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清明杜牧古詩

清明杜牧古詩

清明杜牧古詩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杜牧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戏,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裡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裡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小放牛》裡的牧童也說,“我這裡,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後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裡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裡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拓展】關於清明的古詩合集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土番)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裡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唐)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清明二絕·其一

  (宋)陳與義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夭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開遍來禽一樹花。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憶諸弟》

  韋應物(唐)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湖寺清明夜遣懷》

  李群玉(唐)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悽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飢寒拋弟妹,每因時節憶團圓。

  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羅隱(唐)

  君與田蘇即舊遊,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後登城眺望》

  劉長卿(唐)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