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散文解析
韓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古詩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只重形式的駢文,大力提倡繼承先秦兩漢以“言之有物”的語言表情達意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一種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寫作實踐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改變了不良文風,起到了解放文體的作用,對當時和後世,都有重大影響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此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並以實際行動鼓勵後進,應當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韓愈的這篇力作,歷久彌新,今天我們再讀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提筆點題,單刀直入。“古”字指出從師的歷史傳統,“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者和教師的關係,作為全篇綱領,肯定堅決,不容辯駁。“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全面規定了老師的職責範圍,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出認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律性,連用兩個“惑”字,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列舉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既詮釋前文,又強調從師是為了學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進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是故聖益聖,愚益愚。”連用兩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果也截然不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以對比的方式,指出眾人的糊塗。“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釋童子之師的作用,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而大遺”做鋪墊。“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比較的結果,落在“小學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塗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居於下層的人與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度。“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寫出士大夫極為荒謬的話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度,闡明教和學的關係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篇首“傳道授業”。
“聖人無常師。”此語見解精闢,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並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聖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範。“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從師的行為。“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師的言論,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聖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李蟠,再肯定從師。總結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重視師道。“餘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師道“作師說以貽之。”結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問題上的愚妄態度,闡明瞭自己對師生關係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了對比手法。然後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乾脆,而且此後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論凝結成精闢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