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原文翻譯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原文翻譯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鶖在梁,有鶴在林。
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譯文:
芬芳菅草開白花,白茅束好送給他。如今這人去遠方,使我孤獨守空房。
濃濃雲霧空中飄,沾溼菅草和絲茅。我的命運多艱難,他還不如雲露好。
滮水緩緩向北流,浸潤稻田綠油油。邊號邊歌心傷痛,思念那人在心頭。
砍那桑枝作柴薪,燒在灶裡暖在身。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讓我傷透心。
宮內敲起大樂鍾,聲音必定外面聞。懷念使我神不寧,你卻視我如路人。
醜惡禿騖在魚梁,高潔白鶴在樹林。想起那個健美人,實在煎熬我的心。
一對鴛鴦在魚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這人沒良心,轉眼之間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車石,雖然低下有人踩。恨他離我如此遠,讓我痛苦實難捱。
註釋:
1.白華: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蘆芒。
3.白茅:又名絲茅,因葉似矛得名。
4.之遠:往遠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雲潔白之貌。
7.露:指水氣下降為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運,命運。
9.不猶:不如。一說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陝西西安市北。
11.嘯歌:謂號哭而歌。傷懷:憂傷而思。
12.碩人:高大的人,猶“美人”。此處當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3.樵:薪柴,此處指採木為樵。桑薪:桑木柴火。
14.卬(áng):我。女子自稱。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灶。
15.勞:憂愁。
16.鼓鍾:敲鐘。鼓,敲。
17.懆(cǎo)懆:愁苦不安。
18.邁邁:不高興。
19.鶖(qīu):水鳥名,頭與頸無毛,似鶴,又稱禿鷲。梁:魚梁,攔魚的水壩。
20.鶴在林:鶴為高潔之鳥,反在林,比喻所愛之人已遠離去。
21.戢(jí)其左翼:鴛鴦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2.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專一。
23.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樣子。乘石是乘車時所踩的石頭。
24.履:踩,指乘車時踩在腳下。
25.疧(qí):因憂愁而得相思病。
賞析:
此詩八章,每四句為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興,對映夫婦之間相親相愛正是人間常理。其中的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有象徵純潔與和諧的愛情意義,與《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純束”相參證,可見“白茅”在當時是一個常用的帶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本來常理不言自明,可是這裡偏偏是“之子之遠,俾我獨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詩悽婉哀傷的悲劇基調。
第二章以白雲普降甘露滋潤那些菅草和茅草,反興丈夫違背常理,不能與妻子休慼與共。雖然從字面上看是白雲甘露對菅草茅草的滋潤與命運之神對被棄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對應和對映關係,但實際上看似怨天實為尤人,矛頭所向實際是這不遵天理的負心丈夫。
詩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對應無情丈夫對妻子的薄情寡義。此章雖然在起興方法上與前兩章一樣,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興人情乖戾,故鄭箋解釋曰:“池水之澤,浸潤稻田使之生殖,喻王無恩於申後,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緊接著長歌當哭的女主人公話鋒一轉,由“之子”轉向“碩人”。關於“碩人”,前人如孔穎達疏引王肅、孫毓說,以為碩人指申後,朱熹《詩集傳》以為碩人指幽王。揆諸原詩,以下提及碩人的兩章都以物不得其所為喻,暗指人所處位置不當。鄭玄箋解“碩人”為“妖大之人,謂褒姒”,與詩意合。話鋒既轉,下一章的感嘆就顯得自然而貼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興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興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賞,反遭遺棄的命運。與自身命運相反,“維彼碩人”,想起那個“妖大之人”卻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這一切實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鐘聲聞於外,興申後被廢之事必然國人皆知。俗語“沒有不透風的牆”,此之謂也。自己已經被廢,心卻念念不忘,於是有了“念子懆懆”的棄婦;既已棄之,必先厭之,於是有了“視我邁邁”的無情丈夫。對比中棄婦的善良和順、丈夫的輕薄無情顯得更為鮮明。
第六章詩意與第四章相近,以鶴鶖失所興後妾易位。同時鶴的潔白柔順和鶖的貪婪險惡與申後和褒姒之間存在著隱喻關係。“妖大之人”的媚惑實在是女主人公被棄的一個重要原因,難怪她一次次地“維彼碩人,實勞我心”,想起那個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總是偶居不離的鴛鴦相親相愛,適得其所,反興無情無德的丈夫不能與自己白頭偕老的悖德舉動。這一章要與第四、五、六章連起來讀才會更深一層地理解棄婦的怨恨。她實際上是在說:雖然那個妖冶的女人很有誘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慮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詩最後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興申後被黜之後的悲苦命運。被遺棄的婦人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命運,“之子之遠,俾我疧兮”。面對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憂思成疾。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詩的首章以詠歎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詠歎終,亦以“兮”字結句。中間各章語氣急促,大有將心中苦痛一口氣宣洩乾淨的氣勢。緩急之間,頗有章法,誦讀之時有餘音繞樑之感。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鳧鷖
鳧鷖在涇,公屍來燕來寧。
爾酒既清,爾餚既馨。
公屍燕飲,福祿來成。
鳧鷖在沙,公屍來燕來宜。
爾酒既多,爾餚既嘉。
公屍燕飲,福祿來為。
鳧鷖在渚,公屍來燕來處。
爾酒既湑,爾餚伊脯。
公屍燕飲,福祿來下。
鳧鷖在潀,公屍來燕來宗,既燕於宗,福祿攸降。
公屍燕飲,福祿來崇。
鳧鷖在亹,公屍來止熏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公屍燕飲,無有後艱。
譯文:
野鴨鷗鳥河中央,公屍赴宴多安詳。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餚味道香。公屍赴宴來品嚐,福祿大大為你降。
野鴨鷗鳥沙灘上,公屍赴宴來歆享。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餚美又香。公屍赴宴來品嚐,助你福祿長安康。
野鴨鷗鳥在洲諸,公屍赴宴來居住。你的美酒已濾清,你的菜餚有幹脯。公屍赴宴來品嚐,為你降下大福祿。
野鴨鷗鳥港汊中,公屍赴宴位居尊。已在親廟設酒席,福祿降臨你家門。公屍赴宴來品嚐,福祿不斷降你身。
野鴨鷗鳥在峽門,公屍赴宴醉醺醺。美酒飲來欣欣樂,燒肉烤肉香噴噴。公屍赴宴來品嚐,從此太平無艱辛。
註釋:
1.鳧(fú):野鴨。鷖(yī):沙鷗。《詩經集傳》:“鳧,水鳥,如鴨者。鷖,鷗也。”
2.涇:徑直前流之水。
3.屍:神主。燕:通“宴”,宴飲。寧:享安寧。《詩經傳疏》:“燕,燕飲也。”
4.爾:指主祭者,即周王。
5.餚(yáo):古同“餚”,菜餚。馨:香氣。
6.來成:《詩經通釋》:“來成,猶言來崇,成亦重也。”成,成就,成全。
7.沙:水邊沙灘。
8.宜:順,安享。《詩經通釋》:“凡神歆其祀通謂之宜。”
9.為:幫助。《鄭箋》:“為猶助也。助成王也。”
10.渚(zhǔ):河流湖泊中的沙洲。
11.處:安樂。這裡指坐。
12.湑(xū):指酒過濾去滓。酒去滓後則變清,故有清意。《詩經傳疏》:“爾酒既湑,猶云爾酒既清矣。”
13.伊:語助詞。脯(fǔ):肉乾。《說文·肉部》:“脯,乾肉也。”
14.潀(cóng):港汊,水流會合之處。《毛傳》:“潀,水會也。”
15.宗:借為“悰(cóng)”,快樂。一解為尊敬,尊崇。《毛傳》:“宗,尊也。”李樗、黃壎《毛詩集解》:“來居尊位也。”
16.宗:宗廟,祭祀祖先的廟。
17.崇:高,此作動詞,加高,增加。《毛傳》:“崇,重也。”
18.亹(mén):峽中兩岸對峙如門的地方。《詩經集傳》:“亹,水流峽中,兩岸如門也。”
19.熏熏:同“薰薰”,香味四傳。一解為和悅的樣子。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熏熏,當依《說文》作醺醺,謂屍醉也。”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為當與下句之“欣欣”互易,謂“古書多口授,誤倒其文耳”。
20.旨:甘美。欣欣:《毛傳》:“欣欣然,樂也。芬芬,香也。”
21.燔(fán)炙:指燒烤肉。燔,本義是焚燒,引申為燒烤。芬芬:肉味香濃貌。
22.艱:災難,不幸。
賞析:
此詩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關於此詩的主旨,《毛詩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葦》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為“大平也”之後,解此篇為“守成也”,雲:“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之也。”
此詩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為六言外,其餘均為四言句。其結構有如音樂中的裝飾變奏曲:將一個結構完整的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變奏,而保持主題的旋律。就詩而言,此歌主題旋律便是:野鴨沙鷗在水澤畔歡快地嬉戲覓食,公屍來到宗廟接受賓屍之禮就像野鴨沙鷗自得其所那樣恬適愉悅,人們答謝公屍,獻給公屍的酒清醇甘甜,獻給公屍的食香酥鮮美,希望公屍溝通獻祭的人們與受祭的神靈,並祈求神靈賜福。
此詩首句的“在涇”“在沙”“在渚”“在潀”“在亹”,其實都是在水邊。《鄭箋》分別解釋為“水鳥而居水中,猶人為公屍之在宗廟也,故以喻焉”,“水鳥以居水中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屍也”,“水中之有渚,猶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屍也”,“潀,水外之高者也,有瘞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屍”,“亹之言門也,燕七祀之屍於門戶之外,故以喻焉”,雖對每章以“鳧鷖”起興而帶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卻誤將裝飾變奏看作主題變奏,其說不免穿鑿附會。每章的章首比興,只是喻公屍在適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賓屍之禮而已,用詞的變換,只是音節上的修飾,別無深意。以下寫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詞,寫餚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詞,從不同角度強化祭品的品質優良,借物寄意,由物見人,充分顯示出主人宴請的虔誠。正因為主人虔誠,所以公屍也顯得特別高興,詩中反覆渲染公屍“來燕來寧”“來燕來宜”“來燕來處”“來燕來宗”“來止熏熏”,正說明了這一點,語異而義同,多次裝飾變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為公屍高興,神靈也會不斷降福給主人,這就是詩中反覆強調的“福祿來成”“福祿來為”“福祿來下”“福祿攸降”“福祿來崇”。只有詩的末句“無有後艱”,雖是祝詞,卻提出了預防災害禍殃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前引《毛詩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之也”的發揮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須思危,這一點至今能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醉桃源·柳
千絲風雨萬絲晴。
年年長短亭。
暗黃看到綠成陰。
春由他送迎。
鶯思重,燕愁輕。
如人離別情。
繞湖煙冷罩波明。
畫船移玉笙。
譯文:
千萬條柳絲迎著風雨沐浴著晴日,年年站在長短亭旁目睹旅客來去匆匆。從暗黃的柳芽萌生到一片綠陰濃重,經歷了春來春往的整個過程。鶯、燕在柳絲間纏綿徘徊不斷穿行,恰似長短亭上人們依依難捨、含愁相別的情形。環湖柳色綠如煙,映襯得西湖水波明淨。一葉畫舟在水面上划動,載著幽幽一曲玉笙的樂音。
註釋:
[1]年年長短亭:指年年柳樹都在亭邊送人遠行。
[2]暗黃看到綠成陰,春由他送迎:春天來時,柳條為暗黃色,春天去時,柳條為碧綠色。
[3]繞湖煙冷罩波明:指柳樹沿西湖環繞。
賞析:
這首詞詠柳。作者因古來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遂將柳擬人化,借柳以詠離情。上片寫驛道旁、長亭邊的柳。這是人們祖道餞別之地,這裡的柳年年歲歲為人送行,年年歲歲迎送春天,成了離情別緒的象徵物。下片轉寫西湖煙柳。這裡的柳也年年迎送春天,時時注目於湖面搖曳的畫船,聆聽著船上悠揚的笙歌,感受著男女遊客們的鶯思燕愁,於是它自己也依依含情,成了世間離情別緒的負載物。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寄韓潮州愈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譯文:
我的心與你相隨共同乘上木蘭舟,一直到達遙遠的天南潮水的盡頭。
隔著五嶺你的詩章傳到華山西麓,出了藍關我的書信越過瀧水急流。
險峰上驛路高懸被片片流雲遮斷,海濤洶湧浸蝕城根棵棵老樹含秋。
總有一天狂風將把瘴氣掃除乾淨,到那時月色明朗開始高照浪西樓。
註釋:
⑴韓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時貶謫為潮州刺史,故稱韓潮州。
⑵木蘭舟:用木蘭樹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雲木蘭舟,出於此。”後常用為船的美稱,並非實指木蘭木所制。
⑶潮水:河流名,今名韓江,流經潮州。
⑷嶺:指五嶺。華嶽:即西嶽華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篇章: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
⑸關:指藍關。瀧流:即瀧水,自湖南流入廣東,唐時稱虎溪。
⑹驛路:驛道;大道。唐王昌齡《送吳十九往沅陵》詩:“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殘雲:零散稀疏的雲。唐孟浩然《行至汝墳寄盧徵君》詩:“ 洛川方罷雪,嵩嶂有殘雲。”
⑺城根:猶城腳。一作“城闉(yīn)”。唐韋應物《酬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寄》詩:“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⑻瘴煙:溼勢蒸發而致人疾病的煙氣。
⑼浪西樓:潮州的一處樓閣,具體情況不詳。
賞析:
此詩一開頭就表達了與韓愈不同尋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種深切的眷念和嚮往的心曲。首聯“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兩句筆力奇橫,表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願陪同貶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聯直抒別後景況。頷聯“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瀧流”兩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膽相照。韓愈詩說:“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賈島則報以“峰懸驛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這是互訴衷曲之語。“懸”、“浸”二字,一高一下,富於形象。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像懸掛在聳入雲霄的峰巒上。這是途中景色。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溼,老樹為之含秋。這是到任後的景色。“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海浸城根”則說處境悽苦。“殘雲斷”內含人雖隔斷,兩心相連之意;“老樹秋”則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關懷心情。
寫到第三聯,已把堅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頂峰,詩的境界也達到了高峰。第四聯則盪開一筆,別開生面:“一夕瘴煙風捲盡,月明初上浪西樓。”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無辜遭貶的冤屈,自將大白於天下。這裡針對韓愈“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結束全詩。
此詩首聯寫意,次聯寫實,三聯寫懸想,尾聯寫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為契機,抒寫了真誠的友情。八句詩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從丹田流出。詩的語言酷似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的和詩,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信南山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雲。
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
既優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穀。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孫之穡,以為酒食。
畀我屍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報以介福。
萬壽無疆。
譯文:
終南山山勢綿延不斷,這裡是大禹所闢地盤。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齊,後代子孫們在此墾田。劃分地界又開掘溝渠,田隴縱橫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陰雲密佈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再加上細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滋潤大地並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
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壯茂盛。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用穀物製作而成。可奉獻神屍款待賓朋,願神靈保佑賜我長生。
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著瓜果菜蔬。削皮切塊醃漬成鹹菜,去奉獻給偉大的先祖。他們的後代福壽無疆,都是依賴上天的賜福。
祭壇上滿杯清酒傾倒,再供奉公牛色紅如棗,先祖靈前將祭品獻好。操起綴有金鈴的鸞刀,剝開犧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鮮血和脂膏。
於是進行冬祭獻祭品,它們散發出陣陣芳香。儀式莊重而有條不紊,列祖列宗們駕臨徜徉。願神靈賜以宏福無量,子孫們享福萬壽無疆。
註釋: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終南山,在陝西西安南。
2.維: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經墾闢後的平展整齊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廣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溼之地。
4.曾孫:後代子孫。朱熹《詩集傳》:“曾,重也。自曾祖以至無窮,皆得稱之也。”相當於《小雅·楚茨》中所稱“孝孫”,故又作為主祭者之代稱。田:墾治田地。
5.疆:田界,此處用作動詞,劃田界。理:田中的溝隴,此處亦用作動詞。疆指劃定大的田界,理則細分其地畝。
6.南東:用作動詞,指將田隴開闢成南北向或東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爾雅·釋天》:“冬曰上天。”同雲:天空佈滿陰雲,渾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動詞,降落。雰(fēn)雰:紛紛。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優:充足。渥(wò):溼潤。
11.沾:沾溼。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齊貌。
13.彧(yù)彧:同“鬱郁”,茂盛貌。
14.穡:收穫莊稼。
15.畀(bì):給予。
16.廬:草廬,房屋。一說“蘆”之假借,即蘆菔,今稱蘿蔔。
17.菹(zū):醃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稱。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時用。
21.騂(xīng):赤黃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獸,此指公牛。
22.鸞刀:帶鈴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獻,上供。或以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濃香。
賞析:
此詩首章寫開疆拓土,開篇言:“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詩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詩人看來,這畿內的大片土地就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闢出來的。毛傳訓“甸”為治,而鄭箋則落實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劃分中的兩個等級。《周禮·地官·小司徒》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因而鄭箋等於坐實井田制起源於夏代。孔疏承鄭箋之說,謂“是則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裡之法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為”。儘管有的學者認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調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孔疏引孫毓說),但鄭、孔之說也不無參考意義。
首章末二句雲:“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雲:“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可見古人對經理田界是非常重視的。毛傳釋此詩云:“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學者解釋得更為具體,如王安石說:“疆者,為之大界;理者,衡從(橫縱)其溝塗。”(《呂氏家塾讀詩記》引)呂氏又引長樂劉氏說雲:“疆謂有夫、有畛、有塗、有道、有路,以經界之也。理謂有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導之也。”劉氏之說當是依據《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這裡所謂“南東其畝”也與井田制有關。此句指順應地形、水勢而治田,南指其田隴為南北向者,東則為東西向者,此即《齊風·南山》所云“衡從其畝”。鄭箋釋曰:“‘衡’即訓為橫。韓詩云:東西耕曰‘橫’。‘從’……韓詩作‘由’,雲:南北耕曰‘由’。”《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伐齊,齊頃公使上卿國佐求和於晉營,晉人要求“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也就是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為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國佐回答晉人說:“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國佐引此篇為據,說明先王當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據不同的地勢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的田隴,如今晉國為了軍事上的便利而強令齊國改變田隴的走向,是違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見諸其他典籍,但情節上有些出入。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雲:“晉文公伐衛,東其畝。”《呂氏春秋·簡選)雲:“晉文公東衛之畝。”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雲:“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種證明。因為畝道系以國都為中心,故有南北縱走與東西橫貫的兩種大道。南北縱走的是南畝,東西橫貫的就是東畝。《詩》上所說的‘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這個事實。……這些資料好像與井田制並無直接關係,而其實它們正是絕好的證明。”(《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評》)
第二章寫風調雨順。天上彤雲密佈,瑞雪紛紛,加之小雨如酥,潤澤大地,五穀豐登。
第三章寫酒食祭祖。地界整齊,莊稼茂盛,曾孫收穫,釀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賓客,靜享清福,萬壽無疆。
第四章寫瓜菹獻祭。田中有廬,地畔種瓜,剝削乾淨,醃漬上供,敬獻先祖。曾孫長命百歲,都是受上天佑護。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廬”,說者也以為與井田有關。《呂氏家塾讀詩記》引邱氏說雲:“公田百畝內,除二十畝為八家治田之廬。”又引董氏曰:“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每家廬舍二畝半。”按《孟子·公孫丑上》述井田雲:“方里而井,井凡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榖梁傳·宣公十五年》稱:“古者三百步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範寧注:“此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除二十畝,家合二畝半為廬舍”,“八家共居”。《韓詩外傳》載:“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八家為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詩》曰:‘中田有廬,疆埸有瓜。’”以上諸說大同小異,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廬舍二十畝。說詩者多從其說,但箋疏別有所解。鄭箋雲:“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其田事。”孔疏雲:“古者宅在都邑,田於外野,農時則出而就田,須有廬舍,于田中種穀,於畔上種瓜,所以便地也。”按箋疏之說,田中的廬舍成了農民在地裡幹活時的臨時住所了。到了郭沫若,乾脆推翻舊說,以為廬與瓜為對文,廬也當為植物,故廬為蘆之假借,正如“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臺、萊、瓜、壺均為植物一樣。郭氏別出心裁,也可聊備一說(參見《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
第五章寫清酒犧牲。先以清酒祭獻,繼之以紅色雄牛作牲,一併敬獻先祖享受。曾孫作為主祭之人,手執帶鸞鈴之刀,剝開皮毛,取出血脂,乾乾淨淨敬獻先祖。
第六章寫祭典禮成。冬祭進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報子孫大福大貴,萬壽無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6
原文:
不遇詠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譯文:
我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覆,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
朝廷的盛會自己不能參加,我也不願到權貴的家門阿諛奉承。
我到河朔寄居在朋友家裡,心裡卻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家人的平安。
春天已經來了,姑且一同寄情山水,不必管它春風吹動楊柳。
如今世人只為自己著想,我對這種現象很不高興,內心十分鄙視。
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自己想要的隱逸生活。
豈肯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
註釋: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⑵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漢書·高帝紀下》:“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獻書:奉上書札;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書記》:“及七國獻書,詭麗輻輳;漢來筆札,辭氣紛紜。”這裡用來表示向皇帝上書。不報:不批覆;不答覆。《東觀漢記·丁鴻傳》:“鴻當襲封,上書讓國於盛。書不報。”
⑶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不登: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漢書·元帝紀》:“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飢寒。”登:豐收,收成好。
⑷百人會:眾多重臣被召的盛會。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孝武在西堂會,伏滔預坐。還,下車呼其兒,語之曰:‘百人高會,臨坐未得他語,先問:“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為人作父如此,何如?’”預:“遇”也。
⑸五侯:泛指權貴豪門。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⑹河朔:黃河以北地區。
⑺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興平,詩中實指唐代京都長安。
⑻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春歌》。
⑼說(yuè):同“悅”。
⑽濟人:救助別人。唐裴鉶《傳奇·韋自東》:“某一生濟人之急,何為不可?”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晉殷仲文《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
⑾徒爾:僅能如此。
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覆敘寫自己困頓失意,懷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說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說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著。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說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後一句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表達自己即使沉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前四句,詩人用典,形象地點明瞭自己“不遇”的主題。
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後的詩人,遠遊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儘管心中牽掛,卻因為無法回鄉,只能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排遣憂思。儘管春日穆穆,楊柳依依,總在不經意間引人鄉愁,卻只能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詩人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悽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瞭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閒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說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這四句的轉韻,詩意亦隨之轉換。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7
山中書事
興亡千古繁華夢,眼倦天涯。孔林喬木[一],吳宮蔓草[二],楚廟寒鴉[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四]。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淞江遇雪
一冬不見梅花面,天決可憐人。曉來如畫,殘枝綴粉,老樹生春[五]。山僧高臥,松爐細火[六],茅屋衡門[七]。凍河堤上,玉龍戰倒,百萬愁鱗[八]。
春日湖上
東風西子湖邊路[九],白髮強尋春。儘教年少,金鞭俊影[十],羅帕香塵[一一]。蹇驢破帽[一二],荒池廢苑,流水閒雲。惱餘歸思,花前燕子[一三],牆裡佳人[一四]。
註釋
[一]孔林:孔丘的墓地,在山東省曲阜縣郊。
[二]吳宮:三國時吳國的宮殿。也可以理解為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殿。李白《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三]楚廟寒鴉:楚國的祖廟裡,只有幾隻寒鴉在飛鳴。
[四]投老:到老,垂老。
[五]殘枝綴粉,老樹生春:殘枝上綴滿雪花,猶如老樹逢春。
[六]松爐:以松枝為柴的火爐。
[七]衡門:衡,通橫。橫 為木門,指簡陋的柴門。
[八]玉龍戰倒,百萬愁鱗:將下雪比作玉龍爭鬥。宋·張元《詠雪》詩有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句。
[九]西子湖:即西湖。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後人因稱西湖為西子湖。
[十]金鞭:飾有黃金的馬鞭。俊影:美好的身影。此指男少年。
[一一]羅帕:香羅帕,絲制的手絹。香塵:香氣,香味。此指女青年。
[一二]蹇(jian)驢:瘦弱的驢子。
[一三]花前燕子:花和燕聯絡起來寫,融匯景與情,是詩人的常用手法。如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一四]牆裡佳人:此用蘇軾《蝶戀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語意。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8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文翻譯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註釋解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白首:白頭,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
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於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創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詩文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讚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閒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雲”,則象徵著仕途與隱遁,象徵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透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讚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於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後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讚美孔子。這裡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譯文:
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要想見那姑娘面,擺好食具設酒宴。
註釋: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說文解字》:柯,斧柄也;伐,擊也,從人,持戈。
2、匪:同“非”。克:能。
3、取:通“娶”。
4、則:原則、方法。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覯(gòu):通“遘”,遇見。
6、籩(biān)豆有踐: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叫做籩豆有踐。此處指迎親禮儀有條不紊。籩,竹編禮器,盛果脯用。豆,木製、金屬製或陶製的器皿,盛放醃製食物、醬類。
賞析:
《國風·豳風·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爾時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滿。首章明白告訴讀者:媒妁是使兩人好合的人。男女雙方的結合,要有媒人從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說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個斧柄那樣簡單明白,興中有比,比喻淺顯易懂。
詩的第二章讚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讚其年輕貌美,二不言其和順溫柔,獨獨說“籩豆有踐”,讚賞其善於料理祭祀宴饗事宜。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男子很興奮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經驗。封建社會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綿家族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兒育女,而是能夠輔佐宴饗祭祀。“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椒聊之實,蕃衍盈掬。”(《國風·唐風·椒聊》)暗示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個多子多孫的美女子。
詩中的男主人公滿心歡喜因為娶這樣的女子為妻。他鄭重提出“籩豆有踐”這一點並因此而滿心歡喜,宣佈其婚姻的美滿。認為只有懂得籩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了封建的倫理觀念、宗法觀念已經滲透到婚姻生活中,成為衡量愛情是否美滿的準則了。
此詩從語義上分析,有兩重意義,一是文字的表層語義,二是作為引申隱喻的深層語義。
從文字語義來說,《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頭柄子作比喻,說男子找一個心目中的妻子,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式,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緒的興奮,都凝聚在這首自得自悅的歡歌中。在古代詩歌中,常以諧音示意。“斧”字諧“夫”字,柄子配斧頭,喻妻子配丈夫。詩中所說“匪媒不得”“籩豆有踐”,也是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最後雙方同意,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妻子過門來。這是中國古代喜慶民俗的場景,也表示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嚴肅重視。
從引伸隱喻義來說,重點落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這兩句詩上。此處的伐柯,已經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樣狹義的比喻,而是廣義地比喻兩種事物的協調關係:砍伐樹枝做斧頭柄,有斧與柄的協調關係;做其他事情,也有兩方面的協調關係。要協調兩方面的關係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頭,那就不能背離基本的原則方法(“其則不遠”)。如果砍下的枝條歪七扭八,過粗或過細,都不能插進斧頭眼中,成為適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那麼,協調一件事物或一種活動的雙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從具象的斧與柄的關係,上升到抽象的一體兩面的關係,這個比喻就有了廣泛的意蘊,啟示了一個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按一定原則才能協調。後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來表示有原則的協調關係,來引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就是從廣義的比喻性來理解這兩句詩的。
這首詩還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一方面強調“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為運動變化需要一箇中介,所謂“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或如陽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應”,“感”才是運動變化的主宰,或雲“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整首詩是在闡述《易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前半部分說“無平不陂”,後半部分說“無往不復”。
此詩歌者採取了設問的方式,從最淺顯的'比喻入手,言簡意賅,形象鮮明,把娶妻必須行媒的道理說得很明確、很具體,給人一種不可置疑的印象。詩意單純明朗,語言樸素自然。在一問一答的陳述中,歌者那喜形於色的情態也躍然紙上。由於此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後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為“作伐”“伐柯”“執柯”。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宮辭
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
譯文:
君王的恩寵就跟流水一樣不停地東流,使得宮女得寵的時候擔心恩寵轉移,失寵的時候又憂愁。
莫要在君王的宴席上得意地演奏《梅花落》了,涼風不遠,你不久也會像花兒那樣被風吹落的。
註釋:
1、君恩如水:君王的恩澤就像流水般漂移不定。
2、憂移:害怕轉移,這裡指害怕君王的恩寵轉移到別人身上。
3、花落:指的是《梅花落》,漢樂府的《橫吹曲》中的笛曲名。
4、涼風:江淹的《擬班婕妤詠扇》中有“竊恐涼風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在中路”,喻被冷落。和上一句的“梅花落”聯絡起來,暗示女子色衰被棄的可悲前景。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旨在議論嬪妃宮女的地位和命運,表明妃嬪宮女縱得寵一時,但最終下場和失寵者並無二致。言外之意是警告朋黨之輩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首先是開頭一句“君恩如水向東流”,此句用流水比君王的恩寵,構思極巧妙。流水,則流動不定。君王的恩寵既如流水流動不定,宮女之得寵失寵也隨之變化不定。今日君恩流來,明日又會流去,宮女今日得寵,明日又會失寵。一旦失寵,君恩就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無論失寵得寵,等待她們的未來都是不幸。這就逼出了第二句詩句“得寵憂移失寵愁”,此句直接點出宮女的憂愁心情:得寵時候害怕君王感情變化,恩寵轉換,而失寵時又愁腸欲斷,悲苦難言。所以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宮女妃嬪都得惶惶不可終日,清晰地刻畫出宮女患得患失以及矛盾痛苦的心理。句中疊用“寵”字,正說明君王的恩寵對宮女的關係重要。因為宮女的命運,完全操在君王手裡。
後兩句承接第二句,以失寵者的口吻警告得寵者。“莫向樽前奏花落"一句,喻指伴侍君王宴飲作樂。此處的”花落"借用江淹的《擬班婕妤詠扇》的典故,語含雙關,既指曲名,又暗指下一句的花被涼風吹落,“涼風只在殿西頭”,涼風不遠,最終下場都是一樣的,藉此典故來抒發己見,警告得寵者,君王之恩寵都是難以維持的。
整體看來,這首詩通篇都用了議論。由於比喻、雙關運用得極其巧妙,詩人描寫的時候在議論中含著形象,所以令人讀來意味深長,比起明白直說更顯得含蘊有味。紀曉嵐稱此詩“怨誹之極而不失優柔唱嘆之妙”(《李義山詩集輯評》),正是道出了此詩含蓄的特點。
李商隱的詩就是這樣,理解它的典故寓託,能披文攬勝,不理解同樣也能領略了其詩的文辭意境之美。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楚茨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為,我藝黍稷。
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我倉既盈,我庾維億。
以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祝祭於祊,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神保是饗。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執爨踖踖,為俎孔碩。
或燔或炙,君婦莫莫。
為豆孔庶,為賓為客。
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神保是格,報以介福,萬壽攸酢。
我孔戁矣,式禮莫愆。
工祝致告,徂賚孝孫。
苾芬孝祀,神嗜飲食。
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永錫爾極,時萬時億。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樂具入奏,以綏後祿。
爾餚既將,莫怨具慶。
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神嗜飲食,使君壽考。
孔惠孔時,維其盡之。
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譯文:
田野裡生長簇簇蒺藜,去清除這些帶刺荊棘。為什麼自古就這樣做?因為要種植高粱小米。我們的小米長得茂盛,高粱在地裡排得整齊。糧食堆滿我們的穀倉,囤裡也裝得嚴實緊密。用它們做成美酒佳餚,作對列祖列宗的獻祭。請他們前來享用祭品,賜我們宏福無與倫比。
我們步趨有節神端莊,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獻冬烝和秋嘗。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獻上。司儀先祭於廟門之內,那儀式隆重而又輝煌。祖宗大駕光臨來享用,神靈將它們一一品嚐。孝孫一定能獲得福分,賜予的福分宏大無量,賴神靈保佑萬壽無疆!
掌膳的廚師謹慎麻利,盛肉的銅器碩大無比,有人燒肉又有人烤炙。主婦懷敬畏舉止有儀,盤盞中食品多麼豐盛,席上則是那賓客濟濟。主客間敬酒酬答來往,舉動合規矩彬彬有禮,談笑有分寸合乎時宜。祖宗的神祇大駕光臨,賜福回報子孫的心意,萬壽無疆宏福與天齊!
祭祀中我們極其恭謹,因而禮儀周全沒毛病。於是司儀向大家致辭,賜福給主祭孝子賢孫。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靈很喜歡又吃又飲,要賜給你眾多的福分。祭祀遵法度按期舉行,態度恭敬而舉止敏捷,莊嚴隆重又小心謹慎。因而永賜你極大福分,成萬成億綿長無窮盡!
各項儀式都已經完成,鐘鼓之樂正準備奏鳴。孝孫也回到原來位置,司儀致辭向大家宣稱:神靈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屍起身離開那神位,把鐘鼓敲起送走神屍,祖宗神祇於是轉回程。那邊眾廚師和主婦們,很快地撤去餚饌祭品。在場的諸位父老兄弟,一起來參加家族宴飲。
樂隊移後堂演奏曲調,大夥享用祭後的酒餚。這些酒菜味道實在好,感謝神賜福莫再煩惱。大家都吃得酒足飯飽,叩頭致謝有老老少少。神靈愛吃這美味佳餚,他們能讓您長壽不老。祭祀十分順利而圓滿,賴主人盡心恪守孝道。願子孫們莫荒廢此禮,永遠繼承將福壽永葆!
註釋:
1.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
2.楚楚:植物叢生貌。
3.言:愛,於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
4.蓺(yì):即“藝”,種植。
5.與與:茂盛貌。
6.翼翼:整齊貌。
7.庾(yǔ):露天糧囤,以草蓆圍成圓形。維:是,一訓“已”。億:形容多。一說“億”猶“盈”,滿。
8.享:饗,上供,祭獻。
9.妥:安坐。侑:勸進酒食。
10.介:借為匄(gài),求。景福:大福。
11.濟(jǐ)濟:嚴肅恭敬貌。蹌(qiāng)蹌:步趨有節貌。
12.絜(jié):同“潔”,洗清。
13.烝(zhēng):冬祭名。嘗:秋祭名。
14.剝:宰割支解。亨(pēng):同“烹”,燒煮。
15.肆:陳列,指將祭肉盛於鼎俎中。將:捧著獻上。
16.祝:太祝,司祭禮的人。祊(bēng):設祭的地方,在宗廟門內。
17.孔:很。明:備,指儀式完備。
18.皇:往。一說為彷徨,即神靈徘徊。
19.神保:神靈,指祖先之靈。一說指降神之巫。饗:享受祭祀。
20.孝孫:主祭之人。慶:福。
21.介福:大福。
22.執:執掌。爨(cuàn):炊,燒菜煮飯。踖(jí)踖:恭謹敏捷貌。
23.俎(zǔ):祭祀時盛牲肉的銅製禮器。碩:大。
24.燔(fán):燒肉。炙:烤肉。
25.君婦:主婦,此指天子、諸侯之妻。莫莫:恭謹。莫,一說勉也。
26.豆:食器,形狀為高腳盤。庶:眾,多,此指豆內食品繁多。
27.獻:主人勸賓客飲酒。酬:賓客向主人回敬。
28.卒:盡,完全。度:法度。
29.獲:得時,恰到好處。一說借為“矱(yuē)”,規矩。
30.神保:神靈,神的美稱。格:至,來到。
31.攸:乃。酢(zuò):報。
32.熯(nǎn):通“戁”,敬懼。
33.式:發語詞。愆(qiān):過失,差錯。
34.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詞,以告祭者。
35.徂(cú):往,一說通“且”。賚(lài):賜予。
36.苾(bì):濃香。孝祀:猶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37.卜:給予。賜予。
38.如:合。畿(jī):借為期。式:法,制度。
39.齊(zhāi):通“齋”,莊敬。稷:疾,敏捷。
40.匡:正,端正。敕:通“飭”,嚴整。
41.錫:賜。極:至,指最大的福氣。
42.時:是,一說訓或。
43.戒:備,一說訓告。
44.徂位:指孝孫回到原位。
45.具:俱,皆。止:語氣詞。
46.皇屍: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讚美之詞。載:則,就。
47.聿(yù):乃。
48.宰:膳夫,廚師。
49.廢:去。徹:通“撤”。廢徹謂撤去祭品。不遲:不慢。
50.諸父:伯父、叔父等長輩。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
51.備:盡,完全。言:語中助詞。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後在後殿宴飲同姓親屬。
52.具:俱。入奏:進入後殿演奏。祭在宗廟前殿,祭後到後面的寢殿舉行家族私宴。
53.綏(suí):安,此指安享。後祿:祭後的口福。祿,福,此指飲食口福。祭後所餘之酒肉被認為神所賜之福,故稱福酒、胙肉。
54.將:美好。
55.莫怨具慶:指參加宴會的人皆相慶賀而無怨詞。
56.小大:指尊卑長幼的各種人。稽(qǐ)首:跪拜禮,雙膝跪下,叩頭至地。一種最恭敬的禮節。
57.考:老。壽考,長壽。
58.孔:甚,很。惠:順利。時:善,好。
59.維:同“唯”,只有。其:指主人。盡之:盡其禮儀,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禮節。
60.替:廢。引:延長。引之,長行此祭祀祖先之禮儀。
賞析:
全詩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寫祭祀的前奏。人們清除掉田地裡的蒺藜荊棘,種下了黍稷,如今獲得了豐收。豐盛的糧食堆滿了倉囤,釀成了酒,做成了飯,就可用來獻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進入對祭祀活動的描寫。人們步履整肅,儀態端莊,先將牛羊涮洗乾淨,宰剝烹飪,然後盛在鼎俎中奉獻給神靈。祖宗都來享用祭品,並降福給後人。第三章進一步展示祭祀的場景。掌廚的恭謹敏捷,或燒或烤,主婦們勤勉侍奉,主賓間敬酒酬酢。整個儀式井然有序,笑語融融,恰到好處。二、三兩章著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寫司儀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詞:祭品豐美芬芳,神靈愛嘗;祭祀按期舉行,合乎法度,莊嚴隆重,因而要賜給你們億萬福祿。第五章寫儀式完成,鐘鼓齊奏,主祭人迴歸原位,司儀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屍”也起身引退。鐘鼓聲中送走了皇屍和神靈,撤去祭品,同姓之親遂相聚宴飲,共敘天倫之樂。末章寫私宴之歡,作為祭祀的尾聲。在樂隊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後的美味佳餚,酒足飯飽之後,老少大小一起叩頭祝福。
讀這首詩,可以想見華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時的那種熱烈莊嚴的氣氛,祭後家族歡聚宴飲的融洽歡欣的場面。詩人運用細膩詳實的筆觸將這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全詩結構嚴謹,風格典雅,由序曲到樂章的展開,到尾聲,宛如一首莊嚴的交響樂。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2
原文: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淨,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譯文:
游到香剎龍興寺,所見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時辰,於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裡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佈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並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註釋:
游到香剎龍興寺,所見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時辰,於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裡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佈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並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
(1)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2)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3)比丘:和尚。
(4)心:禪心。
(5)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6)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譯文]
白日遊覽龍興寺,晚上竟忘了迴歸,寺廟門外的松樹林中吹來陣陣清風。燈活明亮照滿禪堂,佛珠系在唸經和尚的衲衣上。僧侶們的心境像白日一樣明亮清靜,佛法精微像眼睛一樣純潔乾淨。天女所散之花飄落不盡,處處都有鳥兒銜著天上飛。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3
原文:
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田牡孔阜。
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於苗,選徒囂囂。
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
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決拾既佽,弓矢既調。
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
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於徵,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譯文:
我的狩獵車早已整治堅利,供我驅馳的馬兒早已備齊。看那四匹雄馬有多健壯啊,駕起車竟直奔往東部郡地。
我的狩獵車早已準備完善,看那四匹雄馬有多麼強健。東都洛邑有很大一塊圃田,駕起車奔往那裡打獵射雁。
天子在夏季安排狩獵活動,點數步卒隨從一派喧譁聲。車上遍插龜蛇旗和旄尾旗,駕起車去敖那裡打獵兜風。
駕馭四匹雄壯寶馬來狩獵,這四匹馬兒跑起來多和諧。諸侯們穿著紅蔽膝金馬靴,從四方趕來會朝絡繹不絕。
射箭的板指護臂早已戴上,強弓和羽箭也已調適停當,射手隨從們都已集合到位,就等著幫我把獵物來抬扛。
只見四匹黃驃馬齊驅並駕,轅兩側的驂馬照直往前拉;馭手驅車進退轉旋皆有法,天子諸侯顯身手箭不虛發。
獵罷得寬餘馬兒蕭蕭長鳴,旌旗獵獵隨晚風輕輕飄動。步卒馭手們靜悄悄地列隊,君王后廚並不於是否充盈。
大隊人馬井然有序轉回程,只聞車馬行進不聞人語聲。君王是多麼仁義可信賴啊,一定會成就偉業天下治平!
註釋:
1.攻:修繕。
2.同:齊,指選擇調配足力相當的健馬駕車。
3.龐龐:馬高大強壯貌。
4.言:句中語氣詞。徂(cú):往。東:東都洛陽。
5.田車:獵車。
6.孔:甚。阜(fù):高大肥碩有氣勢。
7.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8.行狩(shòu):行狩獵之事。
9.之子:那人,指天子。苗:毛傳:“夏獵曰苗。”
10.選:通“算”,清點。囂(áo)囂:聲音嘈雜。
11.旐(zhào):繪有龜蛇圖案的旗。旄:飾犛牛尾的旗。
12.敖:山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13.奕奕:馬從容而迅捷貌。
14.赤芾(fú):紅色蔽膝。金舄(xì):用銅裝飾的鞋。舄,雙層底的鞋。
15.會同:會合諸侯,是諸侯朝見天子的專稱,此處指諸侯參加天子的狩獵活動。有繹:繹繹,連續不斷而有次序的樣子。
16.決:用象牙和獸骨製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拾:皮製的護臂,射箭時縛在左臂上。佽(cì):“齊”之假借字,齊備之意。決、拾:射者所用工具。決以鉤弦,拾以護臂。即扳指護臂衣。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調弓矢。《傳》:決:鉤弦也。拾:遂也。
17.調(tiáo):調和,相稱。
18.同:合耦,指比賽射箭的人找到對手。
19.舉:取。柴(zī):即“紫”,或作“胔”,堆積的動物屍體。
20.四黃:四匹黃色的馬。
21.兩驂(cān):四匹馬駕車時兩邊的馬叫驂。猗(yǐ):通“倚”,偏差。
22.馳:馳驅之法。
23.舍矢:放箭。如:而。破:射中。
24.蕭蕭:馬長鳴聲。
25.悠悠:旌旗輕輕飄動貌。
26.徒御:徒步拉車計程車卒。不:語助詞。無義,下句同。驚:“警”之假借字,機警。
27.大庖(páo):天子的廚房。
28.於:往。徵:行,此處指田獵歸來。
29.允:確實。君子:指天子。
30.展:誠然,的確。大成:成大功。
賞析:
這是一首記述天子會同諸侯田獵故事的詩篇。《詩經》中涉及田獵的詩篇有許多,而描寫場面之宏大,當首推此詩。全詩八章,藝術地再現了舉行田獵會同諸侯的整個過程。
第一章是全詩的總冒,寫車馬盛備,將往東方狩獵。戰馬精良,獵車牢固,隊伍強壯,字裡行間流露出自豪與自信。第二、三章點明狩獵地點是圃田和敖山。在那裡人歡馬叫,旌旗蔽日,顯示了周王朝的強大聲威。第四章專寫諸侯來會。個個車馬齊整,服飾華美,顯示了宣王中興、平定外患、消除內憂後國內穩定的政治狀況。第五、六兩章描述射獵的場面。諸侯及隨從士卒均逞強獻藝,駕車不失法度,射箭百發百中。暗示周王朝軍隊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寫田獵結束,碩果累累,大獲成功,氣氛由緊張而緩和。第八章寫射獵結束整隊收兵,稱頌軍紀嚴明。讚語作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全詩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按田獵過程依次道來,有條不紊,紋絲不亂。運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射獵的場面及各種不同的景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寫射獵,僅用四句十六字就繪聲繪色地將大規模的場面呈現於讀者眼前。“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凝鍊傳神;“蕭蕭馬鳴,悠悠旌旆”,畫出一幅隊伍歸來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優美,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贈郭將軍
將軍少年出武威,入掌銀臺護紫微。
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歸。
愛子臨風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羅衣。
疇昔雄豪如夢裡,相逢且欲醉春暉。
譯文:
將軍少年時即從軍邊塞,在武威鎮守邊疆,現在銀臺門守衛皇宮。
天明時佩著長劍上朝去朝見天子,到了晚上便騎馬垂鞭醉酒而歸。
在家中看著愛子臨風吹笛,看著美人在月下翩翩起舞。
昔日疆場的雄姿豪氣,都宛如夢中。且與君趁這大好春光卉醉飲一場。
註釋:
⑴郭將軍:名不詳。或以為郭千里。郭千里曾為左武衛將軍、左衛將軍、金吾衛大將軍。
⑵武威:唐時的涼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
⑶入:一作“昔”。銀臺:宮門名,宮中有左銀臺門,右銀臺門。唐時的翰林院、 學士院均在右銀臺門內。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極星,古人認為北極星是帝星,此處用於比喻皇帝。《大明官圖》:天子所居之宮也。天有紫微官,王者象之,故亦謂之紫微。“入掌”句意為,掌管銀臺門,護衛著皇宮。
⑷平明:天大亮時,唐朝盧綸詩《塞下曲》:“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拂劍朝天:佩帶著寶劍去朝見天子。拂,意為揩,拭。此為掛、佩意。
⑸薄暮:太陽將落山為薄暮。垂鞭:垂吊著馬鞭。
⑹形容人像玉樹一樣風度瀟灑,秀美多姿。出自《世說新語·容止》,常用玉樹臨風形容男士帥氣。
⑺向:一作“騰”,一作“嬌”。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⑻疇昔:以前,過去,日前。《禮記·檀弓》:於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左傳·宣公二年》: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雄豪:英雄豪俊之士。
⑼春暉:春日的陽光。李白在《惜餘春賦》中曾寫道:“見遊絲之橫路,網春暉以留人。”
賞析:
首聯說郭將軍從武威發跡,又晉升到銀臺門擔任起護衛皇帝的重任。這兩句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功勳卓著而且位高權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武威武威郡即涼州(今甘肅一帶),是唐朝軍隊與突厥、回鶻、吐蕃、吐谷渾等少數民族作戰的主戰場之一。有人說此詩的郭將軍是郭子儀。考郭子儀系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入京供職前,曾歷任左衛長史、單于副都護、振遠軍節度使、九原太守等,均與武威其地不相屬。可見,詩中之“郭將軍”顯系另一人,並非郭子儀。這裡提到銀臺。據唐人韓偓詩《雨後月中玉堂閒坐》:“銀臺直北金鑾外”,可見銀臺門內為翰林學士供職之所。李白曾奉詔翰林,此詩雖以去職,但還是忘不了那裡的一段生活。
頷聯兩句說郭將軍早上擦拭寶劍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著馬鞭回家,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工作順利而且生活愜意。從這裡可以聯想到李白奉詔翰林時對自己受到唐玄宗禮遇的那種滿足與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這裡對郭將軍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對自己人生得意之時的回憶。
頸聯兩句寫將軍心愛的兒子玉樹臨風瀟灑地吹著玉製的笛子,姬妾對著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讚美郭將軍不僅兒子很帥而且姬妾更美。這兩句是寫郭將軍家庭生活的美滿。這一切其實與前二句是密切相關,在朝廷上的得意才會有家庭生活的愜意。到此為止,前六句都在頌揚郭將軍,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寵、生活愜意、瀟灑豪放的將軍形象。
尾聯筆鋒一轉,從得意直落到失意,過去的豪雄事蹟如同在夢中一般,如今失去權力和職務,成為一個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襯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懷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現得更為突出。這是李白的慣用手法,詩的關鍵就在最後兩句,前六句都是鋪墊,都是為最後的落差作準備。因最後的失意,過去的輝煌都成了雲煙。李白自己也是這樣,從奉詔翰林到賜金放還,也是一個從高峰跌落的過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詩格律為平起首句入韻式,但出律甚為嚴重,說明李白詩歌不為格律所約束的特點。從內容和形式上,此詩都充分表現了李白豪邁、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詩歌中一貫蘊含的浪漫主義色彩。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
詩句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出處
唐代李白的《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原文
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築臺像半月,迴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
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
參考翻譯
翻譯
陶沔公真是逸興橫飛,與普通人那是相當的不同類。
他築的高臺不方不圓,卻如同天上的半個月亮,並且與高高的城牆相對。
我們且在高臺置酒,邊看白雲邊喝酒,豈不痛快?那討厭的秋風也想從高高的梧桐樹梢下來,湊趣喝一杯。
蕭瑟的山巒走入遠方的大海,寬敞平坦的大地上羅列著桑樹。
城邊的湖水明亮如綠醅,看看就想喝,讓我想起在浙江鏡湖的好時光,
總是要過長江去,到鏡湖看看那老傢伙————賀知章,不醉他成泥,我就是革命不徹底。在單父這個地方,我只是暫時呆一段時間,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地方的人情與風光。
參考賞析
賞析
此詩明顯是李白賜金還山回到山東單父(現單縣)所作,當時杜甫高適與他一同來到這裡,當然是李白請客,唐玄宗剛剛給了他不少黃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饋贈,除掉給濟州道士們的錢,估計還有不少贏餘,後來在這裡造酒樓,以及在龜陰買的地大約也是用這筆錢。
當時三人一定很爽,難怪杜甫到死都沒有忘記李白,吃了別人的嘴軟哈!那高適就有點不夠哥們了,幫助李白出獄是宋若思乾的,他在旁邊看熱鬧,其實,當時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兒的,恩,不哥們!
單縣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較有名,李白當初也在這水邊喝過酒,就把這些照片一起發給大家玩玩。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6
詩句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出處
唐代李白的《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原文
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築臺像半月,迴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
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
參考翻譯
翻譯
陶沔公真是逸興橫飛,與普通人那是相當的不同類。
他築的高臺不方不圓,卻如同天上的半個月亮,並且與高高的城牆相對。
我們且在高臺置酒,邊看白雲邊喝酒,豈不痛快?那討厭的秋風也想從高高的梧桐樹梢下來,湊趣喝一杯。
蕭瑟的山巒走入遠方的大海,寬敞平坦的大地上羅列著桑樹。
城邊的湖水明亮如綠醅,看看就想喝,讓我想起在浙江鏡湖的好時光,
總是要過長江去,到鏡湖看看那老傢伙————賀知章,不醉他成泥,我就是革命不徹底。在單父這個地方,我只是暫時呆一段時間,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地方的人情與風光。
參考賞析
賞析
此詩明顯是李白賜金還山回到山東單父(現單縣)所作,當時杜甫高適與他一同來到這裡,當然是李白請客,唐玄宗剛剛給了他不少黃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饋贈,除掉給濟州道士們的錢,估計還有不少贏餘,後來在這裡造酒樓,以及在龜陰買的地大約也是用這筆錢。
當時三人一定很爽,難怪杜甫到死都沒有忘記李白,吃了別人的嘴軟哈!那高適就有點不夠哥們了,幫助李白出獄是宋若思乾的,他在旁邊看熱鬧,其實,當時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兒的,恩,不哥們!
單縣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較有名,李白當初也在這水邊喝過酒,就把這些照片一起發給大家玩玩。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7
「原文」
《列女操》 作者: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註解」:
1、梧桐: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從。
「解釋」:
雄梧雌桐枝葉覆蓋相守終老, 鴛鴦水鳥成雙成對至死相隨。貞潔的婦女貴在為丈夫殉節, 為此捨生才稱得上至善至美。對天發誓我心永遠忠貞不渝, 就象清淨不起波瀾的古井水!
「評析」: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同時以古井水作比,稱頌婦女的守節不嫁。此詩內容或以為有所寄託,借讚頌貞婦烈女,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之品行。然而,就全詩看,從題目到內容的全部,都是為了明確的主題的。就詩論詩,不能節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說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於封建糟粕的,應予批判。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8
《清平樂·紅箋小字》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譯文
精美的紅格信箋寫滿密密小字,說的都是我平生對你的愛慕之情。鴻雁飛翔雲端且魚兒遊戲水裡,這番滿腹惆悵的情意難以傳寄。在斜陽裡我獨自一人倚著西樓,遙遠的群山恰好正對窗上簾鉤。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處去了,唯有碧波綠水依舊向東方流去。
註釋
紅箋(從竹,戔(jiān)聲):紅色的質地很好紙片或者條。供題詩、寫信等用的(質量較高的)小幅紙張。
平生意:這裡是寫的平生相慕相愛之意
鴻雁:在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鴨科鳥(鴻雁)可以傳遞書信。也作書信的代稱。“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訊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透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訊息。
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
惆悵:失意,傷感。惆悵就是因為心中鬱悶而不知道該幹什麼,憂傷和悲哀是表示的一種心理狀態,而惆悵是強調一種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覺。
賞析
此為懷人之作。詞中寓情於景,以淡景寫濃愁,言青山長在,綠水長流,而自己愛戀著的人卻不知去向;雖有天上的鴻雁和水中的游魚,它們卻不能為自己傳遞書信,因而惆悵萬端。
詞的上片抒情。起句“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語似平淡,實包蘊無數情事,無限情思。紅箋是一種精美的小幅紅紙,可用來題詩、寫信。詞裡的主人公便用這種紙,寫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說盡了平生相慕相愛之意。顯然,對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傾心相愛的知音。
三、四兩句抒發信寫成後無從傳遞的苦悶。古人有“雁足傳書”和“魚傳尺素”的說法,前者見於《漢書·蘇武傳》,後者見於古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是詩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鴻雁在雲魚在水”的構思,表明無法驅遣它們去傳書遞簡,因此“惆悵此情難寄”。運典出新,比起“斷鴻難倩”等語又增加了許多風致。
過片由抒情過渡到寫景。“斜陽”句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活動,紅日偏西,斜暉照著正在樓頭眺望的孤獨人影,景象已十分悽清,而遠處的山峰又遮蔽著愁人的視線,隔斷了離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悵難遣。“遠山恰對簾鉤”句,從象徵意義上看,又有兩情相對而遙相阻隔的意味。倚樓遠眺本是為了抒憂,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從抒情手法來看,又多了一層轉折。
結尾兩句化用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之意,略加變化,給人以有餘不盡之感。綠水,或曾映照過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處,唯有相思之情,跟隨流水,悠悠東去而已。
此詞以斜陽、遙山、人面、綠水、紅箋、簾鉤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充滿離愁別恨的意境,將詞人心中蘊藏的情感波瀾表現得婉曲細膩,感人肺腑。全詞語淡情深,閒雅從容,充分體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9
原文:
遊蘭溪/遊沙湖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
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
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
遂往求療。
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
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
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餘作歌雲:“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譯文: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裡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會看病,是個聾子。就去他那裡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好之後,我和他一同去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裡左右。那裡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
山下蘭芽兒,短短的,浸在溪水裡,
松林裡沙子路上好乾淨,沒有汙泥。
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鳥正在鳴啼。
誰說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請你看看那蘭溪水吧,還能流向西,
莫傷悲,白髮老人還能作報曉的雞。
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註釋:
①遊蘭溪:選自《東坡志林》。本篇一作《遊沙湖》。遊蘭溪,遊覽蘭溪。蘭溪,在今湖北省浠水縣東,水出竹箬山,其側多蘭,唐置蘭溪縣。時蘭溪之水頗有盛名,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說“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②黃州:現在湖北省黃崗一帶。蘇軾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③相:察看。
④龐安常:人名,字時安,當時名醫。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⑤穎悟絕人:聰明超過一般人。穎悟,聰明。絕,過。
⑥輒:立即,就。
⑦了:領悟。
⑧戲:調笑。
⑨異人:奇特的人。
⑩蘄水:舊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縣。
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
王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傳說他曾“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甘:香甜,味美。
歌:指文中結尾部分的《浣溪沙》詞,也是作者所作。原詞的小序說:“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蕭蕭:同“瀟瀟”,形容細雨。
子規:又名杜鵑鳥,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佈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
少:青春年少。
休將白髮唱黃雞:不要面對報曉的黃雞悲嘆自己的白髮。黃雞,報曉雞。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曰:“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髮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白居易稱“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慨嘆人就是在黃雞的叫聲、白日的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蘇軾在這裡反其意而用之。
劇飲:開懷暢飲。
賞析:
《遊蘭溪》是一篇山水遊記,又是記人之作。記遊而記人,記人而及己。這中間,龐安常是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異”是關鍵之關鍵。作者去蘭溪,原本不是去遊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蹟,他是去看田的。一個風雲人物,不“處廟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窮鄉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是“不得籤書公文”。只有“無案牘之勞形”。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書生,經不起寒暑的襲擊、田間之苦,何況還有心病。
他沒有朝廷太醫院供候,只好去找鄉村的“赤腳醫生”。有一醫術高明的人叫龐安常,是個聾子。作者不去寫見面寒暄,也無法寫他望聞問切,只是抓住“聾”這個特徵來下筆。自己只能“以紙畫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龐安常只能“以眼為耳”來向你瞭解病情。可是還沒有寫上幾個字,龐安常醫生卻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聰明絕頂。
專程去看田,卻不寫田。不光是急著看病,何病、何藥等也均沒有寫,由此引出龐安常,徑直把龐安常“以眼為耳”的怪異特寫在讀者面前。
在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戲言說笑,不怕忌諱。從後文同遊來看,他們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諧謔,其實也是在寫他自己,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聾子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方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計程車子。安常“穎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而又自居“異人”,可見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與樂觀自信的性情。得這樣一位同病相憐、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邊,直接寫他們在他病好過後同遊清泉寺。
前者以文敘事,說得簡潔、生動,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一“穎悟絕人”的“異人”形象。後者以詞說理,前片寫景,畫出暮春村野景象;後片純作議論,且一反前人舊說,耐人尋味,而用語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還與一位才異之人相關,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龐、蘇)都是異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詞,這是一種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最後一起暢飲而後歸。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0
原文:
綿
綿綿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復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飴。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畝。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
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乃立皋門,皋門有伉。
乃立應門,應門將將。
乃立冢土,戎醜攸行。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混夷駾矣,維其喙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
譯文:
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築屋建廳堂。
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著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著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於是在此安家邦,於是四處勞作忙,於是劃疆又治理,於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築廟動作好整齊。
剷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牆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牆嘭嘭嘭。成百道牆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於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雲霄。於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於是修築起大社,正當防戎那大盜。
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睏乏勢不振。
虞芮兩國爭執平,文王啟發感其性。我說有臣疏化親,我說有臣輔佐靈。我說有臣善奔走,我說有臣禦敵侵。
註釋:
1.緜(mián):同“綿”。
2.緜緜:即綿綿,不絕貌。瓞(dié):瓜。小曰瓜,大曰瓞。
3.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陝西省境內。
4.古公亶(dǎn)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後追稱大(太)王。古公是稱號,猶言“故邠公”;亶父是名。
5.陶:窯灶。復:古時的一種窯洞,即旁穿之穴。
6.家室:猶言“宮室”。
7.朝:早。走馬:指避狄難。
8.率:沿著。滸:水涯。漆沮之側也。
9.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10.爰(yuán):於是。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
11.聿(yù):發語詞。胥宇:猶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勢,選擇建築宮室的地址。胥,相,視。
12.膴(wǔ)膴:肥沃的樣子。
13.堇(jǐn):旱芹。荼(tú):苦菜。飴(yí):用米芽或麥芽熬成的糖漿。
14.契:鍥,指刻龜甲占卜。龜:指占卜所用的龜甲。
15.曰:語助詞。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時:言此時可以動工。
16.茲:此,這裡。
17.廼(nǎi):同“乃”。《詩經》各篇通用“乃”,惟此篇與《大雅·公劉》“廼”、“乃”雜用。慰:安定。止:居住。
18.疆:劃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19.宣:疏通溝渠。畝:整治田壟。
20.徂(cú):往,去。
21.周:徧(遍的異體字)。
22.司空:管工程的官。
23.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24.俾(bǐ):使。
25.縮:捆綁。載:通“栽”,築牆的長板。
26.翼翼:動作整齊。
27.捄(jiū):盛土於筐。陾(réng)陾:眾多貌。
28.度:填土於築板內。薨(hōng)薨:填土聲。
29.登登:相應聲。
30.屢:通“塿(lǒu)”,土牆隆起的部分。馮(píng)馮:削平牆面的聲音。
31.堵:五版為堵。興:起。此言治宮室。
32.鼛(gāo):大鼓,長一丈二尺。弗勝:指鼓聲蓋不過人聲。
33.皋門:王都的郭門。
34.伉(kàng):通“亢”。高大貌。
35.應門:王宮的正門。
36.將(qiāng)將:莊嚴雄偉的樣子。
37.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38.戎:指昆夷,北方的遊牧民族,即犬戎。醜:對邊遠民族的蔑稱。攸:所。
39.肆:於是。殄(tiǎn):斷絕。慍:怒。
40.隕(yǔn):墜。問:通“聞”,謂聲譽。
41.柞(zuò):櫟樹。棫(yù):白桵(ruí),與柞皆叢生灌木。
42.兌(duì):通“達”,通暢。
43.混夷:即昆夷。駾(tuì):突逃。
44.喙(huì):疲勞困倦。
45.虞:古國名,在今山西平陸。芮(ruì):古國名,在今陝西大荔。質:評斷。成:平。
46.蹶(guì):感動。生:通“性”。
47.予:周人自稱。曰:語助詞。王逸《楚辭章句》引作“聿”。疏附:指能使疏者親之臣。
48.先後:指君王前後輔佐之臣。
49.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
50.禦侮:指捍衛國家之臣。
賞析:
全詩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興,開首八字簡潔地概括了周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漫長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敘太王率族遷岐、建設周原的情況。正是太王遷岐的重大決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滅商建國的基礎,如《魯頌·閟宮》所言:“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至於文武,纘大王之緒。”篇末便自然而然帶出文王平虞芮之訟的事,顯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們遭遇強悍遊牧民族昆夷的侵擾,促使古公亶父舉族遷移。《孟子·梁惠王下》記載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幣、珠玉、犬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從之者如歸市”。全詩以遷岐為中心展開鋪排描繪,疏密有致。長長的遷徙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隨筆帶出,實則畫龍點睛。姜女是當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長女,周與姜聯姻,意味著古公亶父被承認為周原的佔有者和統治者。同時,此句又為後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種種生活勞動的刻畫,做了鋪墊。
在“堇荼如飴”的遼闊平原上,周人懷著滿腔喜悅和對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勞動,他們刻龜占卜,商議謀劃。詩人以濃彩重墨描繪農耕、建築的同時,融人了深沉樸質的感情。他們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畝”,歡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劃界,開渠墾荒,一面“築室於茲”。與落後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標誌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窯洞,在地面上修屋築室,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周人安居樂業的開始,是周族初興的象徵,也正是古公亶父遷岐的偉大功業。對建築的描摹刻畫,正是對古公亶父的熱情歌頌,故而詩中最精彩生動的描寫正集於此:“陾陾”“薨薨”“登登”“馮馮”四組擬聲詞,以聲音的嘈雜響亮表現了種種勞動場面,烘托了勞動的氣氛。洪大的鼓聲被淹沒在剷土聲、填土聲、打夯聲和笑語聲中,真是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百堵皆興”,既是對施工規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發展。“皋門有伉”“應門將將”,既是對自己建築技術的誇耀,又顯示了周人的自強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頌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表現了日益強大的周族對昆夷的蔑視和勝利後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訟,突出表現其睿智與文德。結尾四個“予曰”,一氣呵成,既是詩人內心激情一瀉而出的傾述,又是對文王德化的讚美,更是對古公亶父文韜武略的追憶,與首句“緜緜瓜瓞”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詩章以時間為經,以地點為緯,景隨情遷,情緣景發,渾然豐滿,情景一體,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自邠至岐,從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築廟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著周人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先的崇敬。結構變幻,開合承啟不著痕跡,略處點到即止,詳處工筆刻畫,錯落有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1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2
原文:
有龍于飛。
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
為之承輔。
龍返其鄉。
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
得其雨露。
一蛇羞之。
槁死於中野。
譯文:
一條龍背井離鄉飛翔,行蹤不定遊遍了四面八方。
五條蛇追隨在左右,作為輔佐陪侍在它身旁。
有一天龍飛回到故鄉,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適地方。
四條蛇追隨在左右,得到了龍的雨露滋養。
一條蛇羞於再與龍蛇相處,寧願乾死在荒涼的原野上。
註釋:
橋:《藝文類聚》作“槁”,是。
賞析:
作品賞析
〖《呂氏春秋》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云雲。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文公聞之曰:譆。此必介子推也。逯案。龍蛇歌分見《呂氏春秋》、《史記》、《說苑》、《新序》、《淮南子》注及琴操等。辭各有異。《詩紀》均入古逸。今分別編此及漢詩中。〗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於中野。(《呂氏春秋》介立篇。《類聚》九十六。《御覽》九百二十九。《詩紀前集》二。)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3
小娃撐小艇①,偷採白蓮回②。
不解藏蹤跡③,浮萍一道開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④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洩露了他的秘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4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這家農舍,好像到了陶淵明先生的家。我繞著這家的籬笆牆賞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覺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開謝了,後面也就無花可賞了。
註釋:
1、秋叢:指叢叢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4、遍繞:環繞一遍。
5、籬:籬笆。
6、日漸斜: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
7、盡: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陽。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詩,雖然寫的是詠菊這個尋常的題材,但用筆巧妙,別具一格,詩人獨特的愛菊花理由新穎自然,不落俗套,並且發人思考。
詩人沒有正面寫菊花,卻透過愛菊,側面烘托它的優秀品格,美妙靈動,意趣盎然。
該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