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行經廬山東林寺》詩詞翻譯及鑑賞
《行經廬山東林寺》作者為唐朝詩人杜牧。其古詩全文如下:
離魂斷續楚江壖,葉墜初紅十月天。
紫陌事多難暫息,青山長在好閒眠。
方趨上國期幹祿,未得空堂學坐禪。
他歲若教如范蠡,也應須入五湖煙。
【前言】
《行經廬山東林寺》是由晚唐傑出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語言清新俊爽,意境恬淡高遠,表現了杜牧對國事的憂慮,對仕途的厭倦和追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情懷。
【註釋】
無。
【翻譯】
在這落葉繽紛的十月天,隨著長江的千徊百轉,遊子惆悵的心緒也是時斷時續。在京城這些年,事務繁多,難得休息;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幾覺。才想著到京城謀個一官半職,過幾年富貴的日子呢;如今卻落得想找間靜室修習禪法也難了。什麼時候有了范蠡那樣的成就,我也一定攜得美人,泛舟五湖,過過逍遙的`神仙日子。
【鑑賞】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逐漸演進,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在這個過程中,是由士大夫階層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漸伸展向社會各個階層。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文人對人生的體驗較常人為切,對境遇的感悟較常人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世輪迴等思想,闡明瞭宇宙人生的實相,正可以解開他們對人生的迷惑,滿足他們追求真理的飢渴,並且開闊了他們的思想領域與創作空間。
不過,當佛法成為主流思想後,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時候卻成為文人附庸風雅的手段。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許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為創作背景、創作題材,但字裡行間表現出的卻仍是對五欲六塵的貪戀不捨。
我們可以想像,當年從長安出發,行至潯陽地界,幾個月的逆旅生活已讓杜牧對帝京繁華的眷戀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氣也有所收斂。可是,一個有著家學淵源和文韜武略的曠世奇才,不能居廟堂之高,有功於家國,卻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遠。這種抑鬱之志不得抒發,貪淫好色的習氣就讓他轉而對偎紅倚翠的境界充滿了嚮往。故而,范蠡那種大貴、大富、大豔福的人生歷程就成了此時小杜最羨慕的人生境界。
雖說是行進在人生的逆境中,對於杜牧來說,東林寺這一站也只是歇下腳、喝杯茶而已,似乎並未讓他觸動那怕毫許出塵之想,除了發發牢騷,滿腦子想的都是美女啊、高薪啊、旅遊啊這些事。並且經過他的生花妙筆,將男女淫事賦予了許多美感,他那些以華麗詞藻描寫頹放享樂生活的詩句客觀上起到了誨淫的作用,在佛法上稱之為“綺語”,屬於妄語的範疇,是對自他清淨心性的一種染汙。