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文章繁簡古詩文閱讀題

文章繁簡古詩文閱讀題

文章繁簡古詩文閱讀題

  文章繁簡 [清] 顧炎武

  韓文公作《樊宗師墓銘》曰:“維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後皆指前公相襲,從漢迄今用一律。”此極中今人之病。若宗師之文,則懲時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子曰:“辭達而已矣。”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繁簡之論興,而文亡矣。《史記》之繁處必勝於《漢書》之簡處。《新唐書》之簡也,不簡於事而簡於文,其所以病也。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須重見而意已明。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則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書》,於齊人則必曰:“其妻疑而瞷之”,於子產則必曰:“校人出而笑之”,兩言而已矣。是故辭主乎達,不主乎簡。

  劉器之曰:“《新唐書》敘事好簡略其辭,故其事多鬱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豈有繁簡邪?昔人之論謂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有意於繁簡,( )失之矣。當日《進〈新唐書〉表》雲:“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④。”《新唐書》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兩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無力。 ③洋洋,歡樂。 ④前,舊,均指《舊唐書》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則懲時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懲:勸戒制止

  B.有饋生魚於鄭子產 饋:贈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鬱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鬱:晦澀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點撥】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據通假字用同聲同韻的字代替本字的特點,遇到某個詞用本義、引申義都講不通時,就可以從字音或聲旁方面去考慮這個詞是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類:①同音字、形近字多采用所通假字的聲旁。“列缺霹靂”,“列”通“裂”。“以白鹿皮為帶,直四十萬”,“直”通“值”。“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②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韻母或聲母,形近多采用共同聲符。“距關,毋內諸侯”,“內”通“納”。“卒然邊境有急”,“卒”通“猝”。“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③音同、形不同。“手裁舉”,“裁”通“才”。“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於繁簡,( )失之矣。

  A. 於 而 則 B. 而 於 則

  C. 因 之 而 D. 乎 則 者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虛詞“於”“而”“則”的用法,“而”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7.表示因果關係,8.表示目的關係。“於”常做介詞使用。1.在,從,到;2.“在……方面”“從……中”;3.由於;4.向,對,對於;5.被;6.與,跟,同;7.比。“則”(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係。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2.表示條件、假設關係。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3.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裡,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可譯為就,或不譯。4.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反而”;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5.表示選擇關係。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思路點撥】文言虛詞的辨析六法:①詞性分析法。從詞性的角度看,許多虛詞是兼職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詞性,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虛詞的作用和意義時,應從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後關係、搭配習慣及其使用規律等方面入手。③溫故求新法。我們應儘量回顧過去學過的有關虛詞的例句及有關知識,將這些例句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比較,從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虛詞的用法。④語境判定法。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須根據上下文來確定。⑤語法切入法。即透過分析句中的語法結構去理解虛詞在句中的用法。⑥標誌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誌詞,如能掌握課文或成語中出現過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標誌性虛詞,就能幫助我們理解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

  B.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

  C.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

  D. 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

  【知識點】本題考查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及正確斷句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分析綜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抓住“此”“若”“則”等詞來斷句。

  【思路點撥】斷句前先要讀幾遍要斷的文段,力求對原文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具體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①從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②看虛詞,定句讀。“夫、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③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④據排偶,定句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⑤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⑥由對話,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⑦察反覆,定句讀。反覆,特別是間隔反覆,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⑧由句式,定句讀。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開頭段提出了全文的觀點,並例舉了《史記》《新唐書》等來證明。

  B.作者認為言辭以達意為主,沒有必要空泛地討論語言的繁與簡的問題,否則,好文章就不會出現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齊人妻與校人的話為例,將《孟子》與《新唐書》的寫法作了對比,意在提倡寫作時使用繁筆。

  D.作者在文章的最後指出《新唐書》所謂的“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其實不是優點而恰恰是缺點。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對原文內容進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分析綜合)。

  【答案解析】C 解析:“ 提倡寫作時使用繁筆”錯誤,對比的用意是引出“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的觀點。

  【思路點撥】篩選文中資訊的解題策略:①注意陳述主體是否一致。在文言文資訊篩選題中,經常存在某些被選文句的陳述主體與題幹不一致的情況,而這些文句大多數恰恰是應被排除的選項。因此,在篩選資訊時,一定要看所選文句的陳述主體是否與題幹一致。②注意主體關涉的物件是否一致。題幹要求篩選的資訊與所選文句透露的資訊的契合不僅表現在陳述物件的一致性上,也表現在兩處關涉物件的一致性上。③明確資訊的意義指向。對主體和物件的確認,是為準確篩選資訊打下的兩個漂亮的外圍殲滅戰,要最終選出正確答案,還要理解表達資訊的概念內涵,明確所要篩選的資訊的意義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對所選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準確把握,對所選文句與相鄰文句間語意關係的正確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排除錯誤選項的干擾。⑤辨明行為、品質與功績、影響等。有些題幹要求篩選的資訊與所選文句透露的資訊有相符相似之處,但題幹要求選出的是行為、品質,而文句反映的卻是結果,遇到這種情況要認真辨析。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新唐書》之簡也,不簡於事而簡於文,其所以病也。(4分)

  譯文:

  (2) 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3分)

  譯文:

  (3) 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3分)

  譯文: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理解)。

  【答案解析】(1)《新唐書》的簡,不是史事上簡,而是行文上簡,這就是它出現弊病的原因。(2)問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說全都是富裕高貴的人,但不曾有顯達的人來我們家。(3)這裡必須把話重複才能把人的情態和事的細節完全地表現出來,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處所在。 解析:(1) “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病”是“弊病”的意思,判斷句式1分,句意1分。(2) “富貴”是“富裕高貴的人”的意思,“顯”是“顯達”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3)“重疊”是“重複”的意思,“乃盡”是“完全地表現出來”的意思,各1分,句意1分。

  【思路點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五字要訣。文言文翻譯要能做到信、達、雅,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變。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②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後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③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④調,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調整。⑤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附譯文:韓愈作《樊宗師墓銘》寫道:“古人寫文章必定自己遣詞造句,後來(文章)水平低不能自己創作的人就去剽竊盜用他人的。後人總是向前人公開抄襲搬用,從漢朝到現在都是這樣。”這很準確地說中了現在文人的毛病。至於宗師的文章,在勸誡制止當時人的過失時自己卻也犯了過失。寫作文章必須作注寫清一些必要的內容,這情況在秦漢以前還是做得很好的;至於現在的人寫作文章卻沒有作注以致讀者無法理解,這樣的話是因求簡而得繁,兩方面都有失誤。孔子說:“言辭能夠表達意思就可以了。”言辭注重的在於表達意思,不必評說它是繁還是簡。(如果)對言辭繁簡的評說興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記》中紛繁詳細的描寫必定勝過《漢書》簡陋單薄的敘述。《新唐書》的簡,不是史事上簡,而是行文上簡,這就是它出現弊病的原因。

  “時子透過陳子把(齊王說的話)轉告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齊國一個人,在家裡有一妻一妾。她們的丈夫出門,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飽了肉之後才回家。他妻子問與他一道吃喝的是什麼人,他說都是富裕高貴的人。他妻子告訴他的妾說: ‘丈夫出門,總是酒足飯飽後回來;問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說全都是富裕高貴的人,但不曾有顯達的人來我們家,我打算悄悄地檢視他到什麼地方去。’”“從前有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魚養在池塘裡。管池塘的人卻把魚烹煮了,回來向子產彙報說:‘剛放它時,死氣沉沉的,過了一會,就歡樂起來,悠然地遊往水深處而消逝了。’子產說:‘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來後,對人說:‘誰說子產很聰明?我已經把魚煮熟吃了,可他還說:“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

  這裡必須把話重複才能把人的情態和事的細節完全地表現出來,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處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寫進(文字儉省的)《新唐書》,對“齊人”這個故事,必定(概括地)寫成“他的妻子懷疑他,就悄悄地檢視他”;對“子產”這個故事,必定(概括地)寫成“小吏退出後嘲笑子產”。(只概括成)兩句話罷了。所以,言辭注重的在於表達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於簡潔。

  劉器之說:“《新唐書》敘述事情喜好言辭簡略,所以它敘述的事情大多晦澀不明晰,這是寫作史書的弊病。況且寫作文章,哪裡存在刻意去追求繁複或簡潔的做法呢?古人在論述這個問題時,認為寫文章,就如同風從水面上吹過,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紋;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複或簡潔,那麼就會出現弊病了。當時(曾公亮)《進〈新唐書〉表》說:“《新唐書》所敘的事情比起《舊唐書》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卻比《舊唐書》簡略。”《新唐書》比不上古人史書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這兩句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