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范仲淹>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精選9篇)

范仲淹的故事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精選9篇)

  範公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所著作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被人廣而認之。下面為大家分享關於范仲淹的故事(精選9篇),歡迎借鑑!

  范仲淹的故事1

  1、斷齏畫粥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

  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龍圖老子

  寶元元年至慶曆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 ;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3、寬厚仁愛

  范仲淹擔任邠州知州時,有一次登樓飲酒,尚未舉杯,就看到幾個人披麻戴孝地營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詢問,得知是一名書生客死邠州,準備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喪用具尚未製備。范仲淹聽後非常悲傷,立即撤去酒席,並贈以錢財,使其得辦喪事。

  慶曆年間,張海(一說王倫)率領人馬攻打淮南,路過高郵,高郵知軍晁仲約料想無法抵擋,就昭示當地富人捐錢獻酒,前去慰勞,“盜寇”很高興,沒有施暴就離開了高郵。事情傳開後,朝廷非常憤怒,富弼提議處死晁仲約。

  范仲淹說:“若郡縣兵力足以應戰或防守,遭遇賊兵不抵禦而去賄賂,在法理上知軍必須處死;但實際情況是高郵兵力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抗或防守;這種情況下殺死知軍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聽後,接受范仲淹的意見,赦免了晁仲約。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訊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4、嚴謹治學

  范仲淹替人寫墓誌銘,寫畢封好剛要傳送時,忽然想到:“這篇銘記不能不讓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銘文交給尹洙過目,尹洙看後說:“你的文章已經很出名,後代人會以你的文章為典範,不能夠不謹慎啊。

  現在你把轉運使寫作刺史,知州寫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雋,但現在卻沒有這些官職名稱,後人必然心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爭論的原因啊。”范仲淹聽後,感嘆地說:“多虧請你看了,否則,我差一點要失誤啊。”

  5、只彈履霜

  范仲淹素愛彈琴,曾於琴中思古,又向志於琴道的崔遵度請教“琴何為是”,並問還有誰與他志同道合,崔公說是唐處士,於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將師其一二。”

  他為自己尋到能學琴與琴道的老師快樂如孺子。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2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個“憂”字。他在《岳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一連六個“憂”,借樓抒懷,道出了自己那鮮明的憂樂觀。本來,有喜有憂,屬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種平民百姓的“天下之樂”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憂自然也就遠多於樂了。難怪他在短短的《岳陽樓記》中就“憂”字連篇。

  無論什麼人,也無論處於什麼時代,總會有憂愁,問題在於憂什麼、為誰憂。范仲淹的“憂其民”、“憂其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憂國憂民。一個“憂”字,既不為“物喜”,亦非為“己悲”,而完全表達的是他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負。他以憂國憂民之心,多次上書朝廷,直陳己見。他寫的《奏上時務書》、《上執政書》、《上時相議制舉書》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固邦本者,在乎舉縣令,擇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執政書》是在他居母喪期間寫的。舊時官員丁憂期間,通常是不必問國事的,但他為了“四海生靈長見太平”,還是“冒哀上書,言國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僅此一事,便可見其“憂”之一斑。

  范仲淹的“憂”,歸根到底是為普通百姓而憂。他在任興化縣令時,發動當地民夫建成數百里讓“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譽稱為“范公堤”。他位高權重時,則極力為百姓選好官。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慶曆三年十月,朝廷為整頓吏治,決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區劃的名稱)選拔轉運使,對不稱職者皆行罷免。在審查名單時,范仲淹把那些庸碌無能的轉運使的名字,毫不客氣地一筆勾掉。與范仲淹一同稽核名單的富弼見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勸道:“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義無反顧地堅持將庸碌無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裡,“一家哭”與“一路哭”孰輕孰重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讓少數不肯幹事或幹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們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屢遭罷黜,憂國憂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對此曾提出過疑問,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則然,苟尚未遂棄,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錄)我的信念是不變的,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罷免我一百次,也不後悔。他的信念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寫的著名散文《岳陽樓記》流傳千古,他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是前所未有的。

  小時候范仲淹家裡很窮,但他很有志氣。父親在他兩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子倆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母親不得不帶著他改嫁。這家人家已經有兩個兒子,他們好吃懶做無所事事,還揮霍浪費,范仲淹努力學習反而被他們嘲笑。范仲淹很不習慣,就告別母親,自己住在一個寺廟裡。

  在寺廟裡,他勤奮地學習,經常是一個人讀書讀到天亮。困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臉,清醒一下,每天煮一鍋粥,等粥冷卻後,用刀劃成四塊,就著一小撮鹹菜,早晨吃兩塊,晚上吃兩塊。就這樣苦苦過了三年。

  三年以後,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進入南都學舍,還和以前一樣食粥勤學。一個同學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做官的父親,他父親認為,范仲淹將來會很有出息,於是叫兒子給他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范仲淹很感激但他卻說:“謝謝你父親的好意,只是我已習慣粗茶淡飯,如果我現在就吃這麼好的飯菜,以後就不習慣吃粥了。”他的同學只好把飯菜拿了回去,從此更敬佩范仲淹了。

  范仲淹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他26歲時考中了進士,做了官,為國家、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非常羞愧,也很受啟發。與范仲淹相比,我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學習條件都比范仲淹好得多得多,可我卻經常抱怨飯不好吃,菜不可口,衣服不好看,作業多了,題目太難……真是不應該啊!從現在起我要利用現有的條件,抓住機遇,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4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範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毅然出走"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後,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范仲淹的故事5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窖金苦讀”、“窖金捐僧”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鍊了他吃苦耐勞精神和克服困難頑強意志。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在任為官時,更是嚴於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的人員中有個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只見民不聊生,范仲淹馬上調糧救急。可糧食剛到,竟然被偷了兩擔。范仲淹下令徹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傳來哭喊聲。

  一老婦人上前不停地磕頭,嘴裡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可憐放了我兒,老奴情願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後來,范仲淹責打了幾棍偷糧人便放了。

  後來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整頓吏治,嚴格考核官員,不稱職的官員都被罷免。有一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罷免,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湧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罷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於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之前那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而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任,那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對於清正廉明的范仲淹來說,他的眼淚不會輕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淚,讓後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值得後人學習。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使兒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長大後知道自己親生父親姓範,便想恢復自己原來的姓,可是繼父不同意,兩人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因此,范仲淹便從家裡出來,住進了長山醴泉寺的僧房裡,開始了刻苦讀書的生活。寺廟裡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當時范仲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飯量又特別大,所以他經常吃飯時端起碗,幾口就扒得精光,還沒到下一頓時就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以至於看書時也無法集中精力。怎麼辦呢?他想出了辦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鍋稀粥,等冷凝結成粥塊以後,用刀在上面劃個十字,切成四塊,早晚飯各吃兩塊。而下飯的菜呢,更加簡單,僅切一點鹹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這樣在醴泉寺裡刻苦讀書,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長了不少知識。為了開闊眼界,增長更多的知識,他不遠千里來到應天府,進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南都學舍,拜著名學者戚同文為師。因為范仲淹很窮,經常吃不上飯,剛開始還能喝點稀粥,後來稀粥也沒了,每當太陽落山時,他才胡亂吃點東西,可是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個問題而分心,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了。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在嚴寒的冬夜裡,每當他學習感到疲倦時, 他就用冷水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范仲淹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

  范仲淹就這樣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幾年如一日,勤奮學習,後來終於取得成就,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貝蒂說:“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戰勝的。”溫塞特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蹟。”丁玲說:“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達賢者,無不經過困苦磨礪。而伴隨他們走過磨難的,就是他們心中的信念。事實證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闖不過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

  范仲淹的故事8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數量,出人意料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專用成語。

  范仲淹的故事9

  北宋時期,西夏王元昊經常侵犯宋朝邊境進行挑釁。當時,名臣范仲淹擔任延州經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給范仲淹送了一封信來,范仲淹開啟一看,這封信是寫給皇帝,元昊讓范仲淹把此信轉交皇帝。此信寫得極其傲慢無理,對皇帝及宋朝極盡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沒宋朝皇帝尊嚴。范仲淹看完此信後,二話不說,當著送信來使面,把信燒了,然後命人將送信來使送出邊境。但此事後來被范仲淹政敵們知道了,他們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說“范仲淹只是邊境地區一個官員,竟然把敵國外交信件燒燬而不上報,所以應該將范仲淹斬首。”皇帝得此奏報,也怪罪下來,派人調查范仲淹。於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摺子替自己辯解,范仲淹在摺子裡說:“元昊那封信,對陛下極盡辱侮,汙言穢語,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須立即發兵與其交戰,這樣才能捍衛陛下及大宋朝廷尊嚴;如果不發兵,就等於向天下人承認了元昊對陛下侮辱,陛下因此就會顏面盡失,被天下人恥笑。但依我朝現在條件,尚無力發動戰爭。所以,我當著對方信使面把此信燒掉了,是在告訴元昊,也是在告訴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沒有看到你這封帶有侮辱性質信。所以,這只是邊官范仲淹一個受到侮辱罷了。”皇帝聽了范仲淹解釋,才明白了范仲淹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表揚了他。

  范仲淹在燒信同時,把對方對皇帝及國家侮辱也一同燒掉了。而且,甘願自己把侮辱承擔下來,既是一種聰明處世智慧,也是一種令人仰望擔當精神。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