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江南春的賞析

杜牧江南春的賞析

杜牧江南春的賞析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下面是杜牧江南春的賞析,歡迎閱讀借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詩】

  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昔日到處是煙霧籠罩的寺廟,如今又有多少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註釋】

  1、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2、山郭:靠山的城牆。

  3、南朝:東晉後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齊、梁、陳四朝合稱南朝。當時的統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數字。

  5、樓臺:指寺廟。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寫景詩。詩人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出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

  起首即點明“千里”二字,描寫千里江南最具特色的景色風物。

  首句一開始就寫在廣闊的江南大地上,黃鶯在歡快地歌唱著,叢叢綠葉映襯著鮮豔的紅花,展現了江南自然風光,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和繁華景象。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高高的酒旗在春天的和風中輕輕地飄動著。這是多麼明麗繁華的江南啊!

  繼一、二句寫晴景後,三、四句寫的則是雨景,在春天的微雨中江南的另一番風光。在處處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時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在江南煙雨的掩映中顯得更為悽迷。“南朝”是強調這些佛寺歷史之久遠,儲存之完好;“四百八十”是強調其數目之多。這些金碧輝煌、寶像莊嚴的佛寺,在悽迷朦朧的如煙細雨籠罩下,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塗抹上了一層朦朧迷離的色彩。與前二句江南晴景相比,這二句所刻畫的雨中寺廟更增加了千里江南風物的立體感與層次感,也表達了詩人對江南風景的讚美與嚮往之情。

  在這裡,詩人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色調明映,豐富多彩,立體層次感強。既有色彩上紅綠的搭配,又有物候上晴雨的交錯;既有村郭酒店和寺廟,又有山水風雨黃鶯。全詩色彩鮮明,情味雋永。

  一首七言絕句,能在短短四句的窄小篇幅內,抓住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使如此廣闊的畫卷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展現了整個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和深邃迷離,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杜牧是陝西人,做過多任地方官,對江南的風景十分欣賞讚嘆,在詩中多次流露出這種感情。但是,這首詩採用誇張的手法刻畫江南風景,如“千里”、“四百八十”等語,卻遭到明代楊慎的質疑,認為:“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真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話,楊慎所訂正也不確當。因此,清人何文煥就反駁說:“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

  【創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以做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一點點的侵蝕著這個巨人的身體。

  而另一方面,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點成就,飄飄然的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杜牧這年來到江南(江蘇江陰),不禁想起當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誠,到頭來是一場空,不僅沒有求得長生,反而誤國害民。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王朝統治者委婉的勸誡。後來武宗發動會昌滅佛,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一開始就展現了江南大自然風光。“千里”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裡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豔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麼明麗的江南啊!

  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虛數,不是實指,突出佛寺之多,諷刺了皇帝依賴佛教。其中應指現存於江陰青陽鎮的悟空寺。

  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同時杜牧還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讚譽江陰美景:丹樹村邊煙火微,碧波深處雁初飛。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搗衣。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