”的場面頗為壯觀,向眾貴客獻茶三次,其禮不謂不周;在第25回中,鳳姐給寶釵、黛玉飲暹羅進貢來的茶,寶釵道:“味倒輕,只是顏色不好些”,在第41回中,“寶玉細細吃了,果覺輕浮無比,讚賞不絕”,這分別講的是茶葉質量的優劣與否。至於講到沏茶用的水質,第41回中的妙玉自有一番言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時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甕。”與此同時,《紅樓夢》中還含而不露地告訴人們,茶具在茶道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裡面放了個成窯五彩小蓋式盅,捧於賈母,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些精美的茶具,能不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嗎?

  雲南保山的尼諾茶的介紹

  雲南保山的尼諾茶的介紹

  雲南的尼諾茶,因產於保山地區的昌寧縣尼諾山而得名。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安東尼奧迪到昌寧考察時,飲此茶後讚不絕口。1988年,斯里蘭卡茶葉專家戈林到昌寧,品嚐後稱之為茶中精品。尼諾茶外形條索緊卷,毫鋒顯露,色綠油潤,湯色清澈明亮,清香鮮爽,葉底嫩勻明亮。

  相傳早在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昌寧縣境碧雲寺的僧尼就種植茶葉,品質良好,人稱碧雲仙茶。明、清時期又有發展,現存尼諾山附近溫泉鄉有株古茶樹,其栽培年代距今有200餘年。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民開始成片種茶,但由於交通不便,工藝落後,發展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發揮全縣70%地區的宜茶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至1990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1餘萬畝,1983年昌寧縣被推薦加入全國七省、市茶葉技術推廣網路,1985年被列為與浙江富陽、福建安溪、安徽嶽西齊名的全國四個優質茶葉基地縣之一。

  尼諾山地處低緯高原山地,空氣清新,日光充足,山巒重疊,雲霧多,霧期長,每當秋末春初雨水稀少季節,尼諾山周圍壩區河谷地帶多被白霧籠罩;這裡土地肥沃,沙質黃壤,結構鬆散,通風透水,從而形成尼諾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尼諾茶就是以尼諾山一帶出產的大葉種茶為原料製成的。

  尼諾茶是精選春茶一芽二葉的鮮葉,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分篩、揀剔、等各道工序精工製成。據鑑定,尼諾茶的氨基酸含量382.9毫克/克,比同等大葉茶含量高40%左右,水浸出物48.41%,兒茶素為145.8毫克/克。飲用尼諾茶能生津止渴,興奮提神,調節血壓,能促進脂肪消化,防止亞硝酸在人體內合成;能消食健胃,明目清心,被人們譽為健身美容茶。

  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

  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

  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煮的濃茶,並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那麼英國貴族茶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呢?下面就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做一介紹。

  茶在英國的風靡,歸功於1662年嫁給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薩。她每天下午招待閨中密友在自己臥室裡喝茶聊天的習慣,很快在上流社會女性團體中流傳開來。茶水雖然好喝,但是當時紅茶要在海上漂流至少12個月才會到達歐洲,而且中國人那時候從來就沒有把最好的茶賣給外國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的下午茶如此風靡呢?

  因為,這長達300多年不變的吸引力,並不僅僅來自茶葉,它更來自於對優雅生活方式的嚮往,來自於對美的愛慕,來自於喝茶時那坐的、用的、擺的、穿的、戴的、聊的、環繞著的,優雅、美麗、精緻、貴重的一切。

  16世紀,英國上層社會開始在家中興建茶室。茶室通常設在女主人的臥房或畫室,茶桌四周總是環繞著精美的藝術品或大量東方風格的傢俱及裝飾品。

  在當代倫敦,仍可以輕易找到貴族氣氛濃厚的傳統豪華茶室,價格不菲,賓客盈門,流行程度有增無減。以上就是關於英國貴族茶文化興起的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下面就詳細介紹古代沏茶方法——點茶

  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點茶就是把茶瓶裡燒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具體操作是:在點茶時,先用瓶煎水,對候湯要求與唐代是一樣的。而後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隻手用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嚴格說來,要創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膏,二要有節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而這種高明的點茶能手,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但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

  中國宋朝的點茶與點湯成為朝廷官場待下之禮,多見於宋人筆記,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已有考證,雲:“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宋張舜民《畫墁錄》卷一)。

  這也許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這種禮節在當時就已發展到虛偽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甕中閒評》卷六:‘古人客來點茶,客罷點湯,此常禮也。近世則不然,客至點茶與湯,客主皆虛盞,已極好笑。”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鐵觀音的發展歷程

  鐵觀音,福建安溪人發明於1725-1735年間。屬於烏龍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烏龍茶類的代表。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屬於半發酵茶類,鐵觀音獨具“觀音韻”,清香雅韻。除具有一般茶葉的保健功能外,還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動脈硬化、防治糖尿病、減肥健美、防治齲齒、清熱降火,敵煙醒酒等功效。下面我們來簡要看看鐵觀音發展歷程

  福建安溪是我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鬥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

  安溪產茶始於1725,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在宋.元時期,鐵觀音產地安溪不論是寺觀或農家均已產茶。據《清水巖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安溪茶葉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到明代產茶稍盛,明嘉靖《安溪縣誌》有“茶,龍涓.崇信(今龍涓.西坪.蘆田)出者多”。“常樂.崇善等裡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武夷從唐朝起生產蒸青團茶,明末罷貢茶之後,茶農積歷代製茶經驗的精髓,創制了武夷巖茶。清初,安溪茶業迅速發展,相繼發現了黃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佔.大葉烏龍等一大批優良茶樹的品種。這些品種的發現,使得安溪茶業步入了鼎盛發展階段。清代名僧釋超全有“溪茶遂仿巖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的詩句,這說明清代時已有溪茶生產,安溪茶農創制了烏龍茶。

  鐵觀音問世後,迅速傳播到周邊的虎邱.大坪.龍涓.蘆田.尚卿.長坑等鄉鎮,因其品質優異.香味獨特,各地相互仿製。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將鐵觀音傳至一杯香茗臺灣木柵區。並先後傳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華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遊等縣和廣東等省。這一時期,安溪烏龍茶生產技術也不斷向海外廣泛傳播,鐵觀音等優質名茶聲譽日增。

  新中國成立後,安溪茶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特別是其生產了烏龍茶中的珍品鐵觀音,奠定了安溪作為中國名茶之鄉的地位。

  改革開放後,在安溪人不懈的努力下,茶業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了安溪縣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

  近年來,鐵觀音產業不斷髮展壯大,盛名享譽海內外,鐵觀音的品牌定會乘風破浪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茶樹的起源與傳播

  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區域性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