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人素材:堅守信念的范仲淹
名人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2] 。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在苦難中堅守信念的范仲淹
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使自己和兒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
等到范仲淹長到十幾歲時,才知道這個父親並非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小仲淹覺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兒,改了別人的姓是一種屈辱,說什麼也要恢復自己原來的"範"姓,因此他跟養生之間產生了矛盾,從家出來,住進了山醴泉寺的僧房裡,他一直晝夜苦讀,堅持不懈。
寺廟裡的日子是十分清苦的,而年僅十幾歲的范仲淹正是長身體的時期,飯量特別大,每次吃飯時,他端起碗來,僅幾口就扒得精光,還沒到下一頓就已經餓得頭暈眼花,所以看書時無法集中精力。怎麼辦呢?思來想去,他想出了個辦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鍋稀粥,等到放冷了凝結成粥塊之後,他就用刀在上面劃個十字,切成四塊,早晚飯各吃兩塊。而下飯的菜呢,更加簡單,僅切一點兒鹹菜末兒就行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的這段時期裡,讀了很多書,懂得了許多道理,長了不少知道。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自己的學問,三年過後,他不遠千里來到當時的"南都"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進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南都學舍,拜著名學者威同文為師。起初,他仍然像在醴泉寺時一樣,每天早晚還能有稀粥可吃,可是後來連稀粥也供不上了。每當太陽落山時,他才胡亂吃點兒東西,算是一天的飯。可是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些問題分心,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了。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到了嚴寒的冬夜裡,每當學習感到疲倦時,他就用冷水來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范仲淹卻從沒有叫過一聲苦。
范仲淹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必年如一日,每日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取得了成就,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