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仿古詩欣賞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今人仿古詩欣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律《秋傷》
天涯回首煙波路,蝶月陳風客意稀。
卻道流光迷草徑,忽聞落葉褪朝衣。
雲深不奈三秋景,露薄相銷幾載暉。
望極青山參影度,離離去歲雨霏霏。
七律《秋思》
拂曉秋寒雨路天,江南但覺冷嬋娟。
猶思淺賦齊眉引,更著低吟弄玉煎。
少岸幽幽消陌上,多情隱隱向雲邊。
回眸綺夢搖春遠,偏叩西風不識年。
注:
[齊眉]這裡指夫唱婦隨。典故出自“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拘四十六韻》:俯首安贏業,齊眉慰病夫。”
[弄玉]指美人。典故出自‘宋蘇軾《留題延生觀後山上小堂》: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頓娥駕老蠟。”
七律《秋思正姑蘇》
清晨宿鳥鳴歌地,始拾盈盈邃館鋪。
弄竹依樓風且顧,推窗帶曉月相扶。
春宵隱隱塵煙扣,秋色幽幽蝶夢拘。
一季回眸餘粉謝,水流深處憶姑蘇。
五律《秋意》
籬疏識早秋,夏過正盈樓。
經歲衣還薄,雕花影自幽。
春衫寒怯曉,柳色淺凝眸。
一卷西風奪,雲窗隱隱休。
五律 隨筆
雲山才黛色,焚硯已黃昏。
欲請秋風宿,難同錦瑟溫。
青書憐作枕,淡筆落為痕。
始喚陳玄濺,搖搖雨暮魂。
注:陳玄,墨的別稱。
五律/隨筆
高瓦陳風洗,繁華暮落微。
天青撩倦客,竹翠點春衣。
隱隱中秋寂,離離月色稀。
幽花還半枕,舊故幾程歸。
七律《秋意》
朝時暮落初秋影,舊故留香薄雨臨。
始拾梨堂疏蝶月,偏撩曉夢冷知音。
幽幽南國常思意,緩緩西風不解心。
草色煙光牽萬縷,誰和窗下水流琴。
七律《秋思竹馬》
一庭窗事隨春去,小鎮清寧夢囈秋。
欲剪花朝調墨盞,難書月路引芳舟。
空階卻淡西風意,絮語偏濃燕子樓。
獨奈青梅藏宿霧,硯臺翻雪易回眸。
七律《浮生況味》
隱隱春華暮北流,雲深陌上又逢秋。
青囊兩卷浮塵品,麟筆千刀焚硯修。
九折回軒磨月斧,三思弄玉斗諸侯。
朝歌天馬仍飛將,直擊重門百尺樓。
七律《湘妃淚》
幾番籞宿湘妃淚,蝶戲琴心賦不窮。
始料秋思沉冷月,又參絮語逐清風。
韶華潘鬢消雲裡,疏影浮香溼雨中。
春計齊眉難眷顧,寒宵獨酌總濛濛。
注:
1)、籞宿:古代帝王的禁苑名。
2)、湘妃淚:喻愛情悽美。曲,典故,以昭君去匈奴多年以後,她的內心情感寫照。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惆悵。
3)、琴心:這裡指柔情。
4)、潘鬢:典故,喻指年歲磋跎。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寧牛終夜永,潘鬢去年衰。”
5)、齊眉:來自“舉案齊眉”的略語。喻夫婦相敬如賓。
拓展:古詩仿寫技巧
一、理論依據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其短小精悍,語言凝練。一首詩,寥寥數十字,或抒發一種情懷,或講述一番道理,或描繪一種意境,或闡述一段歷史,堪稱一切文學文體的魁首。
關於古詩詞教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對各學段均提出要求:第一學段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由此可見,我們的古詩教學要多誦讀,讀出韻律美,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豐實學生語言文化積累。
二、模式介紹
基於以上思想的指導,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歸納出古詩教學的六步模式:激趣匯入,解題質疑——初讀感知,讀出詩味——啟發想象,讀悟詩意——知人論世,明理悟情——熟讀成誦,吟出詩韻——拓展連結,溫故知新。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
(一)激趣匯入,解題質疑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學習慾望,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順利進行。教學匯入時,可採用講故事、引用學過的詩、遊戲
等形式。如《漁歌子》教學伊始,引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姜太公直鉤垂釣,釣來周文王,推翻商紂”的情節,既讓學生興趣高漲,又順理成章地匯入到同為“垂釣”的《漁歌子》的學習中去,更為而後理解“張志和直鉤垂釣,釣來一份悠閒”打下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準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並根據學情引導質疑,引發深入學習的慾望。
(二)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古詩作為漢語文字中最具有“歌”性的文體,合轍押韻、旋律優美,讀起來節奏分明,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全無佶屈聱牙的'感覺。古詩教學最根本的策略應該是“讀”,離開讀,古詩教學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關於“讀”,楊再隋教授曾提出“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落實到平時的教學中,這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認為,“讀”要順應學情,如同剝筍層層深入。初讀古詩時,應達到兩大要求:
1、字正腔圓,讀準讀通。
此環節須嚴抓正音,重視引導區分平翹舌音,邊鼻音,前後鼻音,要讀得字字準確,字字飽滿,字字響亮。
2、有板有眼,讀出節奏。
“停頓是朗誦的靈魂”,古詩誦讀尤其重視朗讀的節奏。在學生讀準讀通詩詞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大體把握朗讀的停頓,滲透不同
格律詩的節拍規律。教學時採用劃停頓線,引導學生在有逗號的地方停頓長一些,劃停頓線的地方音斷氣不斷。
(三) 啟發想象,讀悟詩意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片段耐人尋味:“在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古詩中“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要透過“想象”,因為“想去竟是逼真的、有情有理的”。 古詩詞言簡義豐,用字凝練。教學中,要抓住詩詞中最能表達意境,傳遞情感的關鍵字、關鍵詞、關鍵句生髮開去,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在頭腦中一一浮現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豐富詞句的揣摩、品味,豐厚詞句的感性理解,再現逼真的情景,從而進入詩的意境。
(四)知人論世,明理悟情
“詩言志”,古詩文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詩詞,就是走近一位詩人,解讀一種生活,明白一番道理,闡釋一段歷史。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如果只拘泥於“就句論句”、“就詩論詩”,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就會流於疏淺。藉助相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經歷,把學生帶到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作者正面臨的環境,能加深對詩情的領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漁歌子》中的“不須歸”,如果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詩人被春光美景所陶醉而“不須歸”上,那很顯然是不夠的。適時補充介紹詞
人張志和此時的境遇:詞人張志和16歲時就曾得到皇帝的青睞,賜名“志和”。但個性耿直,看不慣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後因事被貶官。索性不做官,隱居太湖,過起了“扁舟垂釣”的生活,自稱“煙波釣徒”。學生很容易就能領會到詞人不僅醉心於美景,更是為了遠離朝堂、避開紛爭而“不須歸”。
(五) 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在歷經品味古詩語言、理解詩意、體會詩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還古詩本來的性情,還古詩固有的味道。可以讓學生親歷在詩景詩情詩境中,物我相融,人我相融,當一回詩人,吟出古詩詞原有的韻味。其方法可多樣化,如:配樂讀、表演讀、比賽讀、對詩等形式。
如教學《漁歌子》一詞采用的對詩形式——引導學生理解了詩意,瞭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後,教師出示了詩人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在師生角色表演對詩、情境對話中將詞人的情感作了比較巧妙的演繹,學生們入情入境,與老師配合默契,韻味十足,更是深究了“不須歸”的原因。
(六) 拓展連結,溫故知新
古詩文流傳了許多經典名句,這些名句往往是作者“拈斷數莖須”。教學中,聯絡連結在題材或藝術風格上具有相關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詩句、名句,兩相鑑照,豐富意象,理解詩句,學法遷移,豐實語言積累。
又如《漁歌子》教學之末,引入同為“垂釣”題材的《江雪》一詩進行拓展閱讀。兩篇詩詞,兩個境界,兩種情感,在對比鑑賞兩首詩詞中的種種“不同”中最終落腳到相同的表達方式——借景抒情。這樣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實了學生的語言文化積累。
三、模式構建過程
這種古詩教學模式的構建成型經歷了“反思——嘗試——完善”的過程。一直以來,古詩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因其時間和空間跨度大,離學生的生活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古詩文特有的韻味、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中存在“費時低效”的現象,教師花大精力、大量時間講,學生毫無興趣。死記硬背,背過就忘。高效課堂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究竟該用一種怎樣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來取代現有的教學方式,讓古詩教學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於是,我們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嘗試著適合於不同風格、主題詩歌的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又嘗試著“異中求同”,從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中提煉出能適合於不同風格、主題的通用的方式方法。並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在所在備課組中試講,修改。在一次次試講,反覆研討改進中,此教學模式日趨完善成型。
四、模式實施產生的效果
儘管我們的認識還比較粗淺,此模式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但這種模式對於課堂教學的最佳化是不容質疑的。此模式在教學中實施以來,打破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識記、背誦”的枯燥乏味的傳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