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牧《山行》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透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匯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徵,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蒐集資訊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透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覆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彙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麼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蒐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慧發展。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山行》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版塊的第三篇文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感悟詩意。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你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初步感知古詩

  1、學生多種形式反覆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麼,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以趣為導,學習生字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絡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遊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並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遊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後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遊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並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並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並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後,彙報識記方法並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四、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麼?

  學生說,教師畫。並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後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幹什麼?

  他為什麼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讚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後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讚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並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匯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杜牧《山行》教學設計3

  教材簡解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目標預設

  知識與技能:瞭解詩句的含義,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以分步解讀,入境悟情等方式透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現欣賞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定為:

  1、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

  2、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媒體選擇和應用

  1、網上有關圖片的下載;

  2、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古詩下載;

  3、古箏曲《漁舟唱晚》。

  設計理念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觀事物和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機統一,它是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意境就沒有了詩:“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誦秋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將一幅絢麗的秋景圖展現於我們面前。教學中我把握情與景的統一,引導學生走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1、談談秋天的印象。

  2、出示圖畫或課件,配樂朗誦《山行》。

  3、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感知秋天,進而引入古詩,透過圖片直觀感受,引發學生了解全詩的興趣。】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1)運用不同手段理解“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讓學生聯絡實際,展開想象理解;

  “斜”教師用“簡筆畫”演示;

  “寒山”讓學生查閱工具書或教師講解。(從該詞當中瞭解古詩所寫的季節)

  (2)出示句式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教師引導學生講句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講句意。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理解“遠上”、“斜”、“寒山”相應詞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凝練與本詩意境。】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或課件,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的地方。

  相機突出“生處”這個詞義的難點。

  (2)試著讓學生自己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自學三、四句。

  (1)根據學法指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深入學生,瞭解反饋。

  (2)彙報交流,教師對重點處點撥。

  4、引導學生領會全詩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突出“詞義句意理解”的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力求改變“講詞語——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導學生把景物說具體。

  2、面對這麼多的景緻你想做些什麼呢?

  (1)放聲朗讀這首詩。

  (2)畫一幅畫。

  【設計意圖:愛動、富於想象、形象性強是兒童的共同特性。教學時對於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指導學生根據詩意作想象性繪畫(非技術性)。教學中應讓學生儘可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繪出來。詩中之“畫”形象化、直觀化了,不但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美的意識。】

  (3)當導遊介紹此處美景。

  【設計意圖:能在課堂上完成的想法讓學生當堂即做,如朗誦詩,不能當堂完成的可作為家庭作業佈置給學生,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1、學生誦讀,怎樣才能讀得美?

  2、學生彙報,教師點撥。(讀出節奏美)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範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古詩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適宜誦讀。採用不同形式的讀,既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又可使學生情感昇華至對美好景物的熱愛。】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1、出示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

  2、學生自由誦讀。

  【設計意圖:這幾首詩都與秋天有關,學生透過自讀,領悟古代詩人筆下秋天的千姿百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